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脫貧路上彰顯忠誠本色——記因公殉職的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川岩村原支書張曙光

2017年07月17日16:19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脫貧路上彰顯忠誠本色

為給鄉親鋪一條寬敞的脫貧致富路,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川岩村原支書張曙光繼承父親未竟事業,歷時20年修筑環村公路。

2016年9月4日,張曙光在幫助因拆房讓路的貧困戶建房時,不慎發生意外,因公殉職,永遠倒在了脫貧攻堅路上,遺憾地走了。

“曙光大哥雖然走了,但他那種敢想敢干、堅韌不拔的愚公精神,決戰貧困的擔當和智慧,對組織忠誠、對家人和藹的做人本色,永遠激勵著我們。”川岩村支書王正紅說。

張曙光不會再有遺憾——近5公裡的環村硬化路竣工了,花卉、果蔬等綠色產業也發展起來了,大山裡的川岩村正迎來新一輪脫貧致富“曙光”。

愚公立志 父子同心辟富路

7月3日,站在山頂俯瞰川岩村,隻見環村公路恰是一條潔白玉帶系在翠綠的大山腰,把整個村子圍在中央,新式民居青瓦白牆、錯落有致。

“地無三尺平,生活不得行﹔一條泥巴路,婆娘不進門。”這句順口溜曾是川岩村的寫照。

川岩村,石漠化十分嚴重,轄5個村民組、266戶935人,到2014年,貧困發生率33.6%。

人窮志不短。30年前,張曙光的父親、村小學民辦教師張羽鬆就帶頭集資,組織鄉親用鋤頭、鋼钎、鐵錘,在石山間劈出700米通村路,打通了川岩連接外界的大通道。

“要是能修條環村路把5個寨子都連起來就好了。”張羽鬆時常獨自修補通村路,卻感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父親的心願牢牢地印在張曙光心中。

1996年初,在廣東收入可觀的張曙光返鄉任村會計,提出修建環村公路。

時任村支書和主任都搖頭嘆息:“難啊,上級資金難要,村裡人心不齊。”

“改變家鄉面貌首先要靠自己!”那年冬天,28歲的張曙光跑縣、鎮爭取爆破物資,反復動員全村鄉親集資投勞,用兩年多挖通近5公裡通組路。

跨越修路難這一門檻,鄉親看到了張曙光的心胸和氣魄。1998年,張曙光當選村主任。

“晴天一身灰,一下雨車就進不來,這個路咋行啊。”村民張沖等時常向張曙光抱怨。

張曙光把大伙的抱怨記在心裡。

2004年3月,得知縣裡有以工代賑項目,張曙光騎著摩托直奔縣交通局,懇請項目支持川岩村公路鋪碎石。

“川岩還未列入規劃,連一張圖紙都沒得,哪能把項目給你們?”當時由於農村基建項目僧多粥少,交通局干部幾句話就想把張曙光打發走。

張曙光卻不氣餒。他連夜自畫圖紙,寫村情分析和申請,次日一早又跑到交通局。經過半個月的軟磨硬泡,當年的以工代賑項目終於落到川岩村。

政府支持物資,村支“兩委”組織投工投勞,用3年多延伸村組路,並鋪了碎石,徹底改變了川岩村水果上市要背磨、生豬出欄要肩抬的困境,張曙光卻為修路跑壞了4輛摩托車。

2004年,老支書主動讓賢,經選舉張曙光成了村支書。他異想天開:修環村硬化路把5個寨子連起來,開發6個溶洞發展鄉村旅游。 (下轉第4版)(上接第1版)

機遇總是給有准備的人。隨著貴州脫貧攻堅全力推進,2015年冬,投資442.8萬元的川岩環村硬化路正式啟動。

工程要拆掉一棟住房、7間圈舍,遷墳45座……涉及107戶300多人。

“誰拆我的房子,就必須幫我建一棟房子。”村民大會上,60多歲的低保危房戶田儒芬首先發難。

“好,我來想辦法。”張曙光一口應承。

“遷祖墳,哪怕你說成一朵花,我也不干。”當時的“釘子戶”、現任村主任楊軍第一個拍桌反對。

“為了全村人的利益,必須遷!”很少發火的張曙光也拍桌而起。

爭執中,年輕氣盛的楊軍等動手打了張曙光。而今,楊軍滿含悔淚:“我居然打過一心為了鄉親的曙光哥。”

楊軍等擔心的“暴風雨”並未來臨。

次日,張曙光第一個帶頭遷祖墳。晚上又去動員田儒芬遷房,承諾爭取國家危房改造項目幫她家重建新房。

不到一個月,全村拆房、遷墳等前期工作在平靜、自覺中全部完成。

張曙光帶領村民幫田儒芬家拆舊房、挖地基、建新房,起早貪黑,忙進忙出。直到2016年9月4日,建房過程中不慎發生意外,張曙光永遠倒在脫貧攻堅路上。

“放鞭炮那天,就是路通的日子。”76歲的田茂珍抹著擦不干的眼淚,她還記得出事前張曙光對她說的話。

如今,通路的鞭炮響了,曙光卻永遠地走了。

勇於試錯 智戰貧困謀富業

行走在環村公路上,隻見花紅、柑橘等果樹滿山,密實的青果好像要把枝椏壓斷。

“老鄉,你家的花紅結得這麼好,今年可要值錢嘍!”

“那不是花紅,是蘋果,根本賣不出去。是張支書產業結構調整最大的‘敗著’。” 村民張其林笑答。

剛當上村會計,張曙光就帶領鄉親規模種植蘋果樹5萬株。但因土壤、氣候等原因,果子長不大、口感酸澀,賣不掉。

一些村民為此埋怨張曙光,還說要砍光蘋果樹。

“樹決不能砍。”張曙光說,一是為了保護生態,二是留作產業發展反面教材。

“一次次失敗總會成功。”發黃的日記本上記錄著張曙光當時的心情。此后,他多次邀請縣農業局技術員進村調研,實地勘查村裡的土壤、氣候、水源等,尋找合適的果樹。

由於長期開荒種糧,川岩村耕地退化嚴重,大小山坡成了“和尚坡”,土地越種越薄,石頭越“長”越高。

治山先種樹。張曙光一邊爭取項目帶領鄉親搞坡改梯保持水土,一邊引導大伙植樹護林治山養山。

2003年,經農林技術員指點,他打算帶領鄉親種柑橘、柚子,卻遭到大多數村民反對,隻有4名黨員與他帶頭示范。

5年后,柚子、柑橘大豐收,每畝收入幾千元,全村老少都圍攏來看稀奇。

張曙光趁勢發動大家種植柑橘、柚子,又爭取農林項目規模種植核桃、柿子。如今,全村經果林達800畝,年產水果30萬公斤、產值140萬元。到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4350元。

“川岩要在2016年率先在全縣脫貧!”2013年底,張曙光向鎮黨委和村民承諾。

“人家爭‘窮帽’,你卻‘行沖’摘帽。”村支“兩委”干部、黨員多不理解張曙光拱手相讓貧困村的“好處”。當時,全村尚有94戶315人處於貧困。

“能不能脫貧,關鍵看志氣。我們不能總給國家添負擔。”張曙光胸有成竹,早有打算。

昔日荒山已林茂草豐,張曙光又把眼光盯在了山上,開始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帶領村民走畜——沼——果蔬循環種養路,專心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

花卉、大棚蔬菜等往日電視上才能看到的特色產業相繼在川岩興起,已初步形成“山有林、林有果、地有菜、圈有畜”的產業發展格局。

脫貧攻堅,曙光既能苦干,更善於巧干。

在張曙光的筆記本上,有一幅10多年前用鋼筆繪成的溶洞旅游開發草圖,6個溶洞都在剛硬化完工的環村公路邊。如今,該村旅游發展所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生態、產業等軟硬環境均已具備,可惜的是一心想帶領鄉親端上旅游飯碗的曙光卻走了。

“我們一定繼承張曙光遺志,打造好川岩鄉村旅游。”王正紅說。

人有志,窮相避。

2014年脫貧12戶﹔2015年脫貧21戶,全村人均收入達6431元﹔2016年脫貧42戶,全村人均收入達6815元,川岩已跨過窮坎邁向小康。

忠孝兩全 脫貧戰場真英雄

忠誠,正是張曙光的本色!

2003年,因車禍,妻子田發群留下嚴重后遺症。2013年,田發群又患腦瘤,生活難以自理,嚴重時把洗衣粉當鹽放進菜裡。

為了照顧好妻子,張曙光再忙也要為她做飯、洗衣。

2015年,縣裡舉辦為期4天的村干部脫貧業務培訓。張曙光不理閑言碎語,堅持把妻子帶在身邊照顧,一起進課堂、一起外出,不讓她受委屈。

“媽媽不能沒有我爸爸。” 張曙光大兒子說。張曙光走后,田發群就很少說話,一家人都替她擔心。

自古忠孝難兩全,但張曙光回村擔任村干部,就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心願,不讓老父成為孤獨的留守老人。

張曙光生前時時把鄉親的冷暖挂心頭。

“曙光,我幾個孫孫還在朗溪上課,啷個辦喲!”2015年7月19日,天降暴雨,留守奶奶田仙梅打電話向張曙光求援。

張曙光騎上摩托車冒雨奔向朗溪,將3個孩子安全護送回家,自己卻淋得像落湯雞,感冒了好幾天。

五保戶田愛林家房屋倒塌,張曙光第一時間趕到救援,並組織50余名村民義務為其維修房屋。

76歲的任明俊,小孫子半夜三更高燒不退,老人找到張曙光,他騎摩托車連夜送祖孫到縣城醫院,經及時救治,轉危為安。

“有曙光在,我們什麼都不怕!”田仙梅抽泣著回憶張曙光訴不盡的樁樁好事。

對黨忠誠,張曙光公私分明處處做表率。

峨嶺街道原黨工委書記文明海得知張曙光家庭困境后,去年安排辦事處民政股為其妻解決1000元解困慰問金,但張曙光堅拒不收。他說:“收了這個錢,以后村裡民生資金分配,我就說不起硬氣話。”

2001年,改建村小學,張曙光帶頭捐出一年的村干工資,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多年保持100%。

隨著脫貧攻堅步伐的加快,張曙光真的顧不上這個家了。

長期高負荷的工作使張曙光身體吃不消,2015年8月,他患了一場重病,全村正處於危房改造關鍵時期,他想讓在天堂小學教書的弟弟張亮到離家較近的朗溪鎮教書,以便幫助照顧家人。

張曙光動了“私心”,求助朗溪鎮黨委書記冉飛鴻。這是張曙光平生唯一求人辦“私事”。

斯人已逝,足音猶存。

張曙光保存得最好的是各種榮譽証牌和10多本工作筆記,他先后獲“優秀共產黨員”等表彰18次,所在黨支部受表彰7次。它們鐫刻著一個基層干部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深深足跡,見証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本色。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記者在川岩村採訪時,村民的評價很朴實:“曙光是我們的好支書!”

脫貧攻堅群英譜

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階段,為山九仞,非一日之功。

啃下“硬骨頭”,需要我們的基層黨員干部傳承文朝榮、黃大發、鄧迎香等新時代愚公精神,苦干實干,敢想敢干,堅韌不拔,上脫貧戰場,亮致富絕招,顯英雄本色,帶領群眾打牢農村發展基礎。

脫貧攻堅,一路披荊斬棘,需要把有志奉獻家鄉的人培養成基層黨員干部,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帶頭清除脫貧路上的障礙,巧干引好致富路。

農村產業發展不能因遭遇到一些困難就止步不前,而是要認真集眾智、想辦法,因地制宜從頭再來。在脫貧攻堅關鍵時期,銅仁市及時出台容錯糾錯機制,就是為了鼓勵各級黨員干部發揚張曙光這樣上下求索、生生不息的創新創業精神。

張曙光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本色,展現了家國情懷。他帶領鄉親走上村美、民富的小康路,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真英雄。(記者 朱邪 通訊員 侯長青 羅奧)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