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上海黃浦區:攻堅克難之時,總有黨員身影

2017年07月10日14:45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攻堅克難之時,總有黨員身影

黃浦濱江世博段“三道”貫通,綠化景觀“上線”。海沙爾 攝

  聚奎新村拆違前。海沙爾 攝

拆違后,聚奎新村變了樣。海沙爾 攝

8.3公裡黃浦濱江岸線開放貫通,時間緊、任務重,沿線涉及企業、部門多達十多家﹔泛東街一帶的老城廂環境綜合整治,違建情況復雜、居民利益訴求多、民生期盼大……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攻堅克難時,總有黨建的引領,總有黨員的身影。發揮區域化黨建平台作用,黃浦區建設管理黨工委與濱江沿線企業黨組織積極合作,想方設法打通斷點、還江於民,騰地清場沒有一絲遲疑﹔在區委與街道黨工委引領下,拆違不再是冷冰冰,而是充滿柔性與溫度,居民在街區與家園的變化中收獲驚喜與滿足……

打通濱江岸線11個斷點

今年6月底,岸線總長8.3公裡、陸域面積約3平方公裡的黃浦濱江貫通6.1公裡,進一步提升了周邊景觀、市民健身、旅游休閑等公共空間開放的融合性,是一項切實的惠民工程。

在黃浦濱江貫通的工程中,依靠黨建聯建的力量,黃浦區廣大黨員干部與區域單位、企業一道,想辦法,出主意,因地制宜,自我加壓,陸續打通11個斷點,破除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在前期的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各家設計和建設單位的幾十名老黨員、一線技術人員、施工人員堅守現場,完善安全、質量、功能等細節問題,在施工技術和周期上不斷突破,提升了貫通品質,盡早實現還江於民。

黨建帶動項目基建

世博浦西園區,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給世界各地的游人帶來了深刻印象。在本次黃浦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后,南浦大橋至盧浦大橋,共計3公裡長的世博浦西園區段成為了文化、健身、休閑、游覽、城市節慶活動的濱江空間,喚起了人們心中的美好記憶。

去年5月,黃浦區委、區政府與世博集團研究會商,決定通過具體工程項目,將世博浦西園區段沿江打開,與南外灘及南園濱江貫通。

黃浦區與世博集團共同對世博浦西園區進行了景觀優化設計,確定方案以濱江公共空間的人行步道、健身自行車道、綠化廊道為主體,配以停車場、小型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外,世博會期間遺留下來的一些設施設備經過改造添加了新的功能,在細節處也保留了許多世博會的設計元素。目前,以重新點亮當年的56盞世博火焰燈為標志,黃浦濱江世博段公共空間實現基本貫通。

經溝通協作,黃浦各相關委、辦、局和企業集團主動對接,在項目具體推進過程中爭取到了多方資源的支持。

在世博浦西園區內,有一片原屬江南造船廠的區域。建於1865年的江南造船廠距今150多年歷史。2010年前,為給上海世博會騰出空間,也為謀求自身發展戰略,江南造船廠整體搬遷,正式入駐中船江南長興造船基地,在原址留下了3個船塢。現存的2號船塢歷史悠久,是保存良好的工業遺跡。停泊在那裡的“遠望1號”是我國第一艘遠洋科考船,曾經到達過南極和北極,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

在濱江建設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服務濱江貫通大局,同時有效保護和利用船廠遺跡,江南造船廠加入到黃浦區域化黨建中來,對現存工業遺址如何進一步“變身”可供市民觀賞、品味的景觀,以及步行道、騎行道、自行車道的改造施工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並配合黃浦區完成了項目施工。

“暴走監工”風雨無阻

“看他們一個個晒得又黑又瘦,每天都要走一遍工地,我還以為是工程隊的‘包工頭’呢,”住在黃浦濱江附近的一位上海阿姨如是說。

她眼中的“他們”是黃浦濱江的建設團隊,由區市政所、區綠化所、區濱江公司組建而成。其中,有30多名業務精、能力強、敢擔當的老黨員組成的“黨員先鋒隊”,在帶領職工群眾攻堅克難中發揮了榜樣示范引領作用。

今年春節以來,黃浦濱江岸線的貫通進入沖刺階段,“三道”設施、景觀綠化、體育場館等建設工程全面鋪開,黃浦區濱江辦的牆上也挂起了6月底率先貫通的倒計時牌。每天翻一頁,提醒大家時間緊迫。

由於濱江貫通工程地下地質情況復雜,加上6月汛期、黃梅天,為了保証工期,建設團隊每天都要沿黃浦濱江岸線改造段走一走,風雨無阻,以便在重大工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和漏洞,彌補設施不足。

“判斷濱江現場的人員是不是建設方,隻要觀察一下他皮膚夠不夠黑,手機裡每天的微信步數有沒有過萬就知道了,”黃浦區市政所總工程師袁萍說。

根據建設團隊前期不斷的調研、現場考察、切身感受,濱江沿線增加了各類數量合理的人性化設施。如,在3公裡長的世博浦西園區段,建設方額外設了4個飲水點、2個沖淋房和多處廁所、環衛設施,以滿足市民的切實需求。此外,為滿足市民上“高樁平台看江水”的心願,建設團隊加班加點將11個高樁平台全部清理干淨,並對沿線防汛牆進行了難度頗高的美化工作,把最美的江景留給市民。

黃浦濱江岸線貫通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多個部門、單位參與其中。尤其是11個斷點打通工作,涉及濱江沿線多家單位、企業的騰挪安置,是整個項目中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過去一年間,黃浦濱江建設團隊的會議室是最熱鬧的地方,往往到了晚上11點,會議室的燈還亮著。利用工作8小時外的時間,各合作單位進行集中協調溝通,討論完善方案。最終在保障施工過程中濱江原有的功能性碼頭、輪渡、游船等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將11個斷點全部打通。

暖心施工被百姓點贊

在濱江貫通過程中,涉及施工噪音等等,需要周邊幾個居民區的百姓配合和理解。當紫荊居民區的王阿姨聽說盧浦大橋下的防汛通道要作為濱江岸線的一個斷點進行重點改造時,感到有些擔心。

“施工點在我家附近100米。一旦開工建設了,噪音會很大,老人休息不好,小孩高考復習也會受影響。”

施工啟動前,通過黨建聯建平台,盧浦斷點貫通工程的建設單位——區市政所會同施工方主動到沿線社區居委召開“濱江改造工程民主懇談會”,施工方向居民代表們承諾嚴格按照重大市政建設項目的標准,實時監管好噪音、粉塵等環保防控工作,把對周圍居民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開工后,市政所黨支部定期或不定期走訪社區居委聽取意見,歡迎居民隨時監督。工地開工大半年以來,施工方和建設單位沒有接到一起居民投訴。

自去年年底黃浦區市政所黨支部、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黨總支與五裡橋街道紫荊居民區黨總支簽約《黃浦濱江公共岸線貫通工程黨建聯建協議書》以來,黃浦區市政所黨支部積極借助社區黨建資源,主動跨前提供服務,為沿線社區居民解決了污水管堵塞等許多實實在在問題。周邊居民既是工程的見証者,同時也成了參與者。

不久前,黃浦區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城市建設與管理專委會舉辦了“向黃浦濱江貫通建設者致敬”服務活動。來自小東門街道、五裡橋街道、半淞園街道的老法師們現場給參與濱江建設的工人們提供了專業的理發、修鞋、修傘、修表服務,而黃浦區司法局、衛計委、文化局、金融辦等部門也派出志願服務人員,現場提供健康醫療、法律咨詢、閱覽卡辦理等生活便利服務。(見習記者 杜晨薇)

“帶著感情”拆違,換來居民理解

東街,黃浦老城廂內一條小馬路,曾以“舊貨市場”聞名,違法搭建的店鋪簡屋野蠻生長、霸佔人行道、盤踞機動車道。但如今,東街的面貌已與老上海人腦海中“臟亂差”的景象大相徑庭:不寬但整齊的小馬路、被修繕一新的老房、隱在街角的“口袋公園”、不時可見身穿橘黃色馬甲的志願者……去年,黃浦區對東街一帶的老城廂區域啟動綜合環境整治,徹底改變了這裡的面貌。

這一改變並不容易。在推進中,黃浦區小東門街道黨工委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進“五違四必”整治,堅持環境治理與綜合治理、改善民生、共治自治以及長效管理相結合,特別是“帶著感情”拆違,換來了居民的理解與配合。

黨員居民帶頭拆

參與過老城廂拆違的工作人員都有個共同感受:“中心城區拆違舉步維艱、寸土必爭”,“老城廂內的居民違建背后,往往都有強烈的民生訴求。”西姚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邱定珠說,居民生活空間狹窄,缺少廚衛等必要設施,不少人都是在自家向外或者向上搭出一兩個平方米違建,用作廚衛。所以,動員居民主動配合拆違,很難。

怎麼辦?街道黨工委最先明確,“公字頭”違建要率先拆。通過區域化黨建平台,轄區內的企業都表示願意積極配合環境整治,一批“公字頭”違建被率先拆除。而對於居民家中的違建,與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下,街道與居委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做動員,最先從黨員居民開始做工作。

老城廂整治區域的四牌樓路,沿線居民家違建比比皆是,最初工作人員上門做工作時,不少居民都有些抵觸,更有居民放話說“黨員拆,我再拆”。

住在四牌樓路的居民左鶴玲是一名老黨員,一家三代7、8口人住在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間,居住面積不夠,她家就在自家樓頂往上“要空間”,搭出了足足有20多平方米違建,一層用來住人,樓上又搭了個陽光房。

“因為她是黨員,又是違建‘大戶’,最初多少雙眼睛看著她家呢!”邱定珠說,當居民區黨總支找到左鶴玲,想動員她拆違時,她主動表示“亂搭違建本來就不對,存在很大安全隱患,這次政府要拆違,作為黨員,應該積極配合、帶頭拆違”。

在做通了丈夫和子女的思想工作,左鶴玲率先簽約拆違,三代人后來在現有房間內住不下了,子女就帶著孩子到外面租房子去住。有鄰居問左鶴玲,花了這麼多心思和金錢搭建的違建被拆了,心疼不?她說,自家居住面積變小了,產生了經濟損失,但拆違消除了房屋的安全隱患,也讓老城廂環境變得好,自己這樣做是值得,應該的。隨后,她又動員鄰居配合拆違,而看到這家違建“大戶”都主動拆了,周邊鄰居也非常配合。

堅守底線,又不失溫情

小東門街道內的聚奎新村,是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直管公房,房屋結構老化損壞,加上各類違建,對居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威脅。專家實地檢測后,提出需要在居民撤離后對房屋實行加固修繕。

動員、安排300多戶居民暫時搬家,可是項“大工程”。小東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玉華介紹,在拆違改造項目中,負責施工的南方集團、小東門街道黨工委、居民區黨總支牽頭組成了每組3人、共18個小組,不少小組成員都是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工作,走到居民家中進行動員。

300多戶居民各有各的難處與想法:有人得知政府要修繕老房,舉手贊成,但一聽說要先拆違再進行修繕,又不舍得自家的違建﹔有人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生活已經習慣,暫時搬離要先出去找房租住,覺得非常麻煩﹔有的人家一本戶口裡面有多個兄弟姐妹,老大同意搬家,老二卻有其他打算……考慮到居民家的實際困難,工作小隊根據每戶居民的不同情況制定“一戶一方案”,既堅持依法拆違,又帶著溫情與感情去拆違,想方設法解決居民的實際困難。

小組工作人員胡建偉還記得,住在聚奎新村42號的一戶承租人,家中面積隻有17.2平方米,后來在自家樓頂搭起了3層違建,用於自住與出租。最初,工作小組上門動員,該房實際居住人總是避而不見﹔該處公房的承租人在外地,又多次聯系未果。經過多番努力,胡建偉好不容易見到了承租人。承租人卻存在各種疑惑:“一旦搬離了,以后回不來怎麼辦?”“之前用於違法搭建的錢一半還沒還清,怎麼辦?”胡建偉一一解釋:首先明確違建必須拆除﹔ 但承租人的合法權益,一定會維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上門,最后終於使房屋承租人同意寫下委托書,委托代理人簽約。

住在37號1樓的陳選文是位87歲的獨居老人。身體硬朗的陳老伯願意配合房屋加固修繕,本來他自己找了一套崇明的住房,可就在他准備打包行李的前一天,房東卻以不願租房給獨居老人為由反悔。陳老伯一時不知所措。小組工作人員得知后,征求了陳老伯意見,幫他聯系了附近的一處養老院,供他在過渡期入住。對這樣的安排,陳老伯很滿意:“養老院暫時住住,還不用自己燒小菜了。”而養老院每月的費用也完全在過渡補貼費之內。

正是通過艱苦細致的群眾工作,去年3月,300多戶居民整體臨時搬離。經過近一年的“拆違、排險、改造”,在今年1月18日之后,300多戶居民又滿意回搬。原有的危房不僅得到妥善加固,黃浦區還因地制宜地新增了廚衛等生活設施。而在整個過程中,這處小區未發生一起激烈矛盾,也沒有出現一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

從細處解決居民更多難題

不久前,在康家弄42號,“鄰裡屋裡廂”家庭生活服務站開張了。老城廂內不少居民家中沒有獨立廚衛,做飯、洗澡都成問題﹔還有的居民家得益於這次環境綜合整治,有了單獨廚衛,但如果來了客人還是沒有地方招待。為了滿足這些需求,街道黨工委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為居民設計、建造一些嵌入式的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場所,先后設立了7個“鄰裡屋裡廂”家庭生活服務站。

這個服務站內包括家庭式灶間、公共廚房、公共用餐區、家庭式沐浴、公共洗衣房、公共晾晒房等13個功能區域,並提供助餐、助浴、助洗、助醫、助老、助居家等“六助”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助餐服務分為兩種,一種是家庭式灶間,專供家中情況特殊,無法設置獨立廚房間的家庭日常使用﹔ 一種是公共廚房,居民可以預約使用,也可以在家中灶具有故障時臨時來這裡做飯。廚房間外還專門設置了公共餐廳,方便家中空間局促的居民逢年過節招待親友。

“鄰裡屋裡廂”還設有家庭式沐浴間。相比較一般的公共浴室,這裡的私密性更好,馬桶、淋浴間、洗手池、更衣櫃一應俱全。高齡老人還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洗浴。據說,最多時,一天接待近百位居民洗浴。過去不少老城廂居民把洗衣機放在弄堂裡,洗完衣服就挂在電線上晾晒,既佔用了本就不寬敞的小路,又有安全隱患。為此,服務站內專門設置了洗衣機和2台烘干機,每周消毒兩次,確保衛生。居民還可以在服務站的院子裡晾晒衣服。

街道黨工委設計了兩種特別的服務卡,一種綠卡,一種紅卡。綠卡是專門供8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的,免費享受各類為老服務。紅卡則是用於志願者服務積分,可以通過參與社區建設的各類志願服務獲得積分,以此免費換取志願者自己需要的服務。“鄰裡屋裡廂”自2016年9月25日投入使用以來,3000余戶家庭從中受益,老城廂的群眾切身感受到生活居住環境得到改善的獲得感。

為了配合整治行動形成長效,街道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還發動社區黨員、志願者和群眾團隊力量,成立了一個群眾自治組織——“片管會”,由中華、西姚兩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輪流擔任主席,有序組織社區黨員和引導社區居民對拆違、社區安全防范、周邊環境維護以及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與教育。(記者 唐燁)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