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北京順義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立身為旗 黨員心中“一抹紅”

2017年06月20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什麼顏色最流行?什麼搭配最時尚?近日,記者走訪北京市順義區,有了新發現:這裡的黨員,不論西裝革履,還是長裙翩翩﹔不論新買的潮牌衣服,還是洗得掉毛的粗布工裝,靠近心臟的位置都有相同的“一抹紅”,“穿啥無所謂,能戴上黨徽才夠味﹔干啥沒關系,做合格黨員才夠勁。”

  黨徽戴起來,身份亮出來。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順義區把一個最簡單不過的舉措,做成了最美的風景,黨員爭先亮身份、樹形象、作表率。“我們堅持用黨建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引導廣大黨員在實踐一線‘立身為旗’。”區委書記王剛說。

  攻堅克難朝前站

  爬上5米多高的房頂,面對情緒激動,拿著汽油瓶和打火機的違建房主,一聊就是1個多小時。馬坡鎮規劃建設辦負責人單彤怎麼也沒想到,上任第二天就碰上了這麼個“硬茬”。

  “以前聽說拆違不好干,但沒想到這麼難。”30多歲的單彤回憶,面對這一突發情況,他當時也緊張,“但咱是黨員,戴著黨徽,這種時候不朝前站,誰站?”

  一面給當事人做工作,一面還要留心當事人的安全。在緊張與不安中,單彤度過了人生中最漫長的1個多小時。做通工作,從房上下來,腿已有些抽筋,“那時還是太嫩了,之后的工作中,打電話、發短信,威脅恐嚇的多了去了,都習慣了。”

  “基層工作難,難中之難是拆遷,再難就是拆違。”與單彤這個“新手”相比,50多歲的仁和鎮環境服務中心主任祝學利是拆違的“老手”,頭上挨過酒瓶,也拒收過利益相關人送的真金白銀,“拆違為啥難?拆遷是給錢的,拆違是不給錢的,裡面都是利益。”

  既要扛得住硬刀子,更要躲得過軟刀子。“上邊有天眼,下邊有老百姓的眼。”祝學利說,“坐這個位置,得一把尺子量人、一把尺子量事,咱是黨員更得帶頭。”沒有一起群眾上訪,也沒有一起工傷事故,仁和鎮的拆違工作開了個好頭。

  黨員帶頭,干勁十足。自2017年起至2020年,按照北京市的統一部署,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拆違是其中的一項硬任務,也是順義區的重中之重。“留下的都是硬骨頭,但更是新機遇。”王剛信心滿滿。

  截至目前,順義區已拆除違法建設403處,建設面積155萬平方米,完成市級全年任務目標的56%。

  服務百姓向下沉

  黨徽不僅要戴在胸前,更要將黨員意識在為民服務中外化於行。“要是見不到‘服務對象’怎麼辦?”乍一聽,這個問題挺新鮮,深究起來還真是個問題。

  在順義全區61.8萬戶籍人口中,農業人口近26萬人,佔比達41%,行政村有426個之多。城市化進程中,整村的拆遷回遷並不鮮見,仁和鎮的平各庄村就是其中的一個拆遷未回遷村。

  2014年,平各庄村啟動拆遷,全村2646口人投親靠友四散居住,按計劃2018年底才能回遷。人散了,心不能散。村裡73名黨員開了支部大會,一致決定接著干,不當甩手掌櫃。

  “別看支部就兩三個人,其實跟村裡人聯系緊著吶!”見到村支書劉繼東時,他正琢磨新一期“村報”要出點啥,“以前大喇叭一響,小喇叭就沒市場,我看什麼喇叭也不如報紙好,不受播出時間和地域限制。”

  最近有什麼新政策?村裡的房蓋得咋樣?發生了啥新鮮事?……為了讓散落各處的村民了解村裡事、還當村裡人,這張名為《村情視角》的“村報”新鮮出爐,每月一期、四個版。“黨員分了組,住得近的挨家送,村民來辦事時也都會拿上幾份。”劉繼東擔當主編,“內容都是我們自己寫。”

  除了辦報,在黨員的發動下,村裡的文化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二月新春、五月鮮花、十月金秋……各個節點,村民們都會聚到一起演節目、嘮家常。

  “服務百姓,黨員就得往下沉。”王剛介紹,今年以來,區委堅持“大抓黨建,抓大黨建”,制定了13個文件,構建起全區“大黨建”格局,確保“黨員下得去、黨建全覆蓋”。

  干事創業往裡鑽

  “干工作就要像釘釘子一樣,選准了目標,就義無反顧往裡鑽。”王剛表示,全區63257名黨員就是一顆顆推進順義各項工作最有力的“鋼釘”。

  “我要讓全村人都住上別墅。”這是馬坡鎮石家營村支部書記胡國卿5年前跟記者說過的話,當時聽上去仿佛天方夜譚。

  挨家挨戶做工作,成熟一家翻建一家。5年時間,168幢二層小樓拔地而起,每戶隻用出資15萬元就能入住。“每次爭取的扶持資金有限,先緊著村民建,黨員最后建。”為了幫困難的村民蓋房,胡國卿將兒子的結婚錢都借了出去,兒子的婚期也推后了半年。

  從石家營村的村居換別墅,到整個順義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在推動各項工作的同時,流動的“一抹紅”感染了身邊人,也帶動了一方人。

  孫雯是天竺鎮楊二營村的一名村官,到村工作第二天就向村支書門繼蘋交了入黨申請書:“入了黨,到屆之后就業的機會更多!”沒有太多的責備,從那以后,處理村裡的各種事務,門繼蘋總會帶著孫雯,現身說法。

  “減煤換爐”是孫雯到村裡遇到的頭件大事,時間緊任務重,連續一周她都住在會計辦公室,“村干部比我忙多了,爐子好不好用,燃點夠不夠高,能不能保証供暖,事無巨細,隨叫隨到。”

  “村‘兩委’裡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村黨員,待遇不高,但卻在為村裡各種事務四處奔波,他們入黨是為了仕途嗎?”看著村干部忙碌的身影,孫雯開始重新思考,“先進人物不光在報紙電視上,更多的是身邊的人,是村干部們帶頭執行黨委精神、帶頭入戶了解困難、帶頭上街巡邏、帶頭防汛排水這些實實在在的行動。”孫雯找到了答案,也重新修正入黨動機。

  現在,孫雯已是入黨積極分子,她說今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門書記一樣,戴上那“一抹紅”。(記者 王昊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0日 18 版)

(責編:黃瑾、秦華)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