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新路來自基層,智慧來自群眾

——河北省臨西縣農村黨建大調研活動紀實

2017年05月17日09: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河北省邢台市委“走新路、有作為、創亮點、守底線”的大旗一樹,臨西縣委聞風而動,一個“調研范圍一村不漏,調研科目一項不丟”的農村黨建大調研活動在全縣展開,唱響了今年創新農村黨建的前奏曲。

“創新農村黨建,要牢記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實實在在的把每個村的情況搞清楚。”縣委書記王海軍語重心長的囑托,很快化為縣委組織部扎扎實實的行動。他們歷時月余,全員參與,5個調研組深入全縣10個鄉鎮(區)299個行政村,與5600名黨員群眾促膝座談,收回調查問卷6300份,查閱各種檔案資料11000卷(件),填寫各種調查表格5500張,完成了10個方面、48個子項的調查任務,整理出數據分析材料、各組專題、綜合調研報告、典型案例、經驗總結等文字材料102件,為縣委決策提供了詳實的一手資料。有位老支書形象地說,“這次調研的這麼全面、仔細、認真,在我任職的20多年中,還是第一次遇到。真像給我們村做了個全身CT。”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臨西縣委組織部在這次大調研活動中,錘煉了作風,鍛煉了隊伍,從群眾中弄清了黨建存在的各種真實問題,在基層的創造中找到了解困之方、創新之道。

“添草料”還要“嚴規矩”

臨西縣在落實村干部,特別是村支書、村主任待遇政策上,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保護、調動了村干部的積極性。但是,時過不久,就有群眾反映村干部“喂了草料不拉磨,拿了工資不干活”。對於這個新情況,他們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真心“不拉磨”、“不干活”的癱瘓支部也就兩三個,隻能採取組織措施。而多數是屬於“拉磨”不快、“干活”不好,引起群眾不滿意。調查統計,這類支部佔18%。這說明,隻“添草加料”,沒有其他措施配套也不行。那麼,出路在哪裡呢?河西鎮北隊村黨支部的做法很有借鑒意義。

一是講誠信,失信就讓你丟人。北隊村每個村干部任職時對組織、對群眾都有個承諾。誰不盡職盡責,就拿你自己的承諾在支部會、干部會、代表會甚至全民會上說事,看你丟人不?二是守制度,出格必定受罰。該村制定了干部坐班、便民服務、責任追究等一系列干部管理制度,每項制度條款都有具體的處罰規定,誰違反了誰受罰。三是強監督,群眾滿意票低就走人。每半年一次干部述職會,讓群眾面對面評議,背靠背打分,低於60分的自動辭職。這些做法,使村干部保人品不會不干,守制度不能不干,受監督不敢不干。他們個個自覺的干、認真的干、無私無怨的干,2016年,該村干部為群眾辦的實事、好事,記錄在案的就達2200多件,村黨支部成為全縣黨建工作最實、完成各項任務最好、村民滿意度最高的標杆之一。

三管齊下“化”“老化”

由於歷史的原因,村干部特別是村支書隊伍年齡老化長期得不到徹底解決。臨西縣這次調研的結果是全縣村支書平均年齡54.5歲,其中60歲以上的村支書85名,佔比28%。怎麼辦?臨西鎮的經驗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十年前,臨西鎮的村支書隊伍,平均年齡60.2歲。十年后的今天,平均年齡降到了50.4歲。他們化“老化”的辦法是:

認識要實際。臨西鎮黨委對村支書隊伍年齡老化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隻要這些人頭腦清楚,腿腳還利落,群眾又歡迎,村裡沒有頂替的合適人選,多干幾年也沒啥。萬萬不可不顧忌群眾意願和村裡工作實際,搞“唯年齡論”、“一刀切”。這樣很容易導致工作大起大落,甚至誘發不穩定因素。

調整要漸進。對村班子整體老化的村,要一個一個的來,一屆一屆的來,切忌“大換班”。在全鎮也注意調整比例,各村不能同時“一轟而下”,形成錯誤導向。

結構要優化。要注意“調老的”,更要注重“進小的”,讓年輕有為的人早進班子,在“支委”、“村委”的崗位上摔打幾年,讓“今天村民,明天主任”、“今天黨員,明天支書”現象盡量的少一些。逐步使村班子成員年齡形成梯次結構,做到自然交替,平穩過渡。這是防止村干部隊伍老化的根本之策,是實現年輕化、知識化的穩妥之策。

讓黨員成為村裡“最受尊重的人”

在大調研中他們發現,有不少村支部疏於對普通黨員的教育和管理,缺少發揮作用的平台,使得這些黨員自我消沉,在群眾中的威信不高,連個群眾代表也選不上,在重大村務決策和監督上失去了發言權、決策權,慢慢地被邊緣化了,嚴重損害了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削弱了黨支部的戰斗力、凝聚力。成為當前農村黨的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東留善固村黨委非常重視黨員隊伍建設,一是“三會一課”制度常年堅持,雷打不動。讓黨員時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不忘當好群眾表率。二是要讓黨員當表率,黨委、村委干部首先當好黨員表率。吃苦受累又吃虧的事,一聲“跟我來”,書記、干部、黨員排成隊,群眾自然跟著上。三是把黨小組建到農、工、商產業鏈上,建到群眾團體協會裡,讓黨員在各個組織、各個領域中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四是評先評優,激勵上進。這個村128名黨員,有80多名崗位標兵和致富帶頭人,全村40多名村民代表、幾十個經濟、社會組織的“一把手”,幾乎清一色的共產黨員,黨員成為村裡最受尊重的人。

干群同心曲是這樣譜成的

臨西縣調查得來的大量事實証明,凡是窮村、亂村、告狀村,究其原因,90%是因為干群關系惡化造成的﹔凡是富村、穩村、和諧村,100%是因為干群關系融洽,同心協力奮斗得來的。由此可見,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仍是農村維護穩定,加快發展的重中之重。

陳辛庄村黨支部從1984年到現在,歷經十次換屆選舉,支部成員無一人落選,全村無一人上訪,創造了“全縣唯一”的奇跡,他們用赤子之心交了一份密切干群關系的漂亮答卷。

一、村支部把帶領群眾治窮致富奔小康頂在腦袋上,愚公移山,奮斗不止。陳辛庄村“兩委”班子,經過多年的努力,把一個被稱為“北大荒”的窮村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和諧村,家家都有獲得感,人人都有幸福感。村支書陳贊昌告訴我們:看看村裡環境有多好,摸摸村民腰包有多少,就知道村支部的威信有多高。

二、公平順民心,無私合民意,這是陳辛庄村黨支部保持同群眾血肉聯系的切身體會。他們把日常村務分成33項,逐項定規矩、嚴程序,靠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做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從宅基地劃分、村集體資金使用這類重大關切,到街道衛生打掃、垃圾清運這些“雞毛蒜皮”,村干部帶頭執行制度,違犯了從嚴處罰,無一特殊,無一例外,群眾服氣。有些村的制度變成了牆上的畫,根子就出在干部有私心上。

三、把村民的呼聲變為村支部的行動,把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路不好走,就把水泥路修到每一戶的門口邊﹔晚上天黑出行不方便,100盞路燈家家都有亮﹔村民對子女教育越來越重視,村集體出力又出錢,把村小學建設成為全縣第一批標准化小學,還吸引了7個村的孩子到這裡上學。陳辛庄村每年都搞幾項民心工程,村民從心裡點贊。

有心就有路 集體也能富

發展村集體經濟與發揮村黨支部主體作用相輔相成,至關重要。去年初,臨西縣委發出專門文件,召開現場會,大力推動發展村集體經濟。一年過去了,先后又有41個村填補了空白,使有經濟收入的村由原來的156個增加到197個。目前,還有102個村沒有集體收入,發展集體經濟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在調查中,有些村干部畏難情緒很重,他們認為無資源、無資金、無門路很難辦。實際上,村村都有可利用資源,隻要有心就有路,大劉庄鄉就是一個有力的証明。他們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實踐中,創造出了7種模式,包括經營好集體機動地﹔利用路旁、渠旁等閑散土地植樹﹔抓好坑塘、磚廠復耕和廢棄地的整理再利用﹔盤活留下的集體資產﹔建好新型服務經濟組織﹔創辦企業實體,建設、規范農村集市﹔興辦集體合作組織等。全鄉34個村,村村有了集體收入。這就告訴我們,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就在腳下,區別就在於村支部有無創業激情。

東倪庄村集體經濟以發展快、門路廣、效益高聞名全縣,不僅保障了村務工作的正常運轉,而且改善了農田基本條件,硬化、亮化了街道,為村民辦了大量好事、實事。村支部書記祝宗霞說,要發展好集體經濟,村支書思想上必須過好“四關”:第一關,炒了豆大家吃,炸了鍋自己的﹔第二關,見效慢,任期短,栽樹不乘涼﹔第三關,得罪人,丟選票﹔第四關,太復雜,嫌麻煩。關關都是對村支書黨性純不純的考驗。經受住了考驗,付出了心血,集體經濟沒有個不發展。如今村裡有錢了,辦了許多一家一戶辦不成的事。個體、集體都嘗到了甜頭,矛盾自然消除了。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