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春風化雨 立德樹人——江西省部分高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素描

2017年04月27日08:49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春風化雨 立德樹人

  井岡山大學生在永新三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江西師范大學重走長征路出征儀式。

  南昌大學輔導員開展“學工沙龍”活動。

  江西中醫藥大學“雙惟”實踐班學子晨練。

  沈祖文 記者 魏 星

  高校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推進偉大事業、建設偉大工程、進行新的偉大斗爭的高度,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月17日,我省召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省委書記鹿心社在會上強調,要立足省情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我省106所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僅有“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堅守,更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智慧和“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大愛。

  以井岡山精神引領鑄魂育人工程

  作為地處井岡山革命老區的本科院校,井岡山大學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堅持以井岡山精神辦學育人,傳承紅色基因,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優勢、轉化為學科科研優勢、轉化為辦學育人優勢,形成了鮮明的辦學育人特色。

  改革內容,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開發井岡山精神校本課程。2004年,編寫出版《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校本教材,制作《理想信念高於天》等音像教學片,讓大學生深入學習井岡山革命史,全方位接受井岡山精神教育。

  開辟傳承紅色基因第二課堂。積極建設革命傳統教育實踐基地,組織黨員干部和師生,特別是學生骨干和青年教師到井岡山、原中央蘇區等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利用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時間節點,組織師生開展瞻仰烈士陵園、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等活動。

  建設井岡山精神展覽館。把參觀展覽館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堂必修課,讓學生近距離直觀地觸摸和感受井岡山革命歷程。展覽館不僅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還對中小學生開放,已有6萬人次前來學習參觀。

  探索實踐,打造紅色勵志體驗教育培養模式——

  開展紅色勵志教育。2013年,成立紅色勵志教育中心,每學期選拔200學生組成紅色勵志班,對學員進行一個月的理想信念、革命傳統、意志品格、行為規范等教育培訓,讓井岡山精神在學員心靈深處打上烙印,使學員自覺成為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實踐者和宣傳員。

  開展紅色實踐體驗。每年組織師生開展“重走紅軍路”、“紅色傳說”採風、“紅色歌謠”採風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出版《井岡山的紅色傳說》《中國的紅色傳說》等紅色讀物9冊,並據此改編出版了系列連環畫、漫畫和動漫。2015年,藝術學院師生與新華社聯合制作動新聞“畫說長征”,由新華社定期推送,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開展紅色教育培訓。依托井岡山紅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培訓,已成為全國紅色培訓的重要中心。自2009年以來,先后為全國黨政軍部門、高校和企事業單位舉辦培訓200多期,參訓學員數萬人。教育部、民政部以及20多個省教育廳和高校先后在校建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或研修基地。

  豐富手段,營造紅色藝術文化育人氛圍——

  創編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聯合兄弟院校,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全校師生通過觀看、評論、攝影、漫畫和文學創作等形式參與其中,節目已在教育部、科技部等全國各地公演212場,成為以藝術形式在全社會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典型范例。

  舉辦紅色主題文化藝術節。井岡山大學校長曾建平介紹,學校連續30多年堅持舉辦以紅色主題為引領、綠色古色為基調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已形成“井岡山精神個個牢記、井岡山紅色故事人人知曉、井岡山紅色歌謠處處傳唱”的文化氛圍。每年舉辦社團文化藝術節,開展井岡山精神理論研討、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展、紅色微電影展、互聯網紅色文化推廣、紅歌手大賽等活動。

  建設紅色文化校園環境。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建設以井岡山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廣場。通過設立雕塑、文化牆、綠化美化景觀等,全方位展示井岡山精神,營造“伸手可觸摸、張嘴可呼吸”的良好紅色育人校園環境。

  精心設計,塑造思想政治工作“映山紅”系列品牌——

  創評“映山紅”黨支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組織開展“映山紅黨支部”創評活動。創評活動把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走在前列作為重要內容和指標,倡導廣大黨員積極踐行井岡山精神,促進基層黨組織弘揚井岡山精神走在全校前列。

  創建“映山紅團支部”。堅持以黨建帶團建,在全校開展“映山紅”團支部創建活動,建設一批特色團支部。

  組建“映山紅”國旗護衛隊。國旗護衛隊的學生成員通過刻苦訓練,履行護旗升旗儀式,增強體魄,鍛煉意志,培養信念,彰顯魅力,以實際行動引領和帶動身邊同學自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舉辦“映山紅”文化藝術節。通過實施映山紅文化創意工程,在校園規劃種植百萬株映山紅綠化美化校園,努力形成“校園開遍映山紅”的文化生態和育人環境。每年在映山紅盛開之際,舉辦以“紅色禮贊·綠色情懷”為主題、為期一個月的“映山紅文化藝術節”,組織師生開展系列活動,體驗紅色文化,感悟革命傳統,自覺傳承紅色基因。

  構建多方聯動“大思政”模式

  地處贛南原中央蘇區的贛南師范大學,堅持立足紅土地辦學,傳承“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育人功能,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統籌,積極探索構建多方聯動的“大思政”工作模式,讓青年大學生在濃郁的紅色精神中受到熏陶洗禮。

  “教學”聯動。學校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堅持“四有”好老師標准,把好教師的入口關、培訓關、考核關,完善教師評聘和考核機制,常態化開展師德標兵、教學名師、教學能手、我最喜愛的老師、贛師好人榜評選活動,實施師德“一票否決”,確保每一位教師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同時,還注重涵養學生的師范氣質,加強對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價值引領,培養一批又一批打上蘇區精神烙印、扎根基層就業創業的優秀師資和應用型人才,贏得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美譽,贛南師范大學黨委負責同志介紹說。

  “校地”聯動。充分利用學校地處贛南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著力建“紅色課堂”,把紅色基因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思政課、黨團課教學計劃,開設“明湖講壇”,邀請雷鋒的戰友喬安山等英模人物作紅色講座130余場﹔著力建“紅色班級”,自2010年10月命名成立首批紅色班級后,每年都在新生班級中設立一定數量以原贛南蘇區地域或革命歷史人物命名的紅色班級,現建有“瑞金班”“興國班”“於都班”“贊賢班”“公略班”等10余個紅色班級﹔著力建“紅色基地”,與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共建10余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實踐體驗紅色文化﹔著力建“紅色展館”,充分發揮學校“三館”即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紅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館、校史館的平台作用,通過歷史與現實的人和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

  “家校”聯動。深入實施“知生工程”,完善學生信息檔案,在全校輔導員和班主任中推行“十必談話十必聯系”制度,通過家訪、建QQ群、微信群等方式,充分發揮家長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互聯互通互補作用,形成協同育人整體效應。

  “線上線下”聯動。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既“面對面”,也“鍵對鍵”,使思想政治工作聯網上線,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將傳承蘇區精神、服務青年大學生的職能與“兩微一站”平台相結合,打造線上“贛南師范大學”“青春贛師”品牌和紅色主題教育“紅井水”網站。其中,“青春贛師”多次發布的紅色文化主題教育專欄被人民網、團中央井岡山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共青團江西省委等官方微信平台轉發,進入2015年度“高校團委微信公眾號100強排行榜”。同時,學校重點組建和培養了一支大學生網宣員、網評員、青年網絡文明志願者等“網絡紅軍”,為營造清朗網絡積極發聲,確保網絡陣地的“紅”與“熱”。

  鍛造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80后”輔導員胡邦寧在大家眼裡是校園網絡大咖、科研達人,但在他的學生心中,又是知心朋友。他先后開設了2個實名博客和1個微博,還組織幾十個同學開辦了一個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創設了“青年之聲”大數據平台﹔他將研究對象瞄准大學生群體,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並獲得2016年度輔導員工作優秀論文一等獎,2015年江西省輔導員精品項目一等獎,出版的專著《價值觀的力量》入選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讀者推薦的12種通俗理論讀物……在他的影響下,20多名學生先后加入了輔導員隊伍,其中不乏全國輔導員技能大賽優秀獎獲得者。

  如何建設好輔導員隊伍,保証這支隊伍高質量、高水准,保証這支隊伍后繼有人,源源不斷?在南昌大學,“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輔導員隊伍已經成為一個群體,先后涌現出“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廖元新等一大批先進典型,獲全國高校輔導員優秀工作論文評選一等獎2項,全國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片區賽三等獎2項,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1項,成功申報省部級課題5項。他們已經成為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南昌大學黨委書記胡永新在介紹經驗時說,學校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以提升輔導員隊伍綜合素質為重點,以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為突破口,建強輔導員隊伍,使他們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抓選聘、重源頭,輔導員隊伍選聘標准化。該校始終堅持以公開選聘制度來選好配強輔導員,注重從源頭上抓起,嚴把輔導員隊伍的“入口關”。來南昌大學當輔導員,不僅有學歷、學校、學科專業以及社團工作背景的高標准要求,還有選聘程序的規范化管理,入選的輔導員都是應聘人員中“百裡挑一”“過五關斬六將”的佼佼者。

  抓能力、強素質,輔導員隊伍培養職業化。在南昌大學,有一項“卓越”輔導員培養工程。通過崗前培訓、日常業務培訓、工作專題培訓等,提升輔導員整體素質﹔對取得博士學位的輔導員不僅進行同等待遇資助,還進行專項課題資助,鼓勵輔導員朝“專家化”方向發展﹔依托全國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以及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培訓項目,選派優秀輔導員赴外校、國外學習,拓寬工作視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南昌大學的輔導員們都說,關鍵是“土壤”好。學校不僅落實輔導員的經濟待遇,還特別落實了輔導員的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允許專職輔導員自主選擇入職管理類崗位或專業技術類崗位。“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人”,使輔導員們感受到組織滿滿的激勵與關懷。

  搭平台、促發展,輔導員隊伍建設專業化。2015年,南昌大學正式啟用“輔導員之家”,成立輔導員工作室,打造“學工沙龍活動室”、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項目建設、輔導員思政課題研究等精品項目,使之成為展示學校輔導員風採的窗口、創新育人理念方法的平台和孵化輔導員名師的搖籃。“我們學校組建了輔導員學習專業團隊。組建學習能力、人文素養、職業技能和創新發展等四個能力提升小組,選出一批優秀輔導員成立核心團隊,引領輔導員隊伍建設專業化發展。”輔導員孫素葉自豪地說。

  打造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思政課

  “原以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很沉悶、很枯燥,沒想到教案編得這麼有意思,互動教學讓我們觀點碰撞,引發思考,真是解渴又解惑。”說起思想政治理論課,江西師范大學的學生們滿臉喜悅。這源於該校堅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渠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著力打造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思政課,努力為大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歸根到底是學生情感認同和教師方法對路的問題。隻有做到情感認同,才能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政治認同﹔隻有方式方法對路,才能搭建學生到達‘四個認同’彼岸的橋梁。”江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田延光介紹說。

  堅持學科引領,打造高水平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該校實施馬克思主義學院重點建設計劃,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列為全校5個“特區學科”之一予以重點支持,在人才引培、團隊建設、資源配置等方面優先保障,形成黨委主要領導牽頭、部門積極對接服務、學院主動改革創新的建設機制,全力造就學科“高峰”。目前已建成江西唯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是江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聯盟牽頭單位,獲批教育部“示范馬院”。

  堅持專家治學,打造有實力的教師團隊,為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供支撐。該校建立思政課“領銜主講”制度,每門思政課團隊由影響力大、水平高的專家教授領銜。實行任職資格准入制度,實施青年教師一對一“傳幫帶”機制,設立專項資助計劃,鼓勵教師到知名高校進行學術交流、參加項目研修,提升課程團隊的教學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科研團隊擇優支持計劃”和“高校優秀教學科研團隊重點建設項目”,涌現出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高校思政課優秀教師、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等一批優秀教師,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堅定傳播者。

  堅持紅色主題,打造生動的思政課堂,形成紅色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色。把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內容和重要任務,深入實施《思政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深化“一課一品”建設,採取“一定二化三結合”模式,用厚重的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世界歷史和鮮活的案例教學,讓課堂生動起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依托“江西紅色資源開發與教育研究中心”,加強紅色基因傳承的研究,出版《紅色江西》《學校的紅色記憶》等讀本,成為獨特的優質教學資源。組建“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團”赴革命老區瞻仰革命舊居舊址,收集整理紅色故事,編輯出版的《學校的紅色基因》系列叢書入選江西省優秀社科普及讀物。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紅色基因逐步融入大學生血脈,在校大學生撰寫和發表大量紅色主題文章,創作一系列紅色音樂、美術和影視作品,近70%的大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

  以校訓精神開創“雙惟”育人新模式

  在江西中醫藥大學,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雙惟”實踐班,曾榮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吸引了全國80多所兄弟院校前來觀摩學習。這個班的學生,每天早晨6時30分就集合,喊著口號跑步半小時,沒有周六日,沒有小長假,不論寒暑、不避風雨,縱有萬般借口,累計遲到或早退3次,即遭淘汰……對這個“雙惟”班,很多人都好奇,到底是一種什麼魔法,隻一個學期,學生就像是換了個人?

  其實,這是該校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行的新模式。“雙惟”取自江西中醫藥大學“惟學、惟人、求強、求精”的校訓。“雙惟”班並非獨立班級,也不是普通學生社團。與許多大學創辦的精英班不同,“雙惟”班不設門檻,不以起點高低劃分學生,關注的不是少數優秀學生,而是面向所有學生,自由加入,寬進嚴出。

  秉承校訓精神,創新育人模式,解決知易行難問題。“雙惟”班創辦於2006年,創新性地提出“教無類、學為先、重激勵、育特長、促實踐、有思想”育人理念和以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主的“基礎素質”,通過傳承和踐行校訓精神,形成隱形的德育課程,實現以文化人。

  踐行校訓精神,堅持言傳身教,履行教書育人使命。“雙惟”育人模式特別注重教師的示范引領和言傳身教,通過實施教學標兵工程、“傳幫帶”導師制工程、“知行合一”班、“身邊好老師”典型宣傳等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激勵教師自覺踐行校訓精神,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意識,知行合一,不斷提高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能力。

  弘揚校訓精神,堅持潛移默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雙惟”育人模式要求,學生積極踐行“雙惟”精神,長期堅持每天晨跑、晨讀、晨播報和志願服務、公益活動、智慧大講堂等周末活動,不斷提升四項基礎素質,在自發組織並參與的活動中不斷獲得持續的激勵,從而提升積極向上的內動力,自覺將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雙惟”學子肖勇來自農村,入學后一度迷茫。通過“雙惟”班學習,堅持踐行校訓精神、自強不息、知行合一,不僅跨學科考取中醫專業的研究生,而且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后回家鄉創業,開中醫藥館、中藥土雞養殖,籌建明德藥膳養生館,用所學專業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奉獻社會。面對未來,他堅定地說:“我最大的理想是成為一位品德高尚、濟世活人的醫者,為中醫藥事業的崛起貢獻力量。”

  “333”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落實落細

  劉靜是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信息科學系315教技一班的學生。看著她那自信的臉龐,誰能想到,這是一名曾經想退學的學生。“剛入校時因為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學業壓力又大,所以就想打‘退堂鼓’。多虧黃老師多次找我談心,一邊開導我,一邊幫我輔導功課,讓我重樹了學習的信心。”劉靜說的黃老師,就是學校對她進行聯系幫扶的黨員教師黃敏若。在黃老師幫助下,劉靜不僅全面解開思想疙瘩,還憑借突出的表現成為入黨積極分子。

  劉靜的轉變,得益於該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全面推行的“333”工程,即“三聯系三轉變三提升”。

  “三聯系”著重強化領導干部和黨員聯系系(部)、聯系班級、聯系師生,即每位校領導聯系1個系(部)、2個教師、2個學生﹔每位中層正職領導干部聯系1個班、2個學生﹔每位中層副職和普通黨員聯系1個學生。明確要求領導干部和黨員每學年深入聯系系(部),到聯系班級了解情況,與聯系師生進行交流談心,而且每學年都有次數規定,有工作調研和談心記錄。通過“三聯系”,做到了解系(部)、班級、學生情況,了解師生意見建議,幫助系(部)、師生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師生提升思想認識,引導教師做立德樹人模范,引導師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三聯系”工作的開展,促進了全校黨員干部轉變工作理念、轉變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的“三轉變”,使黨員干部成為師生群眾的帶頭人、引路人和貼心人,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看得見、摸得著,實現了黨員干部形象、工作效能、辦學水平的“三提升”。

  近日,“向身邊的高曉妹老師學習”成為該校的一道風景線。而高曉妹老師的先進事跡被大家所知,也得益於“三聯系”工作的深入開展。“三聯系”使這名堅持獻血18年,先后4次榮獲衛生部、紅十字總會等部委授予“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無償獻血榮譽勛章”的省“熱血英雄”、省熱血英雄傳播大使成為校園“明星”。

  思想政治工作永遠在路上。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江西高校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與時俱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開創我省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持續發力。

(責編:秦華、閆妍)
相關專題
· 要聞聚焦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