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從嚴治黨進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國家機關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成果巡禮

奮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巡禮·浙江

“三位一體” 相融相生大合作惠“三農”

2017年06月30日13:50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原標題:奮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巡禮·浙江

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各地、各領域時刻發生著,農業領域也不例外。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小農經營轉為規模經營、粗放型農業轉入集約化農業,這一系列變化對農業服務主體——供銷合作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主動適應現代農業在內容、主體和方式上的變化,也成為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動因和目標。

作為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試點省之一,在3年的改革實踐中,浙江省供銷合作社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重塑和整合為農服務體系,打造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浙江省供銷合作社主任邵峰說:“現代農業服務已全面進入轉型期,市場化供給將全面替代行政化供給,體系化服務將全面替代點狀式服務,協同式服務將全面替代單一式服務。我們農合聯服務體系建設也盡最大可能加速轉型過程、縮短轉型時間,盡快形成以農合聯為大平台的大合作、大服務、大產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兩年多來,在大平台構建的改革實踐中,生產、供銷、信用三個主體都在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實現著自身的價值提升和重塑。

生產合作:

小草灣的農家姑娘變身老板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大通農場的總經理胡友娣,年紀不大,但是豐富的經歷讓她的身上呈現出了明顯的成長印跡。農家姑娘的質朴踏實、游走市場的干練聰慧,都在這張年輕的臉上清晰地展現。胡友娣初中畢業便進城,后來又回到家鄉成立了小草灣果業專業合作社。面對當地獼猴桃種植面積大,但是種植者品牌意識普遍不強、市場競爭無序、品種更新不及時的現狀,胡友娣深感焦慮。正在尋求做大做強獼猴桃產業機會的她,與推進綜合改革的上虞區供銷合作社一拍即合,開啟了深層次的合作,共同成立了大通農場,進一步延長了合作社的產業鏈。

“我們正在推進 ‘三位一體’農合聯試點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緊抓為農服務和社有經濟提質增效。大通農場是上虞區‘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成立以來的第一個新型合作經濟項目。”上虞區社主任姚一鬆介紹道。2016年9月23日正式開園以來,位於上虞區丁宅鄉丁宅村的大通農場已經呈現出現代農業的氣象。一個個規劃整齊的大棚內,培育著獼猴桃、水蜜桃、葡萄、火龍果、草莓等全新的品種,現代設施農業展現出勃勃生機。農場還為周圍的合作社提供先進的種植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採摘休閑的樂園,為學生提供參與農耕、體驗農業的試驗田。在這個流轉土地面積達800畝的農場中,“公司+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商平台”的“互聯網+”運作模式已見成效,農場已成為集採摘、餐飲、觀光、休閑、科研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

“供銷合作社有資金、有技術、有銷售渠道。”胡友娣這樣說道。於她而言,曾經的合作社理事長,不僅在與供銷合作社的合作中實現了自身的提升,也在帶動社員致富的路上多了一個依靠、多了一條路。大通農場依托上虞區社(農合聯執行委員會)的綜合實力,整合供銷合作社企業紹興大通電子商務公司的平台優勢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優勢,給合作社提供先進的種植技術、順暢的銷售渠道及冷藏,避免了集中上市帶來的價格競爭。“通過項目的實施,既能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也有利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引領並帶動區域化合作經濟和優勢產業可持續發展。”姚一鬆如是說。在配套發展餐飲、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網上訂單等現代化產業的大通農場,胡友娣也實現著自身的突破。“線上線下”結合、“農商文旅”融合,這些實踐為合作經濟現代農業提供了新樣本,也為從業者找到了新的價值定位和目標。

供銷合作:

在大平台中實現價值提升

周華萍是臨海市涌泉鎮一家合作社的技術員,負責給合作社產品做農殘檢測。如今她又多了一個身份——涌泉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她的主要職責是給農合聯成員送檢的產品做農殘檢測。“這相當於給成員多一個了解自家產品的渠道。很多合作社沒有自己的檢驗團隊,之前產品直接送給相關部門做檢測,在送檢之前自己沒有了解農殘的途徑。現在可以先送到農合聯,我們檢測沒有問題,再給相關部門去檢驗。多了一道把關人,多一份食品安全保障。”周華萍解釋道。

在涌泉鎮農合聯服務中心,成員不僅可以了解農殘信息,生產、銷售、金融、培訓等各方面的服務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裡是一個為成員提供綜合性、一站式、精准化服務的“社員之家”。

“社員之家”的成立,給農業生產主體構建了新平台,也為供銷合作社帶來全新的機遇。在臨海市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實踐中,建設“三位一體”農合聯成為改革的著力點,作為農合聯執行委員會的供銷合作社在這次改革中實現了價值提升。截至目前,臨海市的“三位一體”改革已經完成了市鎮兩級農合聯組織體系的構建,設立了農民合作經濟服務中心、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農村電商服務中心、農民培訓中心4大服務平台。

臨海市農民合作經濟服務中心原本是市供銷合作社下屬的為農服務綜合大廳,在農合聯大平台構建中,為更好地服務會員和全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該中心承接了各相關單位劃轉的農民培訓、農民信箱、農產品營銷、合作社規范提質等4項具體職能,並將逐步承接和開展農機作業、企業策劃、展示展銷、廢棄物綜合利用、質量檢測、疫病防控等服務。服務中心負責人吳敏智介紹:“服務中心之前針對供銷合作社領辦的合作經濟組織提供幫助,隨著農合聯的構建及其他服務內容的承接,服務功能比之前更加完備、服務領域比之前更寬,方法也更完善。”臨海市供銷合作社主任兼農合聯執行委員會主任王志堅表示,由農合聯牽頭,聯合浙江農資集團、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將共同組建臨海市農合聯山海綠色大聯盟。聯盟以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為切入點,打造農業產業更富裕、農產品更安全、農民服務更均衡的社會化服務新路子。通過綠色聯盟的構建,幫助合作社解決因抓質量建設、投入加大而喪失市場競爭優勢的擔憂,樹立質量取勝理念,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同時,下一步還將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以“區域公共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為運作模式,將柑橘、楊梅、茶葉、西蘭花4張名片打造成區域公共品牌。市農合聯和主管部門制定區域品牌的准入門檻及統一標准,由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借力市場資源,農產品展示展銷推介等方式,推進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通過品牌的力量,讓農戶把握定價權,實現農產品的溢價、增加農民收益,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信用合作:

利益共同體讓農村金融服務更到位

遍布城鄉的105家老供銷超市展示著溫州市甌海區供銷合作社改革的進程,而最能代表改革成效的不是這些超市,而是超市對金融服務的引入。走進這些超市,農民不僅可以買到日用消費品,便民支付、農產品銷售和協儲、協貸等各類金融服務都能在這裡找到。這不是簡單的嫁接,而是生產、供銷、信用三者真正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緣於一個利益共同體的建立。

如何擴大信用合作的覆蓋面,將信用合作與生產、供銷合作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一直是“三位一體”農合聯構建中亟須破解的問題。在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中,溫州市甌海區率先成立了全國首家“三位一體”實體公司——甌海農合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其中甌海農商銀行、區供銷合作社、區農民合作社聯合會(農民合作社227家以會員制加盟)股份分別佔比54%、45%、1%,成為融合生產、供銷、信用的實體性經濟組織。公司董事長兼甌海農商行董事長潘志堅說:“通過組建這樣的實體性公司,把我們生產、供銷、信用三兄弟緊密地連在一起,現在我們就是一家。公司成立后發揮大平台資源整合優勢,推出多項為農服務新舉措,共同承擔著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生產、生活、金融等各類服務的功能。”

借助甌海農合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積極推進信用合作發展,開展農民合作社信用等級評定、農民資金互助會、“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業務和農民合作基金等4項信用服務舉措,為“貸款難”“融資難”的農戶提供各種形式的貸款便利,並盡量降低貸款利率。潘志堅表示,農戶的信用成為貸款的主要依據,其中“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業務和農民資金互助會最受農戶歡迎。截至2016年底,受理農民資產評估業務2733筆,評估金額達166.3億元﹔成功發放授托代管貸款4629戶,金額達11.72億元﹔盤活農村資產300億元,惠及農戶達10萬戶﹔全區規范運行資金互助會4家、扶貧資金互助會1家、農民合作社信用部1家,涉及入會資金3878.14萬元,成員2237人。

實體性公司的成立不僅為農村金融問題破題,借助公司的資金優勢,供銷合作社的日用品、農產品流通等服務也得以拓展。2015年12月,農合實業公司全額注資成立甌海供銷超市有限公司。通過大力打造“百村百店百站”工程、全面改造原出租供銷合作社、對甌海農商銀行的22個網點進行擴容等方式,全面鋪開老供銷超市網點建設。目前,已經建成105家。公司還發揮自身平台優勢,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訂單形式,打通“農超、農市、農企”對接渠道,目前已與20家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銷售合同,產品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農合公司與溫州僑鄉花卉專業合作社合作推進溫州花城工程建設已被列入2017年溫州市重大項目。潘志堅表示,下一步農合實業公司將把實體化運作向鎮街推進,並已在郭溪街道成立了“三位一體”農合聯綜合服務中心。2017年,公司將把實體化運作向其他鎮街全面推廣。(記者 米雅娜)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