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先鋒人物

‘飛’進耳朵的村情民意

——記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馬家溝第一書記龐成龍

2017年05月19日14: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工作干得怎麼樣,老百姓說了算。 

陝西省安塞區政府派駐沿河灣鎮馬家溝村第一書記龐成龍上任以來,帶領當地村民發展產業,在帶動馬家溝村發展產業的同時,也增強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在窮山溝裡開拓出一條致富新路子,為該村注入了發展活力,帶來了生機。 

馬家溝村是個拐溝村,土地缺乏,生產環境惡劣。龐成龍上任之初,村民們對這位從辦公室走出來的年輕人質疑重重:“不會是來‘鍍金’的吧?是不是干一段時間就走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成為龐成龍到馬家溝開展工作最大的障礙。 

為了盡快融入村裡工作,龐成龍下了一番工夫。他發現,自己剛去的時候正值春季,不少村民都忙著耕種。一些干部會走到田間地頭與村民拉家常,了解情況。這時,村民們一般都會停下手裡的活,認真地跟干部交談,氛圍也很融洽。發現這個細節后,他主動向村民們拉家常,了解情況。慢慢地,村民們都敞開心扉,跟龐成龍詳細地反映村裡的生產及村上貧困戶的情況。說起這段經歷,龐成龍表示,“村情民意就是這樣‘飛’進我的耳朵裡的。” 

通過走訪,龐成龍了解到,馬家溝村前些年修建了200畝果園,但因無人管理一直被荒廢。近年來,村上又建成400畝蘋果幼園,因缺少物資和技術而發展緩慢。在產業發展方面,馬家溝村有種植西瓜的傳統,但銷路一直不好。因為沒有集體經濟,貧困戶增收困難重重。另外,通往果園的生產道路路況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針對這些問題,龐成龍與村黨支部干部通過實地察看、入戶走訪、召開村民座談會的形式,征求村民們對村子未來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多次討論,他們提出“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發展原則,制定出“遠抓蘋果、近抓瓜菜、養殖配套、科學發展”的發展規劃。 

2016年初,經過村集體表決,馬家溝村村民將原來荒廢的200畝果園,承包給有資金、有技術支撐的產業大戶。在產業大戶承包后,雇用村裡貧困戶打工,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能增加一份收入。同時,發展緩慢的400畝蘋果幼園,在包扶部門的幫助下,獲得了10噸有機果樹專用肥,區果業局也派出技術員經常到果園進行技術培訓。在區果業局與產業大戶的共同幫助下,村民們的果園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三分之二的蘋果幼園實現了初挂果,盤活了全村的果園。 

針對西瓜銷售難的問題,龐成龍利用“互聯網+”的新興模式,推出了預訂專屬有機西瓜的銷售模式。他讓村民在微信上推出有機西瓜專屬訂制,客戶可以在春季播種時預訂屬於自己的專屬西瓜。預訂完成后,一張印有客戶名字的小卡片被貼到西瓜旁邊,瓜農定期向客戶反饋專屬西瓜生長情況。待西瓜成熟后,邀請客戶前來採摘或由瓜農代摘后送到客戶手中。這種創新的銷售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還只是秧苗的西瓜,瞬間就已經被一搶而光。2016年年底,馬家溝村舉行了扶貧資金分紅大會,貧困戶們拿到了真金白銀的紅利。 

“我當時分到了1200元,真沒想到能這麼快就見利!”提起那次分紅,村上曾經的貧困戶曹海生仍然沉浸在當時的喜悅中。 

龐成龍發現,從村裡實際情況看,貧困戶多是無勞動能力、無經商門路而且增收難的群體。針對這個實際,他和村黨支部將產業發展與精准脫貧有機融合,出資修建了700平方米的魚塘和6畝櫻桃園作為村集體經濟,由產業大戶進行管理。由此所得利潤的60%,再注入村裡的扶貧專項資金,而剩下的40%,則歸承包戶。 

“我感覺自己就像做夢一樣!”集體經濟運作模式讓曹海生嘗到了“甜頭”。他說,當初村上發動大家發展集體經濟,他還將信將疑,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村裡就將收入的4萬余元扶貧專項資金,給村上的34名貧困戶進行了分紅。 

在幫助村民發展產業的同時,龐成龍也不忘在生活上關心村民。67歲的劉登雲去年老伴兒生病住院,龐成龍忙前跑后照顧老兩口。“龐書記能來我們村是我們有福啊!他帶領我們發展產業,給村上修了路,還跑前跑后地關心我們,大家可都記得他的好呢!”說起龐成龍為村上帶來的變化,劉登雲有說不完的感激。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