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雲南彌渡:有了支部鋪路,脫貧穩穩的

2017年06月16日13:55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有了支部鋪路,脫貧穩穩的

  30多歲的郭丁香夫婦是雲南彌渡縣德苴鄉新和村村民,以前在外省務工,扣除房租、來回路上的花銷,賺不到多少錢,生活依舊貧困。在新和村黨總支的帶動下,2015年初,他們回鄉蓋起了牛圈養起了肉牛,從起初的養3頭牛開始,到現在有22頭牛,准備出欄10頭。郭丁香說:“現在一年可以賺6至7萬元,還可以照顧家中的老人小孩,比打工強多了。”

  德苴鄉是典型的山區鄉,土地貧瘠,山高坡陡,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烤煙、傳統養殖及外出務工,群眾生活普遍困難。新和村坐落在德苴鄉的深山裡,多年來,村黨總支曾帶領村民嘗試種植梨、棗等經濟林果,均未成功。貧窮落后,導致了村裡的姑娘普遍外嫁,小伙子討不到媳婦,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

  貧困是擺在村民面前的一道坎兒,如何解決村內無帶富產業、群眾無致富能力、村集體無經濟收益這“三大難題”,抓住“黨建+精准脫貧”的牛鼻子,則是擺在黨總支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黨總支多次召開村民會議,問計群眾,最后大家決定發展壯大有一定基礎的肉牛養殖產業。

  新和村委會北朝南村新當選的支部書記雷俊有多年肉牛養殖和營銷的經驗,他敢闖敢干,是鄉親們眼中的能人。2015年初,雷俊先后發動村裡的3名黨員帶頭成立了謀發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面對資金不足、缺乏養殖技術、水電供應不足等一堆問題,村黨總支就突出問題積極向上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爭取幫扶。先后得到縣委組織部、縣畜牧獸醫局、縣扶貧辦、縣供電公司等單位和部門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改造等方面的支持。

  2015年底,縣鄉兩級黨組織在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扶貧貸款等資金上給予傾斜,發放了500多萬元的各類貸款,切實解決了資金量較小、養殖戶規模不大、帶富能力有限等實際問題,為新和村推進“黨組織+合作社+扶貧戶”的脫貧模式起到了及時雨的作用。

  黨總支在爭取到縣畜牧獸醫局技術幫扶后,把開展“微黨課”與養牛科技相結合,組織養殖戶開展科學養殖技術的學習,並做到常態化規范化。雷俊和合作社的伙伴則經常跑到群眾家裡幫忙出主意,沒有資金的想辦法幫忙貸款,沒有場地的給他們提供場地,不懂養殖技術的提供技術,沒有銷售經驗的幫他們去銷售。

  2016年初,黨總支用10萬元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項目資金,從群眾手中流轉了5畝土地,建起了310平方米可容納104頭肉牛的圈舍,並以“黨組織+合作社+扶貧戶”的形式,把建成的圈舍作為村集體資產作為股本入股合作社。對沒有能力養殖的貧困戶,通過土地使用權入股等方式,使之參與到合作社養殖經營鏈中來。目前,合作社共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其中有9戶以5萬元產業扶貧貸款入股,每戶貧困戶每年可得到3000元的分紅。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由原來的“空殼村”,變成了每年至少有6萬元收入的“富裕村”。原來塵土飛揚的村內道路變成了干淨整潔的水泥路,有的村民還建起了漂亮的小樓房,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來加入了養殖肉牛的隊伍,群眾的精神風貌正發生著變化。

  目前,新和村肉牛養殖戶有360余戶,肉牛存欄量有2000多頭,年出欄量3000多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貧困人口由2015年的767人減少到如今的357人,年內全部脫貧的目標有望實現。德苴鄉新成立肉牛養殖合作社5個,養牛戶達1003戶,全鄉肉牛存欄達3萬多頭,肉牛養殖推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李亮花)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