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電力特種兵這樣煉成(時代先鋒)

——內蒙古烏海電業局輸電管理處模范集體掠影

2017年05月0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管理處工作人員在沙漠中作業。

  在素有“黃河明珠”之稱的內蒙古烏海市,有一群守護光明的人。

  登杆走線、帶電作業,在百米高空的高壓線上身輕如燕﹔大漠戈壁、荒山曠野,有杆塔的地方就有他們,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守護著黃河岸邊幾萬家企業、幾十萬個家庭的用電安全——他們就是被譽為“電力特種兵”的烏海電業局輸電管理處全體工作人員。

  烏海輸電管理處擔負著烏海地區35千伏至220千伏不同電壓等級共計1360公裡高壓輸電線路、5300多基鐵塔的運行維護工作。這些線路和鐵塔大部分架設在高山、河澗、荒漠中,光是沿塔巡線就很辛苦。巡線工一年四季風餐露宿,夏天驕陽似火,冬天冰天雪地,就著山風吃面包、喝涼水是家常便飯。

  這是一項有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但他們對自己分管的線路卻像對待孩子一樣充滿耐心、用心呵護。他們把線路台賬梳理成“家譜”,對所轄線路的健康狀況時刻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診斷檢修。有時搶修,車到不了山頂,他們就背上十幾斤重的工器具一步一步爬上山,檢修完再背著回來。

  這是一項充滿危險的工作,他們經常爬上六七十米甚至百米高的鐵塔,穿著十多斤重的絕緣服或屏蔽服在高壓線“噼啪”作響中帶電作業。有一次,烏海一個礦區因開山放炮致一條高壓線損壞。線路跨越山區,停電處理至少需要兩天時間,部分企業將會因此停產,同時也會影響內蒙古西部電網向北京送電。情況緊急!他們決定帶電檢修,輸電處處長鄭璐親自登塔。烈日下,他和同事塔上塔下奮戰4個多小時,終於恢復供電。完成任務的鄭璐褪去屏蔽服時才發現,裡面的衣服竟能擰出水……

  在野外,飛鳥喜歡將巢建在塔上,極易造成線路短路。為此,烏海地區所有鐵塔都要安裝防鳥針。2015年5月,輸電處在220千伏庫棋線路314基鐵塔上安裝防鳥針,這條線路總長240公裡,跨越工業園區、山地和沙漠,是輸電處所轄最長的一段線路。為節省每天往返時間,大家干到哪就住在哪,搭帳篷、架爐灶……10天下來,他們嘴唇干裂,一張嘴就流血,話也不能說,飯也吃不好。等任務完成,他們一個個成了蓬頭垢面的“野人”。

  走進輸電管理處,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鄭璐創新工作室”。聽著鄭璐如數家珍的介紹,看著一件件自主研發的工器具、一張張獲獎証書,令人敬佩。

  近3年來,他們共“誕生”了56項技術革新、管理創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6項成果獲國家級專利技術,並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推廣。其中自主研發的“帶電緊固螺絲裝置”,可在輸、變電設備帶電運行情況下,處理因螺絲鬆動造成線夾發熱故障。這項技術使用1年來,創造經濟效益33萬多元。該項成果一舉拿下內蒙古電力系統、自治區、中國質協成果發布3項一等獎。

  他們通過“職工創新工作室”這一創新平台,廣泛開展技術攻關等活動,輸電線路耐張卡具、多功能爬梯等30多項創新成果應用在輸電線路的維護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積累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他們建立了“一對一”培訓機制,讓老隊員與新入職的年輕隊員結成互助對子,在日常巡查中“傳”,在停電檢修中“幫”,在搶險救援中“帶”,結合經常性技術比武活動,全方位帶作風、教技術、提技能。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他們中獲得大學專科以上學歷人員,由2005年不足25%迅速增長到79%。

  從2008年至今,輸電處連續三屆奪得內蒙古自治區職工職業技能大賽輸電帶電作業團體第一名。今年4月,他們在全區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帶電檢修專業比賽中再次奪冠,包攬個人前六名。短短幾年,他們中產生國家級、全國電力行業、自治區級等各類技術能手5人,7項QC(質量控制)成果獲全國優秀成果獎、9項QC成果獲自治區級一等獎。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03日 06 版)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