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陳華興

2017年07月07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價值

  哲學社會科學以人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為研究對象和內容,因而它既是“屬人的”又是“為人的”。從內涵上看,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它以人、人的活動為內容,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具體的、歷史的人,因此,人類自身的存在狀況,包括健康狀況、文明狀況、文化和技術水平、觀念狀態等都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內容﹔社會發展的實質是人類及其生存方式(包括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的整體演化和進步的過程,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其合理的理想形態的追求過程,因此,人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和動力源泉。從本質上看,人的活動以社會實踐為本質,而社會實踐一方面是物質的活動,另一方面又是能動的活動,這種能動性是人類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社會發展自為性內容的存在基礎,“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因此,社會歷史發展本質上又是“為人的”。可見,社會發展既是“屬人的”又是“為人的”,它使得人類不斷擺脫存在和發展的盲目性而過渡到自由,使得人類社會發展史成為自覺活動的歷史。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反映社會存在、維護或批判現實、調控社會和人的活動以及創新等功能,而這些功能的價值指向正是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價值。

  哲學社會科學反映社會存在的認識功能使人類作為社會的存在物真正成為自覺的能動的活動主體﹔哲學社會科學對現實維護或批判的功能是對與人類進步性質相統一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形態進行維護,反之則進行批評批判﹔哲學社會科學的調節和控制功能是指人們必須依據實際情況不斷地修正完善活動計劃、活動方式,使人類能穩定地把握控制自身活動按著合理的計劃、科學的方式、正確的目標行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功能是指它能超越社會現實的局限而創造新的思想觀念,進而在新觀念指導下改變社會現實,創造新的社會狀態,促進人類進步,它蘊含著巨大的精神正能量,直接影響人類社會的現實狀況和未來狀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是廣大勞動者、人民群眾的學說,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一個半多世紀前,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鮑威爾、施蒂納等人唯心的歷史動力論和個人創造歷史的錯誤觀點中,揭示出人民主體的科學內涵及其實現途徑,創立了人民主體觀。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兩條,一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二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前者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証關系,考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后者揭示了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指明了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根本動力。歷史唯物主義的這個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根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路徑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觀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孜孜追求國家的獨立富強和人民的自由解放、生活幸福。

  毛澤東同志畢生致力於提高人民的主體地位,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我們黨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宗旨,把群眾路線作為工作路線,強調共產黨區別於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有利於”思想,強調把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和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標准之一,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各項工作的根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根本價值取向。人民主體觀貫穿於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美好願景的形象描繪。無論從中國夢的主體、內涵還是實現道路來看,都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念。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切實研究回答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時代課題。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發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隻有聆聽時代聲音,回應時代呼喚,心懷人民情愫,認真研究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進理論創新﹔才能真正研究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才能真正分清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提出客觀、准確、經得起檢驗的觀點、結論﹔才能真正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科學揭示時代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

  哲學社會科學的領導和管理部門要加強社科人才隊伍建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從人抓起,久久為功。要把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關心好、培養好、使用好,著力發現、培養、集聚一批思想家、理論家、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骨干,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多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尊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主動同專家學者打交道、交朋友,經常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要讓德才兼備的人才在重要崗位上發揮作用,形成培養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良好激勵機制,促進優秀人才不斷成長。

  總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是哲學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靈魂與方向,是新形勢下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歷史責任和工作原則。我們必須不畏艱辛、奮力作為、情系大眾、為民守望,共同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

  (作者:陳華興,系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學基地首席專家、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