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先鋒人物

踏平坎坷成大道

——記趕場鎮白馬村第一書記楊朝華

2017年05月25日14: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口流利的巴中話,一套半新半舊的運動服,在村活動室與工人一起揮汗如雨……很難想象,眼前這位汗流浹背的年輕小伙子,竟是來自於巴中市民政局駐白馬村的“第一書記”楊朝華。

一年前,巴中市民政局團委書記楊朝華被派駐到南江縣趕場鎮白馬村擔任第一書記。就任那天,地處南江縣偏遠山區貧困村村民,發現遠道而來的書記竟是一個30多歲,且來自於市級部門的小伙子。大家對他的最多的感受就是“他到底能干多大的事?”。就連趕場鎮黨委書記蔡升回憶時都表示,“白馬村極度缺乏勞動力,人口828人,常年外出務工416人,主要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村內主要以種養業為主,屬典型的窮山村,這樣的一個養尊處優的小伙子,能夠勝任當前工作嗎?”

趕場鎮黨委書記蔡升告訴記者:“楊朝華到馬白村這一年半時間,勤勤懇懇、務實務勞,讓我對他有了全新的了解,他用自己的行動証明了自身的價值,同時也讓整個村煥然一新。

凝聚民心 夯實黨建打基礎

2017年5月21日,楊朝華召集全體黨員干部開展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討論黨員干部如何鞏固幫扶脫貧戶的相關工作,即將完成改造升級的村委會擺放了整潔的桌椅,整齊的資料,那干淨的地面,舒馨的窗外景色,寧靜潔白的牆面,風味嚴謹的氛圍,由為醒目的是辦公桌上擺放歷歷在目的各種黨建規章制度。

楊朝華回憶到:“剛到白馬村,他就暗下決心,白馬村不認可他、不脫貧他就不離開。”楊朝華表示,自己在擔任“第一書記”期間,常常用自己的決心勉勵自己。

雖然來到白馬村他做好了各方面的心裡准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所面臨的困難還是讓他有些措手不及。全村2013年人均純收入隻達3000余元,人均佔有糧食650公斤,全村經濟結構種植業收入佔20%,養殖業收入佔25%,務工收入佔50%,其他佔5%。黨員干部老齡化嚴重,加之長期以來,很多黨員思想觀念不適應、開拓創新意識不強、工作方法不得當,對新載體、新方法、新事物都不明白、不掌握、不知曉,不但解決不了出現的新問題,反而影響了黨組織在群眾心目中的威望。記憶猶新的是:在第一次開展學習“兩學一做”教育活動時,居然有幾個老黨員故意因病告假,后來了解到那一部分老黨員以為活動還是走走樣子,故意不到場。

“重視、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過硬的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推動村社跨越發展的重要組織保証。”巴中市常委會副主任張長雲語重心長的話語在對楊朝華耳邊縈繞,張長運總是風雨無阻每月到村實地查看白馬村工作動態,定期給村班子講解三會一課精神及具體實施方針。

面對困境,楊朝華一次次地深入田間地頭走街竄戶,對黨員進行個別談話交心,一遍遍地用黨的思想洗滌他們的思想,用“兩學一做”精神觸動他們的靈魂。

深入民情 急民所需辦實事

“楊書記,到我家裡來喝茶,現在再也不為飲水擔憂了!”楊朝華在縱橫交錯水泥公路上漫步時,村民張仕美熱情地招呼著。

以往白馬村因地理條件受限,有的村民甚至要步行1個小時才能挑上一擔水,極為不方便,這樣的情況深深地叩動楊朝華的心弦,思索再三,他最終鼓起勇氣找到巴中市副市長、縣委書記劉凱匯報了當地的特殊情況,劉書記高度重視,派人進行了實地察看,庚即協調扶貧移民局為當地修建了飲水池,解決了全村飲水難的根源。

“村內公路隔河相望,全是泥土路,晴通雨阻。隻能通達,不能通暢,雨天河水一漲,長時間不能通行,致使農特產品等資源不能轉換為經濟優勢。”楊超華說。

通過努力,到目前已幫助白馬村籌集資金11萬元,新修1至4社道路6.9公裡,硬化村社道路1.8公裡,完成社社通水泥路,實現了村民下雨不愁行路難的夙願。

“有問題找朝華”這成了村裡的口頭禪,巴中市民政局機關黨委書記廖秀勇說:“朝華是一位敢做、敢拼、敢闖的人。”

“對於村子的未來發展,我做了長期的規劃。我要讓白馬村人人家家有產業,戶戶有積蓄,過上幸福的生活。”說起白馬村的未來,楊朝華無限憧憬。

貧困戶何帝斌告訴筆者:“從‘第一書記’來,整個村子都變樣了,道路硬化了,診療一體機、病床、消毒池、儲藥間、檢查室、休息處一應俱全,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遠的難題。飲水也解決了,還興辦了學校食堂,極大的改善了學生和老師的教學、生活環境,解決了上學難問題。對村文化室進行了升級改造,文化室面積達50平方米,含蓋畜牧養殖技術、種植技術、體育、黨建等藏書3000余冊,周一致五全天侯開放,同時增設了電子閱覽室,群眾可以通過電腦閱讀、查閱更多學習資料,村委會也即將改造竣工了,聚居點也全面完成了,整個村子大變樣了。”

發展產業 脫貧致富邁新步

“這可是咱村村民致富的寶貝!”正在地裡栽種海椒的張仕模高興地說:“現在正值海椒栽種時節,新鮮的海椒每斤2元左右,每畝至少能產5000斤左右,一家人的土地僅海椒的銷售額大約2-3萬元,再加上政府補貼款,一年的收入比在外務工好得多呢! ”

在另一邊干活的張仕美接過張仕模的話繼續說道:“因擔心銷售的問題,剛開始還沒人敢大規模地種植,但是張長雲主任帶領楊書記到我們兩家,為增強我們種植的信心,主動借給我們前期的啟動資金,並承諾如果虧損了這算他們入‘股份’。”就這樣兩家人有了資金,有了信心,便擼起袖子開始干了。

剛開始因為沒技術沒經驗,一部分種植下的海椒長勢總是不好,楊朝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便請教縣農業局農技站站長張達,張達了解了情況后表示,海椒喜溫、喜水、喜肥,但高溫易得病,水澇易死秧,肥多易燒根,整個生長期內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通過專業的技術指導,第一年種植海椒的兩戶人便得到了可喜的回報,每戶收入了2萬余元,這事傳開后,全村家家戶戶要求種植,但是種植的人多了,問題也多了,這家資金不夠,那家擔憂銷路難求。”說道這裡,楊朝華眼裡充滿了無奈。

遇到問題就必須解決,面對困難,他與幫扶單位及當地黨委政府多次協調,最終通過整合扶貧資金、創業小額貸款和縣內外企業簽訂訂單合同來保障農戶的后顧之憂。截至目前,馬白村訂單種植燈籠椒300余畝,雜糧500余畝,七彩林業800畝,核桃300畝,土雞1萬余隻,引進了香菇種植100余畝,養殖肉牛50多頭,實現人均增收3000余元。

(王安現 張兵 袁華)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