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北京市西城區踐行“紅牆意識”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上)

2017年05月04日16:34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北京市西城區踐行“紅牆意識”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上)

金色琉璃、蒼鬆翠柏掩映下的紅牆,一側連接著中央黨政機關,一側連接著地區干部群眾——地處中央政治中心、首都功能核心區,生活和工作在北京西城區人們,都有一種自豪感和責任感,要維護好這一抹最特別的紅。

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准,是西城區踐行“紅牆意識”的時代注腳,也成為西城區將“兩學一做”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深化拓展的抓手。

絕對忠誠: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成為自覺

“長期以來,西城人形成了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的優良傳統,‘紅牆意識’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說。

從1999年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正式提出“紅牆意識”概念,到2014年西城區委將“紅牆意識”上升為全區工作指導思想,伴隨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開展和常態化,西城區不斷豐富和深化“紅牆意識”的內涵。

區委宣傳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品讀、區委黨校的“習語精讀”、區紀委的“紅蓮”講堂、西長安街街道的紅牆讀書會、實美職業學校的“每月一黨課”、金融街街道的全國首個社區廉潔教育基地……西城區各級黨組織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創新學習載體,探索方法途徑,搭建多元化學習平台,打造出一批學習品牌,保証學習教育全員覆蓋。

對於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西城則將學習由“軟任務”變成“硬約束”。西城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同區域科學治理結合起來,特別是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高城市發展水平、保障好民生等重大問題上,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幾年來西城區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開展調研累計700多次,其中下到基層調研比例超過70%,完成重點課題並已轉化為工作成果50余篇,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為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的習慣。近日,在報國寺“百姓論壇”,來聽講的居民邵大爺對記者說:“馬上‘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就要開幕了,得給全世界展現咱們北京最好的一面。”

邵大爺說,現在出門遛狗,隨身戴著手套和塑料袋,不僅管自己家的狗,看見別的狗拉了糞便,都得幫著拾起來,“這一點一滴都是在為‘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做貢獻。”

責任擔當:敢於動真碰硬“釘釘子”

“兩學一做”常態化,西城區提出,在“做”上深化拓展,堅持學做互進、知行合一,從具體問題改起,從具體事情做起。

“黨支部建在項目上”,就是“兩學一做”常態化的一個具體舉措。2015年啟動的白紙坊地區重點棚戶區改造項目,是西城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棚改,總佔地面積約29.2萬平方米,涉及居民總戶數近5600戶。項目啟動之初,指揮部就成立了臨時黨委,黨員們每天挨家挨戶做工作,耐心講解政策﹔棚改區全體黨員帶頭簽約,不當“釘子戶”。在3個月的協議預簽期內,白紙坊地區重點棚戶區改造的兩個項目簽約率均超過97%,黨組織真正成為了民生工程一線的主心骨。

如今,在功能街區、產業園區、商務樓宇、重點工程、重大項目中,在改革發展前沿,在社會管理關鍵點上,西城區不斷優化黨組織設置,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這片核心區域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大城市病”,違法建設、“開牆打洞”、地下空間出租以及背街小巷環境臟亂等現象屢禁不止。

今年2月28日起,西長安街道和平門地下空間清理騰退工作開始啟動,和平門小區8棟居民樓地下空間剩余9200平方米違規使用房屋徹底騰退,地下空間出租現象一去不返。

敢於動真碰硬,今年以來,大柵欄地區最大面積的單體違法建筑被拆除、展覽路五天進行四場拆違工程、新街口啟動全市最大平房保護區——西四北平房保護區的整治……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下,具有中國北方服裝市場風向標之稱的“動批”,首個撤牌的“韓國城”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已經變成“寶藍金融創新中心”。不少商戶已經疏解到天津、滄州、石家庄、廊坊等周邊地區。“騰籠換鳥”的升級改造,讓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更加優化。

首善標准:“總書記和我們是街坊鄰居”

“總書記和我們是街坊鄰居。”一位“西城大媽”對記者說。一句玩笑話背后,既是西城特殊區位的體現,也是群眾維護和諧穩定政治責任的體現。

在西城,有著這樣一批忠實的紅牆守護者——“西城大媽”,他們身穿紅馬甲、臂彎紅袖標、頭戴小紅帽。2015年“西城大媽”幫民警破獲多起惡性案件,2016年“西城大媽”提供各類違法線索萬余條。

“我們就扎根在紅牆外,要以最高的服務水平,最嚴格的工作標准為黨和國家交答卷。”男版“大媽”譚道亮是西交民巷社區黨委書記,總是帶頭沖在第一線,累計志願服務超過4500小時。

西城是離紅牆最近的地方,要做到沒有“較好”隻有“更好”的首善標准,靠的是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

“嘀嘀嘀……”4月23日中午,西單商業區綜合管理辦公室的警鈴響起,發出人群聚集風險藍色預警。工作人員立即拿起對講機通知保安:“君太百貨門前過街天橋人流密集,請速到現場疏導。”

這次預警是由人群聚集風險預警系統發出的。預警系統中的圖像智能識別裝置,根據固定探頭捕捉到的人流信息,計算出人群流量、密度和步行速度等參數,並通過軟件模型判斷出實時人流狀態,同時預測未來10分鐘這一區域短時人群聚集態勢,一旦超出預警標准,立即報警。

類似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手段還有很多:長安街、二環路等主干道縮短交通處警時間至3分鐘﹔制定全國第一個城市環境分級分類管理標准,如長安街兩側垃圾不落地,金融街行人可席地而坐,胡同保潔15分鐘一巡回。(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記者烏夢達、梁天韻)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