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趕考精神與執政黨建設”主題征文

發揚“趕考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阿拉善盟委黨校 馬列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 高建海 內蒙古人民檢察院阿拉善盟分院 辦公室科員 王銀霞

2017年04月06日09: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趕考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黨歷經革命、建設各個階段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內核之一。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堅定信念的政黨,政黨的“精、氣、神”是理想信念在精神氣質上的外在表現,也是我黨厚積薄發的主觀因素。正是由於“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趕考精神”等獨特而且醒目的特質的感召、引領和激勵,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會體現出昂揚的斗志和一往無前的勁頭。

新時期,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頭”,就更加需要全黨上下從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需要從文化意義上建立更為根本的自信心,需要進一步調動全黨同志的主觀能動性,隻有這樣,才能夠為深化改革提供足夠的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才能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一、“趕考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新時期深化改革的重要精神支撐

在慶祝建黨95周年的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趕考精神”的高度肯定,也是對全黨同志發揚“趕考精神”發出的強烈號召。“趕考精神”所體現的中共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感、頑強的進取心、黨的人民性以及我黨謙虛謹慎的作風和態度,是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的信仰和精神保障。

(一)“趕考精神”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感

盡管“趕考”一詞是1949年中央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前往北京時毛澤東主席提出的,但是,“趕考精神”卻應該是我黨成立之初就意識到並確立的歷史使命的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領導者,當中華民族面臨著巨大的危機,面臨“現代化”這張考卷時,中華民族的“趕考之路”就開始了,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就感受到了歷史的感召,必然成為“趕考之路”上的領路人。

自1840年以降,中華民族就逐漸被深度裹挾進入世界紛爭,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大轉型拉開了序幕。古老的中華帝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史稱“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人民勤勞善良,農業文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面臨民族解放、現代化等巨大命題,慣熟於“考試”、“策論”,很早就建立考試制度的封建階層卻束手無策,巨大的試卷已經展開,古老的毛筆卻無從下筆,甚至連工具本身也受到了質疑,從“器”到“制”再到文化,中華民族為尋求富強向西方學習﹔從以太平天國為代表的農民階級的起義到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百日維新”“洋務運動”,再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流血斗爭,舉國上下為民族復興上下求索。然而從效果來看,卻是卷面慘淡,成績單薄。

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的關鍵時刻成立,一經成立,就要繼往開來地面對這張前所未有的艱難試卷——抵抗外侮、實現祖國統一、改善民生、實現民族復興……,這一個個高難度的考題考驗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和勇氣。

面對這樣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奮起承擔。經過“拋頭顱、洒熱血”的革命年代,成立了新中國﹔經過艱難曲折的道路探索,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49年3月份,毛澤東主席說進入北京是“進京趕考”,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一次更為明確的表達,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對所承擔的歷史使命的高度認同和清醒明確的歷史自覺。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2016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說:“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60多年的實踐証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使命的再一次體認和宣示,是中國共產黨人歷史感的深刻表達,也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所胸懷的“大歷史”格局的展示。

十幾億人口的現代化之路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挑戰,中國共產黨人是面對這一挑戰的歷史先鋒。今天,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改革是繼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課題的新的歷史任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刻地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和使命感。要完成這艱巨的挑戰,必須進一步發揚“趕考精神”,以歷史使命感帶來的高度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將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化。

(二)“趕考精神”顯示中國共產黨人頑強的進取心

回望來路,革命和建設也曾“篳路藍縷”,也曾遭受挫折。前進的路並非一帆風順,意志柔弱者早已掉隊,“趕考之路”需要頑強的進取心作為主觀要素,“趕考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進取心的鮮明體現。

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提出“趕考”一詞,大有深意。解放戰爭即將勝利,面對即將成立的嶄新的國家,我們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經驗面臨著新的考驗。治理一個國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管理大城市與工商業經濟、面對紛繁多變的外交形勢,面對這種種難題,對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很多能力都需要重新學習,而多年的戰爭已經給國家增添了諸多的疲憊與窮困。這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趕考”成為一個重大的命題。要是沒有“趕考精神”體現出的頑強的進取心,中國共產黨人就無法在解放后迅速恢復經濟、鞏固政權,為新中國的建設打開良好的局面,甚至會由於缺乏戰勝“糖衣炮彈”的精神武器而陷入“李闖王進京后”那一類的歷史悲劇。

中國共產黨又何止經歷過“進京”這一次考驗。大革命失敗后的腥風血雨、長征路上的艱難困苦、延安生存的節衣縮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道路無一不是艱巨的挑戰。中國共產黨人憑著不畏艱難的英雄氣概一路走來,由弱小變得強大、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趕考精神”所體現的頑強進取心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深化改革,不容懈怠。我們的改革事業是在高速運轉的時代進行的,內外部環境變化迅速,戰略機遇不可多得,積極進取是中國共產黨人新時期應有的精神風貌,也是發揚“趕考精神”的內在要求。改革要“涉險灘”,追求安逸者不夠資格登船﹔改革要觸及利益,畏首畏尾者難稱其職﹔改革要有破有立,精神與思維退化者非俊杰良材。要牢記“趕考”路上的荊棘與坎坷,更要以昂揚的斗志積極進取。

(三)“趕考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

凡考試,則需要評判者,需要評判標准。共產主義者最鮮明的黨性就是其人民性,這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尤其是資產階級政黨的最根本的屬性。因此,中國共產黨的“趕考”成績的評判者隻能是中國人民,正是人民,通過在歷史長河中、在世界變化中形成的標准,給中國共產黨的“趕考”成績打分。

也正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性,毛澤東主席在延安的窯洞裡才能夠從容面對黃炎培的“歷史周期律”之問,自信中國共產黨能夠走出“歷史周期律”,因為我們代表人民,黨和人民是融於一體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黨的人民性,“三個有利於”“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都是針對黨的人民性進行的理論創新和重要實踐。

“趕考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性的突出體現,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更為堅定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深刻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性的根本價值屬性,是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難免要觸及利益,因此會出現一些針對改革的噪音,但是,改革的成績是有由人民來判定的,人民的標准才是我們的標准,這既是我們“趕考”的方向,也是我們排除噪音干擾、砥礪前行的重要武器。

(四)“趕考精神”沉澱著中國共產黨人謙虛謹慎的作風和態度

1948年1月18日,毛澤東在《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中說:“當著我們正確地指出在全體上,在戰略上,應當輕視敵人的時候,卻決不可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也輕視敵人。”這一經典表述被概括為“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是中國共產黨戰略思想的精髓之一,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既保持著革命的豪情,也涵養著謙虛謹慎的作風和態度。

在“進京趕考”的前夕,中國共產黨召開了極為重要的七屆二中全會,在全會的報告中,毛澤東主席對勝利即將到來時我們仍將面對的困難做了充分的估計,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號召,警醒黨內的同志們切不可被驕傲情緒主導,並且以高度的歷史感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正是由於對局面的深刻把握和對使命的清醒認識,在隨后進京的路上,毛澤東主席才意味深長地說:“今天是‘趕考’的日子,進京‘趕考’去”。

“趕考精神”滲透著中國共產黨人謙虛謹慎的作風和態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發揚這種作風、必須堅持這一態度。十八大以來,黨深刻判斷國情、世情、黨情,不避諱談問題,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指出,我們黨仍然面對著“四大考驗”“四種危險”“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仍然存在,這是對新的歷史環境和中國共產黨自身問題的清醒判斷,之后的方針政策都是建立在這一理性判斷之上的,這正是對“趕考精神”的發揚和繼承。

二、以“趕考精神”為指引,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而且復雜的事業,“趕考精神”對這項事業起到重要的啟示和支撐作用。當我們認真分析現實,把握主要矛盾,落腳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趕考精神”可以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指引:

(一)堅定信念,自信“趕考”

在進京路上提出“趕考”概念時,關於革命、關於黨的建設,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為“趕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准備了扎實的經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革命的艱苦鍛煉,中國共產黨已經逐漸成熟,成為一支有堅定信仰和高度組織紀律性的團結統一的政黨組織﹔經過長期的流血犧牲,革命勝利指日可待,一個新的國家即將誕生,政權在我﹔經過蘇區政府、邊區政府等時期的執政訓練,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治國理政的經驗﹔在各條戰線,我們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干部和專業人才,革命勝利的前景為人們提供了強大的激勵……。惟其如此,在“趕考”路上,我們在謙虛謹慎的同時,才可以豪情萬丈,才可以說:“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建國以來,在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上、在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上,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盡管我們的道路也經歷過曲折,但是我們找到了來之不易的前進道路。回望歷史或者環顧左右,這條道路都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相較於其他的制度,我們的制度有優越性,這是一條康庄大道,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不能動搖的路。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各方面的進步,都在不斷增強我們“應考”的自信心。

這種自信,集中體現在“四個自信”上面。“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四個自信”是深化改革的精神基礎。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氣,如果沒有信心,這一場“趕考”不會考出好的成績。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以后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深化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由此,全社會對改革的信心也極大增強了,面對深化改革的事業我們的自信心前所未有,正是由於在改革的路上我們閱歷了風霜、積累了經驗、發展了理論、創新了制度,我們才自信為全面深化改革做足了功課,我們才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的心理基礎。

(二)實干興邦,突出“趕考”的實踐性

習近平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國家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藍圖不可能一蹴而就,夢想不可能一夜成真。”“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共產黨的“趕考”之路,不是封建士大夫追求顯達的“策論”,不是花拳繡腿,更不是紙上談兵。中國共產黨人的“趕考”是放眼世界改變中國的偉大實踐,更是增強人民福祉、關注民生幸福的點滴行動匯聚而成的歷史高峰﹔是“廟算”在先、運籌帷幄的頂層設計,更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實際工作砥礪前行的實際行動﹔是對藍圖設計者決策的檢驗,也是對實踐者膽大心細的品質的考量。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中國共產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需要中國共產黨人殫精竭慮、奮發有為﹔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領導人民、激勵人民,廣泛地發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投身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動實踐中來﹔需要全黨同志以頑強的進取心尋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答案。唯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夠對現實的復雜有深刻的體認,謙虛謹慎的作風和態度也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當前的深化改革,關鍵是要將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三嚴三實”中的“三實”就是對當代共產黨人的基本要求: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實”貫穿於為官用權的各個方面,能否以實而治,是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新時期“趕考精神”的具體體現。

(三)以未來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

中國共產黨的“趕考”是一場接力賽,當代的中國共產黨人,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寬廣胸懷,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一步一個腳印沿著當前的道路走下去。毛澤東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黨的二十八年是一個長時期,我們僅僅做了一件事,就是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基本勝利。這是值得慶祝的,因為這是人民的勝利,因為這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勝利。但是我們的事情還很多,比如走路,過去的工作隻不過是象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時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革命或者改革,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是共產黨人歷史使命感之下應有的政績觀,正是認識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意義,我們才能夠產生歷史自覺,才能夠不追求“自身的顯赫”,才能夠扑下身子“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體現,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持人民立場﹔“功成不必在我”,但中國共產黨人的進取心不可喪失,須知黨的領導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偉大實踐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有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才會有對歷史的敬畏感和對復雜現實的客觀判斷,才能夠更好地發揚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

全面深化改革是歷史長河中的未竟事業,“趕考”之路漫長,深化改革需要步步為營,改革的成果尚需要歷史來檢驗,未來會給與我們公正的評價。“趕考”之路,是沉澱之路,也是學習之路。后來者是在前行者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歷史性的實踐。對於當代共產黨人來說,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不斷積累經驗,將經驗“制度化”,做好制度建設工作,為后繼者留下可遵循的章程,這是當代共產黨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應該多做的事情。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期共產黨人“趕考”試卷上的“大題目”,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當前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具體化。做好這道“題目”,中國共產黨才能在“趕考”之中得到高分,也能夠為更宏偉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能夠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戴。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發揚“趕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和使命。

(責編:秦華、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