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組織建設

關於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的調查和思考

中共成都市委組織部組織三處

2017年06月16日15: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作為新興生產力的代表,“互聯網+”對當代中國具有革命性意義,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從業人員規模逐步發展壯大,傳統以單位、企業等為抓手的黨建工作模式難以適應黨員數量少、流動快的小微互聯網企業,所以我們從研究企業黨建轉向研究互聯網從業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黨建工作,這也是基層黨建需要正視並亟待解決的嶄新課題。近期,我們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對成都市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本課題報告。

一、互聯網從業人員界定、特征

(一)互聯網從業人員內涵和分類

本文中互聯網從業人員是指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主要通過網絡開展生產經營、提供服務等,並以此獲取主要收入的群體。據定義,基本可以將互聯網從業人員分為以下五類。

一是信息服務類。主要指提供新聞資訊、信息搜索、教育培訓等服務的從業人員,如騰訊、搜狐等門戶網站,58同城、智聯招聘、今日頭條等信息服務網站的從業人員。

二是電子商務類。主要指利用微電腦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進行商務活動的從業人員,如京東、淘寶、支付寶、成都新品川、四川農耕雲等電子商務平台的從業人員。

三是交流娛樂類。主要指利用社交平台、游戲娛樂、影視視頻、即時通訊等提供服務的從業人員,如微信、QQ、微博、優酷、天涯、網絡直播等交流娛樂平台的從業人員。

四是網商群體類。主要指依托各類電商平台開展業務的從業人員,如淘寶店主、微商等。

五是網絡自由職業者類。主要指依托網絡進行知識生產、共享、傳播等的從業人員,如自媒體平台撰稿人、網絡作家、網絡編輯、網絡大V等。

(二)互聯網從業人員基本特征

1.數量多、分布廣、發展快。2016年,國內互聯網行業從業人數已達1677.2萬,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上升。互聯網從業人員分布廣泛,遍及電子商務、移動游戲、醫療健康、金融、教育、旅游、物流等領域。

2.年紀輕、思維活、收入高。互聯網從業人員普遍較為年輕,思維活躍,收入普遍較高,對社會環境的變化適應能力較強。據統計,成都市互聯網從業人員年齡大多在30歲以內,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平均年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

3.競爭強、壓力大、流動快。據摩根士丹利投行統計,互聯網企業平均壽命為3-5年,每年自然死亡率為20%-30%。互聯網從業人員平均19個月跳一次槽,人員流動性較大。

4.工作場所不固定、時間靈活。互聯網從業人員主要依托網絡開展工作,生產、經營虛擬化,工作地點、時間不固定,對傳統的公司制管理模式依賴度逐漸降低。

5. 個性化、差異化、自由化。互聯網從業人員注重創新,強調與眾不同。經濟觀念強,互聯網紅利思維敏銳,一切圍繞客戶需求。政治意識弱,對權威認同感較低,具有明顯的“去中心化”特點。

二、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是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互聯網從業人員是各種思想相互碰撞、交織的活躍體,是多方角力的重要對象,深受網絡文化和網絡傳播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政治、社會和法律等主流意識形態及價值觀構成沖擊。加強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對於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持黨的先進性具有現實意義。

二是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生產生活模式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動力。李克強總理也指出,“互聯網+”推動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高級知識分子與8億左右勞動力共同開創的新經濟模式。加強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三是文化建設的必要載體。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極大程度改變了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 “人人面前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採集者”的網絡信息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從業人員既是載體平台的構造者,也是信息文化的傳播者和網絡輿論的風向標。加強對互聯網從業人員的思想引領,有利於構建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生態、創建文明和諧的輿論環境。

四是群體特質的內在要求。互聯網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個人的自主權利,互聯網從業人員對於傳統的組織形式如公司等的依賴越來越小,推進互聯網領域黨建工作,要跳出以企業為依托的黨建思維,堅持“人在哪裡,黨建工作就覆蓋到哪裡”的理念,緊扣流動性大、思維活躍、自由自主等群體特質,將黨建工作植根於互聯網從業人員這一特殊群體之中。

三、成都推進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的優勢

(一)工作有基礎。作為國家中心城市,2016年成都市有互聯網企業800余家,從業人員達50.3萬,佔全省比重75%、全國3%,對於高學歷、高收入群體的吸引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杭州。伴隨新經濟模式的不斷涌現,越來越多人才投身互聯網,使得這一群體逐漸壯大起來。成都形成了以天府軟件園、菁蓉小鎮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區和創客公寓等從業人員聚居區,成都市各區(市)縣相繼建立了創客中心,為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探索有實踐。2016年,成都市開展了互聯網企業黨組織組建集中攻堅行動,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黨建組團、直接聯系等,深入推進“兩個覆蓋”。大力實施“兩個80%”三年培養計劃,在互聯網從業人員中發掘培養黨組織書記和黨建人才,推進互聯網黨建隊伍建設。針對互聯網從業人員工作環境虛擬化的特點,探索出“24小時支部”“網絡e支部”等新型黨組織活動載體。強化典型示范引領,以創建“雙強六好”示范黨組織為契機,培育出風際網絡、迅游游戲等一批本土互聯網企業黨建品牌。

(三)創新有支撐。2015年,四川省獲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成都市作為試驗區主體區域,先后制定出台 “成都人才新政十條”“成都人才36條” 等一系列人才新政,有效增強了對互聯網等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釋放了支持互聯網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紅利,創建了菁蓉匯、博客小鎮等一系列創新品牌,形成了典型示范的良好效應,對創新推進互聯網等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

四、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誰來管”的問題。互聯網從業人員分布在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移動游戲、醫療健康、食品藥監、金融服務、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行業主管部門涉及到宣傳、民政、經信、工商、食藥監、質監等多個部門,同時還受到諸如互聯網行業協會、電子商務協會、游戲行業協會、食品行業協會、民辦教育協會、保險行業協會等多類協會指導,職能交叉重復、責任界線模糊,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呈現出各自為政、九龍治水,“誰來管”的問題亟待解決。

(二)“抓住誰”的問題。黨員意識淡薄。由於工作網絡化、時間靈活化、過於追求自身價值,互聯網從業黨員大多長期處於“隱姓埋名”“單兵作戰”的狀態,不願亮明身份、不願參加組織活動,對黨的認可度和依附度不高,游離於黨組織監管服務之外。黨員發展困難。互聯網從業人員年紀輕、學歷高、觀念新、崇尚自由,自願入黨意識不濃。加之黨員發展培養期、考察期、預備期期限較長,程序繁瑣,不太適應這一特殊群體。

(三)“如何推”的問題。黨組織組建難、鞏固難。按照《黨章》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然而互聯網從業人員具有高度分散、職業自由、變動頻繁等特點,多以“社會人”方式存在。因此,依托傳統的單位、企業等三人建黨模式,難以適用於互聯網從業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加之基層黨務工作者缺乏與互聯網從業人員聯系溝通途徑,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也難以有效延伸。同時,由於互聯網從業人員職業特點,在這一群體中存在大量“口袋黨員”“隱形黨員”,黨組織面臨組建難、鞏固難、作用發揮難等突出問題。活動開展難、作用發揮難。現行以企業架構為依托組建的黨組織,沒有契合互聯網從業人員工作場所不固定、時間相對靈活的特點,形式上強調整體性﹔其開展的“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固守常規,在內容上強調政治性和嚴肅性,與互聯網環境的虛擬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活動難以長效開展,作用難以發揮。

(四)“保障難”的問題。現行黨建工作保障體系難以滿足互聯網從業人員實際需要。人才難發掘。互聯網從業人員中難發現、難產生、難培養熟行業、會技術、懂黨建的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工作者﹔普遍存在找不到、聯系不上互聯網從業黨員,導致黨組織難以有形有效覆蓋。經費難落地。互聯網從業人員群體黨組織單建率偏低,以黨支部為單位劃撥的工作經費、活動經費,就難以兌現到互聯網從業人員群體黨組織。而現行以組織關系界定黨員身份,落實到黨員個人的教育培訓等經費,也因這一群體中存在大量“口袋黨員”“隱形黨員”難以落地。陣地難保障。互聯網從業黨員大多在小微企業或個體創業,人員分布散,線下黨建陣地輻射面不夠、吸引力不足,線上黨建陣地缺乏。

五、思考與對策

(一)堅持區域化思路,解決頂層設計的問題。街道(鄉鎮)層面設立“互聯網+黨委”,隸屬於街道“兩新”綜合黨委,統領區域內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建工作。

(二)推進網格化管理,解決兜底的問題。在社區、樓宇等建立互聯網從業人員協會,以業緣、趣緣、地緣等來匯聚互聯網從業人員。

(三)運用專業化手段,解決活力的問題。培育專業社會組織抓黨建,在互聯網從業人員協會成立黨組織,按照“不為所有,但為所用”原則,不管組織關系,隻要是黨員,就可以參加活動,通過黨組織開展活動凝聚黨員發揮作用。

(四)提供差異化服務,解決動力的問題。探索市域內互聯網從業人員黨員培養期、考察期、預備期“三期”統籌、無縫對接。在黨員發展上,主動“開源”,強化宣傳引導,改變“坐等上門”的被動局面,積極引導先進分子和優秀互聯網人才向黨組織靠攏。在黨員意識上,強化政治、思想、工作、生活關懷。在黨員教育服務上,創新活動載體及方式,增強黨組織吸引力。

(五)探索多元化路徑,解決保障難的問題。要加強對現有黨務工作者教育培訓,注重黨建型社會組織的培養。允許將社區公共服務資金用於基層黨建工作經費。注重打造兩新黨建APP等線上平台,推進區域內活動陣地共享共用。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