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心得體會

脫貧不能“曇花一現”

趙國泰

2017年07月17日08:55    

據報道,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大森店村黨支部書記鮑際英帶領鄉親先是扛鍬翻了自家的地,帶領村民開荒栽梨﹔隨后張羅成立果品合作社,村民入股有分紅﹔現在又發展農家休閑游、採摘游,延長產業鏈……脫貧致富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傳播,發人深思。(《人民日報》2017年6月14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准扶貧永遠在路上,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唯有找到脫貧的活水源頭,脫貧攻堅才會事半功倍。因此,隻有找准致貧的根本原因,激活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獲得源源不斷的長久致富能力,形成長效機制,才是真脫貧。否則,會出現數字脫貧、盆景脫貧、被脫貧等現象,脫貧成了空中樓閣。

脫貧攻堅沒有一勞永逸的事,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在脫貧攻堅中,貧困戶是主體,發揮好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尤為重要。扶貧先扶志,更要扶智。當前有些地方的貧困戶還存在著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勞動技能、安於現狀、脫貧無力等問題,若得不到根治,即使暫時脫貧了也會導致返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僅靠“輸血”是不夠的,給錢給物不如多給門技術、多給條發展路子。錢和物只是脫貧的藥引子,如果貧困戶沒有獲得持續穩定的經營性收入,給再多的錢和物都是不夠的,都會消耗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扶貧要立得起,經受得住考驗,首先要扶“志”,激發貧困戶脫貧的思維和主動性。“窮則思變,變則思通,通則思久”,隻有解決了思想觀念這個“總開關”,樹牢“群眾不動扶貧不管用,群眾主動扶貧真管用”的群眾主體精神,貧困戶才會真心實意投入到脫貧中。其次,要扶“技”。精准識別貧困戶,找准病因、對症下藥。及時轉變工作方式,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關鍵要抓住產業發展這個脫貧攻堅的“牛鼻子”,因地制宜,積極幫助貧困群眾理思路、學技術、找項目,不斷加大政策、項目、資金的扶持力度,切實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採取諸如“雙帶”黨員“1+X”結對幫扶幾名貧困戶、開展致富帶頭人隊伍培養工程和貧困戶每戶1個技能型農民培訓工程等方式,切實引導群眾改變等、靠、要思想,變“要我富”為“我要富”。最后,要扶“智”。強化脫貧跟蹤問效,加大技術指導,精准管理脫貧項目和產業,不斷引導培育發展新產業,拓寬致富渠道,提高適應經濟發展和駕馭市場風險的能力。

(中共雲南大理市委組織部供稿)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