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用生命詮釋為民情懷——追記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

韓秉志 石 偉

2017年04月15日09:3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用生命詮釋為民情懷

  閩北春雨泣英魂。3月18日,一個周末的雨夜,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廖俊波在從南平趕往武夷新區的路上發生車禍,不幸逝世。原本當晚八點鐘廖俊波還要主持一場會議,而這未竟的會議竟成了無聲的訣別。

  那個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一身干勁似乎永遠用不完的俊波走了﹔那個走路帶風、總有忙不完的事的俊波走了﹔那個把為人民服務當成美妙事業的俊波走了……他的“大愛無疆”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他的“為民情懷”彰顯出黨員干部的忠誠與擔當。

  俊波速度

  雷厲風行,這是廖俊波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今年2月份召開的南平市武夷新區“百日攻堅”動員會上,廖俊波的那句開場白——“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依舊在干部們耳邊回蕩。

  無論在榮華山產業組團,在經濟基礎薄弱的政和縣,還是在武夷新區,與廖俊波共事過的人都見識過明顯帶有個人色彩的“俊波速度”:快人快語,快干快上,常常工作到深夜。

  在榮華山產業組團管委會,一輛“00613”號越野車也見証了“俊波速度”。給廖俊波開了10多年車的司機林軍說,從2007年到2011年的4年間,這部車行車裡程達到36萬公裡,相當於每天行駛260多公裡。

  在武夷新區,他推動項目提速提效,共落實了39個項目,其中,計劃總投資2億元的閩鋁輕量化車廂和物流車項目從簽約落地到建成投產隻用了69天,創造了堪稱奇跡的“新區速度”。

  廖俊波在政和縣工作時投入心血最多,他的“俊波速度”也在這裡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2011年,廖俊波走馬上任政和縣委書記,就感受到了這個職位面臨的艱巨挑戰。而比交通落后、產業落后更可怕的是,多年的“省尾”讓當地干部和群眾信心不振。許多村民寧可到隔壁縣,也不願意在政和縣發展。廖俊波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一個長期處於“省尾”的經濟薄弱縣,如何探索出一條后發趕超的路子?一名肩負組織和人民重托的縣委書記,怎樣才能帶領老區蘇區群眾擺脫貧困?廖俊波陷入了沉思。

  甫一上任,廖俊波就下鄉村、進廠礦、訪社區,沉到基層調研兩個多月。之后,廖俊波召開了一場務虛會:全縣200多名“頭頭腦腦”,圍繞政和發展熱烈討論了3天。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大家思路統一,以凝聚人心。會議決定,緊抓省裡扶貧、高速公路通車等機遇,做好傳統農業工作的同時,致力突破工業、城市、旅游、回歸等“四大經濟”。

  不過,在當時的環境,想在政和縣發展工業,這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廖俊波偏要迎難而上。他全力推動的政和同心工業園區,3個月,征收土地3000畝﹔10個月,平整土地3600畝﹔1年,16個項目落地,7個開工建設﹔3年,開發區首期3600畝供用地全面完成,入駐企業86家、開工40家、投產20家,總投資78億元,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90億元……

  談到政和同心工業園區,現任政和縣經濟開發區主任何宋林對當年的“俊波速度”記憶猶新。2014年9月一天,時任政和縣副縣長的他和廖俊波處理完工業園的任務,已是上午10點,歷經3個小時抵達福州,幾個人在街邊的一個小餐館匆匆點了份水餃填飽肚子,立刻開始走訪省農業廳等部門。

  “廖書記經常強調,大家要在一起‘對對表’,不能他的表走到下午4點了,你的表還停在上午10點。”時任政和縣縣長黃愛華說。為此,政和縣每周一都要開一次碰頭會。班子成員深入溝通,凝聚共識,行動起來就是全縣的速度!

  “快”的背后是勤。攻堅戰中,廖俊波的口頭禪是“多去現場,少在會場”。他每周都到園區檢查督促、現場辦公、協調征遷。短短五年,蘇區政和山鄉巨變,財政總收入從2011年的1.6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4.5億元,GDP、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產值均實現翻番。2012年,政和縣域經濟發展指數在全省提升35位,2013-2015年政和蟬聯縣域經濟發展十佳。

  勇於擔當

  實干拼闖敢擔當,這是廖俊波的另一個代名詞。在榮華山,創業伊始,他僅有市裡借的2000萬元啟動資金,最終開拓出產值數十億元的工業園區﹔在武夷新區,面對在一張白紙上建一座新城的巨大挑戰,他大膽創新,推動新區加快發展……一二十年的基層履歷,映射出這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擔當。

  “要發展,就不能懼怕突破條條框框。你們大膽干,出了問題我來擔當。”廖俊波的一番表態,給干部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2013年,政和縣外屯鄉洋屯村的一片片蓮田面積不斷擴大,當地農民種蓮的熱情高漲,可是后續發展資金卻出了問題。

  “我們畢竟是農民身份。公務員擔保也好,資產擔保也好,我們都非常缺乏。”資金上的短缺,沒有相應的金融產品對接,讓政和縣洋屯村農家人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許仁壽非常著急。

  當時,針對貧困農戶,省裡每年都會給縣扶貧機構下撥100萬元左右的貼息資金,但貧困農戶因為沒有抵押物,於是這筆資金隻能躺在床上睡大覺。廖俊波了解到群眾的需求和銀行的實際情況,多次研究協調后,終於有了辦法:當地政府專門成立扶貧小額貸款助推協會為農民擔保,農民隻要反向抵押流轉土地經營權,就能拿到貸款。有了這項新政策,許仁壽等10戶農民通過抵押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方式,很快獲得了由郵政儲蓄銀行發放的110萬元“三農”小額擔保貸款。

  許仁壽的問題解決了,但廖俊波的思考卻沒有停歇。林業、畜牧業等也有和農業相似的問題,如果能夠進一步探索合作社、農戶和銀行之間的合作模式,在其他產業領域等開拓新路,那將會惠及更多農民。

  擺脫貧困,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廖俊波對此有著清醒認識:“滴水穿石”,持續發力,方能久久為功。衢寧快速鐵路建設,將讓政和告別不通火車的歷史,為了火車站選址,他前后數十次深入現場調研,他對干部說:“要窮盡我們的智慧,莫給子孫留下遺憾。”

  招商引資也是一道難題。許多人不知道廖俊波創業“奇跡”背后的故事。當時,有好多客商是他一路追來的。得知福建省電信的一位老總來建陽區開會,廖俊波一路追到建陽向其推介正在開發的軟件園,老總為之感動,才最終決定來建陽建設大數據中心。

  “項目是他的‘心頭肉’。毫不夸張地說,廖市長來工地的次數,比集團董事長來的次數還要多。”福建海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加志感慨道。

  “廖市長的思維比較具有系統性。他經常能夠發現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並且著力解決。”南平市政府辦工作人員吳慧強說。

  有一次,談到發展文化特色街區,廖俊波的“慢”讓大家詫異:“工程隊都進場了,我說不急,你要出去做好調研。旅游這樣的長線產業,不是一屆班子能做完的,前期基礎要打好。把女兒扮靚了再嫁出去也不遲嘛。”

  一心為民

  當問到廖俊波留給政和人民最多的是什麼,黃愛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自信。

  臨近午夜,走在政和縣城的街道上,這個深居閩北山區腹地的偏遠縣區,卻比想象中要更加生機勃勃:路邊的汽車來來回回,道路兩旁的快餐店完全沒有要打烊的意思。夜色已深,但縣政府大樓裡,有幾間辦公室還亮著燈。

  “建一個有歸屬感的城市”,這也是當年廖俊波對政和百姓的庄重承諾。他到任的第一年,就帶領政和縣啟動了31個城市建設項目,總投資26.3億元。一時間,小縣城成了大工地。一場城市建設“大會戰”緊鑼密鼓地進行。人們驚訝地發現,政和這座老城,幾乎是一天一個變化:主街改造,橋梁建設,讓人們出行更方便﹔市民廣場、文化中心等項目的竣工,讓人們在茶余飯后有了去處。第一個紅綠燈、第一個停車場、第一條綠道、第一個市民廣場……“每年都要給政和人民一個驚喜。”廖俊波做到了。

  百姓的關切,就是廖俊波的關切。剛來政和不久,廖俊波就聽說,政和已經25年沒有出過一個清華、北大生,稍微有點門路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往外地求學。這件事廖俊波一直放在心上。

  每年4月上旬,政和縣都會如期舉行“高三畢業班省質量檢查考試”。在政和工作期間,每年這場考試過后的質檢分析會,廖俊波是一定要參加的。“書記一定要我找三份材料,學生的排名表、單科成績的排名以及政和一中在全市所處的情況。”政和一中校長魏明彥說。

  魏明彥對廖俊波一次夜訪學校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一間間教室、一個個辦公室走過來,他主要就是抓老師在不在崗。從學生的作業到老師近期閱讀的書刊,他都不錯過。”那天晚上,廖俊波在學校一直待到晚自習結束。臨走前,還跟魏明彥在教學樓前的空地上聊了半個多小時。

  那時候,學校甚至都沒有一間正規宿舍。許多學生需要在外面租房子。這樣既不安全,也不便於管理。於是廖俊波幫忙協調,在增加經費的同時,他還親自協調師資力量,推進與福州名校開展結對子工作,如今學校有了能容納1000多名學生的宿舍和食堂,教學質量也逐年提高。2013年,政和又一次出了北大生﹔2014年,政和一中被評為省一級達標校﹔2016年,政和縣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驗收……

  讓百姓驚喜的,還有醫院的變化,2014年7月,南平市第一醫院政和分院簽約揭牌。政和縣醫院成為閩北首個實現托管的縣級醫院,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和服務……

  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廖俊波常念叨著這樣一句話:“賺錢的留給農民來,不賺錢的基礎配套由我們來做。”

  柔情“樵夫”

  廖俊波的微信名叫做“樵夫”,也就是農民的兒子,微信頭像則是一張由藍天白雲組成的笑臉。正如政和人寫的一首打油詩:“政和人民好福氣,來了一個廖書記。清正廉潔好氣質,帶領我們出政績……”

  聽聞廖俊波殉職的噩耗,南平實業集團總經理、武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董事長陳智強第一時間趕到南平為他守夜。“每次產業園遇到難題,首先想到的都是廖市長。以前每次見他,最怕他問到產業園的事情把我問住。現在我多想再向他匯報一次產業園的最新進展,讓他再考考我啊!”

  “不管什麼時間給廖書記打電話,他都會接,再忙也會回個短信。”石圳村“巾幗美麗家園”建設理事會會長袁雲機這樣說。為了保護村民清潔家園,發展美麗鄉村經濟,廖俊波幾年來無數次到村裡考察,傾聽群眾呼聲,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他給我們的承諾,一項都沒食言。可他答應過來嘗嘗我們村裡新摘的葡萄,卻一直也沒實現……”說到這裡,袁雲機已是滿眼含淚。

  作為班子“領頭人”,他把“肝膽(對黨忠誠)、干事(愛拼敢闖)、干淨(清正廉潔)”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以行動無聲地感染著大家:深夜,他辦公室的燈總是亮著﹔周末,他辦公室的門總是開著﹔雙休日節假日,他幾乎都在一線。大家都說,他是“鐵人”“工作狂”,他卻說,每天都工作讓他很有成就感,很快樂。

  可是,在不少人眼裡,工作中的廖俊波也有不太近人情的地方。無論是在榮華山、在政和,還是在武夷新區,他都在大會上強調:“誰要是打著我的旗號搞工程,你們必須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

  廖俊波的工作節奏就是連軸轉,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有時候一連兩個月不回家,好容易回趟家,帶上換洗的衣服馬上又走了。舍小家,為大家。他多個春節沒有回家過年,承諾過帶父母旅游從未兌現過。他的妻子說,“有時候幾個月都見不上一次面,好容易見一次,哪還有心情跟他吵架啊”。

  其實,廖俊波只是把對家的愛深深埋在心底。難得與父母在一起時,他會在廚房給老母親添添柴,陪父親下下棋。每年他都會堅持給父母買套衣服,添雙鞋子。他對妻子說:“我工作忙,家裡你費心了。等我老了,退休了,家裡的活都由我來干。”

  2017年3月18日下午,在市裡開完會回到家裡,廖俊波匆匆扒了幾口飯,拎起妻子整理好的西裝和公文包,就要回武夷新區繼續工作。臨別前,妻子說“雨下這麼大,這個會又是你召集的,你就不能推一推?”

  但廖俊波還是走了,沒想到,這一走,竟成永別。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年僅48歲的廖俊波就這樣離開我們,沒有留下豪言壯語,卻把腳印留在熱土,把口碑留在民心。

  追憶生平,鞠躬盡瘁,務實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無私奉獻,這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廖俊波走了,但他的精神長存於世。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