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貴州遵義做靚城市基層黨組織精准服務文章 

給居民穩穩的幸福

2017年06月14日13:5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給居民穩穩的幸福

  早上7點半,仁和苑社區。樓下的空地上,81歲的趙克均老人准時開始了晨練。

  在五樓,遵義市財政局局長曾潤雲習慣性地向窗外看去。全市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兩年多來,聯系照料同住一棟樓的趙克均老人,成了曾潤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看到老人出現,我就放心了。”

  小細節折射著這座城市的“溫度”。近些年來,遵義市堅持“群眾所需、組織所有”,引導城市基層黨組織下“繡花”功夫,為居民提供精准服務,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節節攀升,匯聚起砥礪奮進的強大力量,促進這個西部內陸中等城市加速崛起。

門前有格、格中有人、人能管事

  楊春梅常常想起那個叫海洋的男孩。

  她是紅花崗區河北井社區的社工、第十網格的網格員。河北井社區,因長征時期紅軍路過當地為百姓挖井取水而得名。該社區地處城鄉結合部、毗鄰火車站,外來人口多、商戶多、流動人員多,管理服務難度可想而知。為及時了解群眾需求,社區要求網格員每周至少有3天到網格走訪。

  3年前的一天,楊春梅和同事像往常一樣,走入居民家中了解情況。在火車站附近的一間破舊房子裡,衣著臟兮兮的小海洋進入了視線——父母離異了,都在外打工,他和年邁多病的爺爺一起生活,七歲了,還沒有讀書。

  楊春梅立馬把情況反映到社區,一系列救助活動隨即展開:考慮到小海洋直接上小學有抵觸情緒,社區黨支部協調轄區的娃娃谷幼兒園接納了小海洋,免去了全部費用。一年后,在街道黨工委的協調下,小海洋進入了長征街道涼水小學。

  精准服務,首在精准感知。

  近年來,遵義市在社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200—300戶居民,網格中建有支部,黨員和社區干部等服務力量全部下沉到網格,建立起網格、社區、街道、城區上下聯動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實現了服務群眾上下一股繩。

  “曾幾何時,社區干部不敢敲群眾的門,因為群眾說的事,社區干部辦不了。”遵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吳剛平說。而今,有了這個上下聯通的體系,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繡工”,變被動接收為主動發現問題。同時,依托強大的組織資源,可以及時准確地對痛點“行針”,有助於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小網格服務大民生。與河北井社區毗鄰的黃泥坡社區,系前幾年由村改居而來,社區建立之初,環境臟、治安亂。網格員收集了大量意見,社區黨支部及時將情況反饋給上級黨組織。在區委和街道黨工委的協調下,社區實施了路燈亮化、環境綠化等工程,並加強了治安管理,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越來越強。“去年8月,我的孩子還沒找到上學去處,社區主動幫我聯系到了小學,可幫了我的大忙。”從湖北孝感到黃泥坡社區經商的田曉靜,對社區干部贊不絕口。

打好“合力牌”

唱好“大合唱”

  家住匯川區仁和苑社區的王女士,很慶幸遇到了“貴人”——

  去年,她患上了嚴重產后抑郁症,差一點出事。有一天,她做飯時,把家裡的一大堆各種藥統統倒進去,直到一家老小動筷的剎那,她才回過神倒掉了飯,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有些醫學知識的王女士意識到自己得了抑郁症,但卻羞於向家人啟齒。在遇到遵義市政府辦人教科副科長熊健后,情況終於得到改變。自從“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以來,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熊健利用所長,到仁和苑社區為居民進行心理咨詢服務。經過交談,王女士確認得了抑郁症。在熊健多次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下,王女士成功走出了陰影。

  “原來的社區工作,也就是家庭糾紛聊一聊、樓道衛生說一說,內容相對單一。”遵義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游海燕說,“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的需求越來越五花八門,迫切需要城市基層黨組織整合資源、凝聚各方力量,使黨的陽光雨露洒滿每個角落。”

  多元需求,用黨組織領導下多方參與的服務體系來滿足。遵義市在做優公共服務的基礎上,堅持改進片區黨組織設置方式,以區域化黨建推動轄區內各類組織統籌資源、協調聯動,為居民提供一對一、面對面的個性化服務,實現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以仁和苑社區為例,駐區單位有市政府、檢察院、交通局等,社區黨支部將這些大單位的黨組織負責人吸收為黨組織委員、“名譽書記”,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根據群眾需求制定服務項目、嚴格考評、精准落地。

  “轄區內18家單位的黨員集體到社區報到,社區確定了11類志願服務崗位,讓黨員認領。同時,開展了‘名城先鋒’和‘五面黨旗紅’服務活動,根據居民需要,不定期組織機關在職黨員開展環境衛生清理、文明勸導、困難慰問、義務演出等志願服務。現在,感覺服務的‘手臂’多了好幾條。”仁和苑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英說。

  這種服務也是雙向的。仁和苑社區在全市首創了社區老年大學,吸引了400多名居民參加。“我們沒有經費,全靠駐區單位支持,不僅贊助服裝,還把會議室借給我們作教室。”老年大學負責人夏一軍說。駐區單位遇有佔道經營、停車困難時,社區黨組織第一時間到街面進行協調,為駐區單位營造了良好環境。

數據跑腿

一“網”情深

  “又來活了,是安裝管子的。通過這個APP,我每月多收入一千多塊錢。”5月24日,記者見到播州區播南街道白龍社區居民文天權時,他剛剛喜不自禁地挂掉手機。

  和全國很多城市一樣,遵義也正在經歷快速城鎮化,大量的城郊村民變為市民。白龍社區就是這樣一個村改社區,人口有2.8萬人,零散就業民工眾多。

  有裝修經驗的文天權在廣東打過工,三年前為照顧家人回到家鄉。每天找活干,讓他苦不堪言。“社區有3個自發形成的露天勞務點,夏天日晒雨淋,冬天凍成冰棍,有時一待就是半天,一瓶水都不舍得買。”

  “現在,苦惱沒了!”今年2月,按照全市建設智慧社區的要求,白龍社區黨總支開發了智慧黨建APP。通過這個小小的程序,黨員群眾不僅可以開網上支部大會,進行在線學習,還可以獲取便民服務信息、反映社區存在的問題。

  文天權“接單”,是便民信息功能在起作用。社區對打工的居民,根據工種、特長等分門別類登記在系統裡。用工單位瀏覽信息,一鍵可撥務工者的電話。該智慧平台開通以來,公開黨務居務內容43項、辦事指南14項、便民服務9類,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28條,實現了需求與服務的精准對接。

  身邊有“雲”,一“網”情深。目前,像白龍社區一樣,遵義市依托互聯網、手機等載體,推動城市基層黨組織將黨建黨務、居民管理、社區服務等“上網”,構建起以黨建網絡系統、數據庫系統和終端交互系統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智慧黨建平台,實現了服務群眾“一網通”“一線通”。

  服務水平有多高,黨組織的吸引力就有多大。今天的遵義,通過開展精准服務,正點燃一片紅色激情,黨員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新長征”的步伐愈加豪邁。(孫忠法)

遵義市紅花崗區河北井社區組織為居民提供白內障免費檢查。

遵義市匯川區仁和苑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看望新生兒家庭。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