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北京市西城區:心系紅牆內 扎根百姓中

記者 朱競若 王昊男

2017年05月06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心系紅牆內 扎根百姓中——北京市西城區踐行“紅牆意識”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紀實(下)

緊靠“紅牆”,轄區內有中央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654家,部級以上中央單位120家,“與紅牆最近的地方,工作標准必須最高”﹔ 貼近百姓,下轄15個街道、261個社區,常住人口110多萬,“小事要當大事辦,工作標准必須一流!”這裡是北京市西城區。

踐行“紅牆意識”,西城區將服務中央與服務百姓相統一,將不折不扣落實中央方針政策和凝心聚力推動區域發展相結合。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黨員干部個個爭先,將“政治合格、執行紀律合格、品德合格、發揮作用合格”“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掌握科技破難題  俯身苦干解民憂

“紅牆”內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辦公區,“紅牆”外是老北京傳統的胡同民居,這讓西長安街街道風光無限又“壓力山大”。

“政治意識和工作標准必須時刻向黨中央看齊。”西長安街街道工委書記田巨德介紹,作為“紅牆意識”的起源地,“在這裡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裡的“紅牆讀書會”把“兩學”學深學透,同時把學與行相結合,把服務與創新相結合。

“嘀嘀嘀……”4月23日中午,西單商業區綜合管理辦公室的鈴聲響起。“君太百貨門前過街天橋人流過密,請速到現場疏導。”根據大數據管理預警系統發出的預警,工作人員迅速前往指導分流。

“系統運用了人工智能視頻圖像識別技術,對人流狀態進行准確‘感知’,實時反饋。”西長安街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桑硼飛是個熟悉基層工作的博士,“精細化管理要有時代特征,‘首善標准’可不是說著玩的。”

西長安街街道的“社會治理創新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平台”於2016年底正式建成,運用大數據管理,將視頻圖像信息、2.5維地理空間信息、各類業務數據匯集一處。街道還設立了大數據創新社會治理工作指揮中心,對民生服務、城市管理、應急處置等信息梳理、分析,24小時全天候響應。

做合格黨員,既要掌握前沿科技,還要俯下身子實干苦干。

陰暗潮濕、電線亂搭、層層轉租,最小的房間僅兩平方米。離“紅牆”直線距離僅1000米左右的和平門地下,也出現群租現象。長期以來形成的地下空間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必須下決心徹底解決。

街道黨員帶頭上。經過一年的細致工作,萬余平方米的違規使用面積被清退。根據居民意見,現在這裡建成了“紅牆氧吧”:讀書看報的文化氧吧、安放居民閑物的便民氧吧、警示消防安全的教育氧吧……

重大勤務保暢通 居民社區保平安

西城區長年肩負著重大政務和外事活動的保障任務。交通,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踐行“紅牆意識”,西城區將學思踐悟、知行合一延伸到每一個路口。

保障勤務車輛通過時間最短隻用10秒,清理主路事故車縮短到40秒﹔500余人的警隊,年均出動警力近10萬人次……“寸土必爭,分秒必奪。”西城交通支隊支隊長劉保君說,“這既是西城區交通支隊的座右銘,也是首善服務的硬標准。”

強“硬件”,升“軟件”。122報警數據分析系統、流量檢測系統、事故檢測系統、電視監控系統……通過高科技手段,西城交警實現了對道路信息的全方位監測。同時,他們還開拓思路,將傳統的交通管制模式,升級為“疏導為主、綠波放行”的交通管理新機制。

“在保障政務、外事活動出行通暢與安全前提下,我們最大限度地保障居民出行的便捷。”該支隊勤務指揮處副處長王超介紹,他們的要求是,在保障外事活動時,將信號燈變燈安排精確到秒﹔在兩會等重大活動期間,將採取必要措施的時間細化到秒,並通過“卡頭不卡尾”勤務車隊與社會車輛交替放行的方式,最大限度放行社會交通。

保暢通更要保民安。每一起違章、每一起事故,在西城交通支隊的民警眼裡,都可能是影響轄區安定的因素。對“一牌、兩闖、三亂”實施長期攻堅治理,主動與治安、巡警、城管等部門對接工作、通報情況、捆綁作戰,確保24小時不間斷嚴管﹔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成立專班,確保肇事逃逸亡人案件偵破率100%。

政務服務高標准 為民辦事貼心人

中央的政策是否最終落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服務滿不滿意、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有沒有效果,窗口單位的“姿勢”很重要。西城區將學習教育活動延伸到每一個“窗口”。

沒有隔欄,沒有喧鬧,有專門的休息區,並提供茶水,西城區綜合行政服務中心的窗口讓人眼前一亮。“即便窗口是透明的,也會有距離感。”中心副主任陳新介紹,開放式工作台的高度、寬度都經過嚴格測算,並形成標准,就是為了讓群眾遞材料舒服些。

推進政務服務更加規范化、精准化、便捷化,今年西城區綜合行政服務中心開始大力推進“三個一”政務服務改革,即“一號咨詢、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甭管你辦什麼事,一個窗口搞定,大廳內12個委辦局的所有事項每個窗口都能接、都能辦。”中心工作人員趙驚對這項改革充滿信心。

與百姓面對面的是“窗口”,通過電波溝通的同樣也是“窗口”。西城區有名的“12341政府熱線”就設在這裡。而這個五位數電話號碼的由來,還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當時工信部有一項重點工程,一干就要兩年,施工的位置離居民家最近的地方隻有不到5米。”陳新回憶,服務中央單位是西城區的重要職責,區委區政府發動駐地的黨員干部帶頭,挨家挨戶做工作。

“事后工信部對區裡提供的幫助非常感謝,問區裡有什麼困難。”陳新說,“還是從服務群眾出發,區裡提出開通一個服務號,將各種熱線統一起來,跟老百姓貼得更近。”

服務了中央單位也方便了群眾百姓,像這樣的事在西城是常態。踐行“紅牆意識”,廣大黨員做好服務保障不打折扣,為百姓辦實事個個爭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06日 04 版)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