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生命因美麗而綻放

——追記河北省邯鄲市紅十字會青年黨員楊海燕

記者  徐運平  楊  柳

2017年07月17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楊海燕。
  資料照片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請把我的全部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這是共產黨員、河北省邯鄲市紅十字會80后青年楊海燕生前多次向同事和家人表達的願望。從事造血干細胞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她深知器官捐獻對於生命的意義。

2017年6月9日16時24分,年僅35歲的楊海燕因患腦疝搶救無效,一顆年輕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

當天,家人遵照她的遺願,把她的肝臟、腎臟和眼角膜無償捐獻,挽救了三名患者的生命,讓兩名失明患者重見光明。

“小氣”對自己,慷慨對他人

生活中的楊海燕,給人印象很“小氣”。

1982年5月,楊海燕出生在磁縣樂善街道一座磚砌的老平房裡。父親在一家村辦造紙廠上班,靠每月微薄的工資養活一家老小。

“上學了,鉛筆用到握不住,本子用到寫不下。”父親楊新民說,懂事的女兒從沒有主動向他要過東西。

“大學四年,雖然申請了貧困補助,但她課余一直勤工儉學,甚至悄悄撿過飲料瓶積攢學費。”楊新民說,海燕畢業時飯卡裡竟然還攢下了800元。

上班了,楊海燕依舊過著艱苦朴素的生活。在楊海燕的辦公桌裡,有一本封面發黃翻卷的記事本,裡面一絲不苟記下了每天的工作日程。父親說:“孩子到市紅十字會工作后,在城郊租便宜的房子住,平時總揀最便宜的飯菜吃。為省錢,她把廢紙背面翻過來裝訂成記事本用。”

對需要幫助的人,楊海燕卻從不吝嗇。楊海燕的高中班主任劉偉彬說:“她對自己小氣,對別人大方得很。”在磁縣一中上學時,作為特困生,她每月有30元至50元助學金。當得知班裡還有兩名同學家境也不好時,她主動把自己的一半助學金捐給了同學。每次為災區、貧困人口、殘疾人捐款,楊海燕總是慷慨解囊。

同事眼中的工作狂,群眾心中的熱心腸

2009年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后,楊海燕通過事業單位招考回到家鄉,在磁縣白土鎮財政所任會計。鎮上離縣城40多公裡,交通不便,吃住都在單位。所領導擔心這位新來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可他們很快發現,楊海燕干活踏踏實實,兢兢業業。

家電下鄉補貼申報兌付是楊海燕負責的一項重要業務。為了讓村民及時領到補貼,加班加點成了她的工作常態,所有申請從不隔夜,當日申請當日清。參加工作第一年,因表現突出,楊海燕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14年,楊海燕在公務員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邯鄲市紅十字會一名工作人員。

2016年初,結婚6年的楊海燕懷孕了。這一年,河北發生了“7·19”特大洪災,邯鄲成了重災區。抗洪期間,身懷六甲的楊海燕挺著大肚子,在丈夫陪伴下,堅持每天涉水上班,堅守在賑災物資發放的第一線。

楊海燕推進的博愛家園、博愛小學等項目,都成為中國紅十字會的精品項目,每年全省紅十字會執行能力評估,總是位居前列。

作為志願者,邯鄲藍天救援隊隊長許英強曾多次與楊海燕一起參加志願服務。他說,“海燕凡事總先考慮別人。對來訪辦事的群眾,她總是熱情接待。”

無私捐獻,延續大愛

說起與楊海燕一起工作的場景,邯鄲市紅十字會賑濟處處長張靜眼裡滿含淚水:“在紅十字會工作,每當有志願者完成捐獻,楊海燕總是滿懷敬意。一天,我倆一起在辦公室整理志願者血樣標本。她認真地對我說,‘姐,我也要當一名志願者,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願意捐出器官拯救生命。’沒想到,這一天竟來得這麼快……”

今年5月20日,楊海燕突發腦疝。經多家醫院搶救無意識、無自主呼吸。6月9日,楊海燕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5歲。楊海燕的家人來到邯鄲市紅十字會:“海燕生前說過好幾次,身后要捐獻自己的器官救別人的命,這是她的遺願。”

捐獻遺體前,父親楊新民哽咽著說:“女兒雖然走了,但她生命的一部分留給了他人,她仍然活在這個世上。”

6月11日,在楊海燕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中國紅十字會代表、邯鄲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百余名志願者,以及社會各界群眾近千人,自發前來送行。

心有愛 行慷慨(記者手記)

面對生命的逝去,每個人有不同的態度。在邯鄲,一位80后熱血青年,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在生命的盡頭,選擇捐獻自己的器官,延續大愛,傳遞生命。

生如夏花,逝如秋葉。楊海燕在平凡而短暫的人生歷程中堅守初心,對事業心懷大愛,對工作滿懷激情,對生活充滿感恩,傾力書寫了向上向善的精彩人生答卷。作為一名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工作的推動者、見証者、踐行者,她以不凡的善舉,用生命詮釋了“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無愧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7日 09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