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新階段的群眾路線和中國共產黨”等5則

2017年07月18日09:01    來源:《求是》

原標題:“新階段的群眾路線和中國共產黨”等5則

  鄭必堅:新階段的群眾路線和中國共產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正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一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推進了中國人民生產力的發展和創新,並且其中始終如一地貫穿著同生產力標准緊密聯系的群眾路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工人階級的知識化快速推進,隊伍迅速壯大﹔大批新農民已經成為農村和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包括民營企業家在內的幾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中國現代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這些“新的時代的群眾”尤其是新青年一代將創造一個“新的群眾的時代”。這就要求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也一定要在新的實踐中得到發展,一定要形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動員和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包括新青年群眾的新眼界、新路數、新水平、新學問、新體制。首先,新階段的群眾路線需要互聯網這個“新的裝備”。我們推進網信事業發展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也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在互聯網發展問題上,“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為人民辦好互聯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善於運用網絡了解民意,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網絡群眾觀,同時我們還要依靠人民辦好網絡。其次,新階段的群眾路線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也提出新要求。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中真正做到領導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商、共建、共創、共治、共享,二是緊密聯系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和發展黨內民主集中制。(《人民日報》2017年6月27日)

  衛興華:《資本論》依然放射著真理光芒

  《資本論》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體系及其運行機制和規律的偉大著作,它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今天依然放射著真理光芒。《資本論》所揭示的商品經濟規律,特別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特點和有關發展生產力的基本原理,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直接指導意義。一是有益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論》闡明的商品經濟規律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遵循的客觀規律,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特殊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因此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二是有益於增強“四個自信”。《資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走向衰亡並終將被社會主義社會取代的客觀規律。馬克思既論述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又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特別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我們今天學習《資本論》,就要學習馬克思分析問題的辯証方法,堅信在舊制度內部會有新社會經濟因素不斷積累,由量變最終引發根本性的質變。三是有益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很多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深化對這些基本原理的研究,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和時代特征,提出具有中國氣派、解決中國問題、有利於更好推進社會主義發展的原理、觀點和方法。(《人民日報》2017年7月3日)

  楊承訓:深刻把握經濟協調發展規律

  協調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客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協調發展”理念,使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協調與社會主義自覺性協調科學地耦合,充分發揮兩者的優越性,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協調發展理念的基礎是辯証唯物主義揭示的“普遍聯系”和對立統一規律。任何系統必須具有協調機制才能保証系統的存續、運行和發展,社會經濟系統的整體性要求日趨突出,客觀上要求各類經濟部門和經濟主體構建運行及發展的良性合力和協調狀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協調發展,只是以波動和危機實現相對協調。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協調發展是基於發揮社會主義本質優勢的重要理念和機制,自覺協調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大優勢。要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要把握好經濟發展自身的不平衡和自覺協調的關系,就要找准市場功能與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切實把市場和政府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遵循協調發展規律,還必須把握其特殊性:一方面要求調控各子系統在質、量、時、力等多個維度上的適當比例關系、協同關系,另一方面也要正確對待發展的動態性,避免和克服由較大經濟波動造成的動蕩。這就要用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產業政策,同時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引導和優化作用。(《經濟日報》2017年6月26日)

  萃 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中國實踐”漸入佳境

  把握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中國實踐”正在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同時“中國實踐”也正在創建一個更加全面和健康的經濟運行體系,讓更多的人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中國實踐”從技術創新開始。中國公司在世界技術創新中佔據相當大的份額,這些企業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將會在全球產生重要影響。勇敢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新動能之一。一批互聯網經濟的引領企業市值飛速增長,並開始對海外市場表現出巨大引領潛能。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中國智能制造推進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新模式,比如服裝、家居等領域的個性化定制,電力裝備、工程機械等領域的遠程運維服務,航空、汽車等領域的網絡協同制造模式等正在百花齊放。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飛速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縮影。中國經濟正在努力實現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要求,推動產業和產品向產業鏈中高端躍升,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中國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公司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在充分放大和加速新技術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注意把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實現更加普惠的平衡和包容性增長。(《經濟日報》2017年6月27日)

  瑪 雅:發揚絲路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絲路精神在於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這些表述不僅表達出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一道開創新型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發展的真誠願望,而且傳遞出中國價值理念,體現了中國文化自信。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在於中國有制度優勢的堅實支撐。中國飛躍式的發展進步,有力証明了中國道路的成功,証明了中國發展模式和思想理念的先進性。中國和西方在經濟實力上的一進一退,已經使西方模式和西方話語的影響力大大衰減。我們要進一步扭轉意識形態領域西強我弱的局面,敢於亮劍,堅定捍衛中國道路的正當性。美國模式不適用於中國,也不適用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而中國正在找尋的出路,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卻有積極的借鑒作用。中國道路背后承載的中國理念、中華優秀文化對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中國文化是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中國理念認為,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道路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借鑒、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中國今天構建“一帶一路”,就是在“互利共贏”理念支持下,尋求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把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理念變成一種自主的、自為的價值,向世界提供一個新的價值體系。以我們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事業偉大進程中的敢為、能為、善為和有為來告訴世界,像中國人這樣做,社會就會有一種更好的內部關系,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就會有一種更好的國際關系,世界各國人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崇高目標得以實現。這就是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中華文明必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紅旗文稿》2017年第12期)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