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趕考精神與執政黨建設”主題征文>>來稿選登

“趕考精神與執政黨建設”主題征文

“趕考”的歷史與現實反思

河北師范大學  王玉平

2017年03月23日13: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49年,毛澤東離開西柏坡的時候,說是要去“進京趕考”。2013年,習近平來到西柏坡的時候,強調“趕考”還遠遠沒有結束。

1949年的3月23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這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進北平建立新中國。臨行前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經有過一個經典性的關於“進京趕考”的對話。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是進京趕考去。周恩來接話說,我們都應當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堅定地回答: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能退回來,我們決不做李自成。毛澤東講的非常自信。

毛澤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堅定和自信?最根本的一點要歸結到中國共產黨人博大的人民情懷和強烈的宗旨意識。

一、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站在“進京趕考”的歷史起點上?

因為隻有真心服務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夠不斷成長壯大,由一個革命黨變成一個執政黨。

西柏坡是中共中央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離開西柏坡、赴北平建立新中國,毛澤東說,我們是“進京趕考去”。應該是,為了這個裡程碑式的“趕考”,中國共產黨整整奮爭了28年。

在井岡山,從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皆緣於共產黨真正的為老百姓服務,得益於廣大農民的支持。1927年秋,毛澤東同志在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的途中就要求: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一定要與當地群眾搞好關系,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持,根據地是建立不起來的。一上山便頒布了六條紀律,即“上門板、捆稻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在戰斗頻繁、生活艱難、白色勢力重重包圍、敵我兵力極度懸殊的情況下,毛澤東則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自信就是來源於人民群眾的支持,來源於毛澤東、共產黨的智慧。所以,共產黨在井岡山站住了腳。

在延安,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達到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成熟,是因為我們黨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拋頭顱洒熱血,人民為了保護共產黨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當1947年3月胡宗南以20多萬重兵進攻延安時,黨中央決定主動撤離延安但決不離開陝北,這裡除了軍事和政治上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中央在延安住了十多年,一直處在和平環境中,是陝北人民的支持和奉獻,使黨中央和人民軍隊恢復了元氣,不斷成長壯大。現在一打仗就走,對不起陝北的鄉親們。所以毛澤東決定和陝北軍民在一起,不打敗胡宗南就決不過黃河。中共中央轉戰陝北一年零5天,毛澤東帶的警備團僅200多人,形勢之險惡,戰爭之艱難,但卻能把敵人搞得精疲力竭並不斷消滅,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民群眾的傾力支持。陝北歷來不是富足的產糧區,再加上20多萬國民黨軍隊的搶劫糟蹋,老百姓多半已揭不開鍋。但他們卻把僅有的一點糧食都送到了解放軍部隊,連地裡沒成熟的糧食也搶收回來支援前線。陝北人民自覺擔當起共產黨軍隊的耳朵、眼睛,自覺為軍隊保守秘密,保護中央領導的安全。這就是毛澤東“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這樣堅定自信的力量之源。毛澤東曾多次感慨說,共產黨什麼都不怕,就怕脫離群眾。隻要有了人民的支持,我們就能戰勝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

在西柏坡,黨中央要謀劃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准備與國民黨軍隊大決戰。這場大決戰,究竟鹿死誰手?應該說,毛澤東比蔣介石看得更深、更遠、更透徹。當蔣介石把目光投在既軍事裝備、統治地盤、美國援助等因素上時,毛澤東卻把目光投注在中國農村廣袤的土地上,投注在人民群眾所蘊含的無窮力量上。因為,毛澤東深刻了解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在毛澤東看來,誰想贏得中國,就得贏得農民,而要贏得農民,就得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中國土地法大綱》則是消滅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解決農民命根子的基本綱領。這是中國革命能夠獲勝的一大奧秘,即為人民解決了根本利益問題,依靠人民的力量就能戰勝一切敵人。

在中國,沒有一個政黨能像共產黨那樣,把自己和農民、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理解得那樣深透。正是通過土地革命,把共產黨和農民連結在一起,土地革命的勝利果實必須要有革命政權來捍衛和鞏固,而革命政權的取得和鞏固則要靠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與。在這個意義上,土地革命成為共產黨動員農民參加革命的最佳模式。

土地改革在滿足農民對土地要求的同時,也贏得了農民對共產黨的擁護,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革命勇氣,釋放了農民的革命熱情,使解放戰爭獲得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持。僅三大戰役期間,全國支前民工就達到880多萬人,比人民解放軍投入部隊的總數要超出4倍以上。除東北解放區外,各地沒有或幾乎沒有機械化運輸工具,各種物資和傷病員的運輸全靠民工以體力或手工工具完成。“前線需要什麼,我們就送什麼,戰爭打到哪裡,車輪就推到哪裡。”陳毅曾多次說過:“華東戰場上的國民黨反動派是老百姓用獨輪車把他推倒的。”當時解放區流行著這樣一段順口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床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朴素的民謠裡,蘊含著一個朴素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把人民當作靠山,順應民心就能克服困難戰勝強敵,就能推進事業爭取勝利。廣大老百姓是通過共產黨人的所作所為進行主動選擇的,他們堅信跟著共產黨就能爭取到生存的權利,就能過上好日子。依靠千百萬人民群眾這一銅牆鐵壁,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西柏坡的軍委作戰室裡,面對色彩斑斕阡陌交錯的碩大軍事地圖,縱橫捭闔揮洒自如,置國民黨百萬大軍於股掌之上,導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戰爭奇觀。

客觀地說,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並沒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相反面臨的常常是敵人的圍剿、裝備的落后和物資的貧乏。但是中國共產黨一次次戰勝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這是因為她深深地植根於民眾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有無盡的民力為之所用。依靠和發動佔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參加革命,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把最先進的思想和最能戰斗的群體結合在一起,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的最大特點。

二、為什麼革命勝利了毛澤東把進京建國稱為“進京趕考”去?

因為勝利以后的路程更長、任務更艱巨,工作更偉大。

共產黨即將全面執政,面臨的客觀形勢卻極其嚴峻。革命勝利后,現實的任務是要建設新國家,而我們的基礎非常薄弱。我們國家自1840年以來100多年的戰爭蹂躪,已經是遍體鱗傷,千瘡百孔。經濟基礎極其薄弱,當時現代性的工業經濟隻佔到10%,大約90%是落后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我們不僅是在落后的經濟基礎之上,而且是在一片廢墟上來建設社會主義,這既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又是完全陌生的事業。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一開始就面臨著“超極限”的使命---即在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在內憂外患的政治形式之下追趕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它不僅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艱辛創業、鞏固政權,而且還必須學會搞建設,學會原來不懂的東西。

從主觀上來說,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的主體,絕大多數出身農民。他們作戰勇敢、不怕吃苦,在革命戰爭中經受了考驗,得到了鍛煉。但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貪圖安逸、封閉保守、不思進取等階級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會滲透到黨內來。當時就已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譬如:一些黨員驕傲自滿情緒滋長,以為革命成功了,准備享清福,要“打江山坐江山”﹔還有些黨員當官做老爺的官僚主義開始出現,將自己置於群眾之上,不關心群眾利益,不體察群眾疾苦,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等等。在東北地區尤其是遼沈戰役勝利后,不時發生一些干部瀆職、貪污腐化、浪費國家財產的事件。如若對上述種種現象聽之任之,思想教育跟不上,制度建設跟不上,我們的黨就有可能沉淪於歷代王朝“始興終亡”的“歷史周期率”。針對這種情況,劉少奇曾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擔心,我們未得天下時艱苦奮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國民黨一樣腐化。他們這種擔心有點理由。在中國這個落后的農業國家,一個村長,一個縣委書記,可以稱王稱霸。勝利后,一定會有些人腐化、官僚化,不思進取,甚至蛻化變質。我們必須充分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是一個關乎黨的前途和命運、涉及新中國生死攸關的大問題,更是一個值得深思而有待解決的問題。

毛澤東精通中國歷史,非常熟悉歷代王朝“始興終亡”的事實,並深知歷史周期性動蕩的重要根源。實際上,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對此就已經開始警覺,並深刻思考如何應對“歷史盛衰周期率”的執政難題。延安整風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被列為全黨必讀文件。在離開西柏坡前夕,毛澤東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思緒萬千,他把共產黨走過的路同李自成做了一個比較,發現竟然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面對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的嚴峻局勢﹔都是在當局腐敗、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揭竿而起﹔都是帶領農民革命軍打天下。李自成金戈鐵馬16載,於1644年進了北京。305年后,共產黨經過28年的戰爭和革命,也要進駐到同一座城市。面對這麼多的相似之處,通古博今的毛澤東,反復重申“我們決不做李自成”。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老百姓說“打天下難,坐天下更難”。在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交出北平時,曾以他軍人的直率對前來接收的解放軍代表說:國民黨統治了不到30年就垮台了,你們共產黨當然不會那麼快就重蹈覆轍,但是40年以后、50年以后又會怎麼樣呢?這也是毛澤東甚為憂慮的問題。所以,就有了在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和周恩來那番著名的對話:“我們是進京趕考去”,“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我們決不能被歷史退回來”。強烈的憂患意識,使毛澤東時時警惕共產黨執掌政權“被退回來的危險”。所以毛澤東說,奪取全國勝利,僅僅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任務更艱巨。從農村到城市,絕不去城裡坐江山、享清福,而是要去“進京趕考”。

三、為什麼說我們今天仍在“趕考”的路上?

因為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脫離群眾依然是我們這個黨最大的危險。

在既往的征程上,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帶領全國人民拼搏奮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們決不能自滿,因為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黨仍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面臨著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考驗,面臨著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一系列艱巨歷史使命的考驗。

應該說,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反之,脫離群眾,則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危險。當今,脫離群眾仍然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危險之一。因脫離群眾而形成的種種不良風氣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離開,剪斷了情感臍帶,也滋生了政治冷漠,使政府的公信力日益降低,流失了寶貴的執政資源。如何讓“安泰”真正扎根於大地,增強公信力、提高凝聚力,是今天共產黨人必須破解的“生死考題”。

在本世紀初,一位剛剛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老將軍,驅車數千裡,來到當年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的太行山深處,尋訪他的老房東。看到步履蹣跚、滿頭白發的老大娘,老將軍急忙向前,攙著她的胳膊,叫了聲:“大嫂”。“大嫂”望著將軍身邊前呼后擁的衛兵和陪同人員,輕輕問了聲:“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了我們山裡人?”這是《人民日報》記者王義堂親眼看到的一幕。確實:難道,隻有打仗的時候,我們才能想起山裡人?難道,隻有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后,我們才有機會尋訪老房東?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參觀焦裕祿紀念館時說:革命時期我們同敵人作斗爭,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的保護和支持,共產黨執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不脫離老百姓?我們必須改進作風,隻有這樣才能牢牢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獲得人民真心支持。

這些年,我們的發展很有成效,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是冷靜的想一想,是不是黨的凝聚力、群眾的向心力就同步提高了?是不是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就更加密切了?事實表明,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生平提高了,不等於黨同人民的聯系就必然密切了,有時候反而是疏遠了。現在,脫離群眾的現象在某些方面比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更突出。問題出在哪?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新的發展階段,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暗流涌動。全黨必須高度警醒。

如果在新的歷史考驗面前,我們不能交出令群眾滿意的答卷,我們過去在趕考過程中取得的所有成績,都可能“化歸為零”。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的是“‘趕考’遠未結束,同志仍須努力”!

四、如何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們的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要牢記“兩個務必”,要踐行群眾路線。

2013年7月,習近平到河北,面對歷史和未來,他再次提出“趕考”問題:“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1.堅定理想信念

第一道考題就是理想信念問題。習近平將共產黨人的信仰,形象地稱為“總開關”。一個人,有了理想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方向,有目標,有奔頭﹔有了信念,才能執著堅定,不懈進取,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戰爭年代,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那麼多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為了黨的事業,之所以能夠堅貞不屈、前赴后繼,就是因為他們都有堅定的必勝信念,他們內心強大。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內在靈魂和精神支柱。領導干部腐化墮落、步入歧途,根本原因在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出了毛病。反思當今一些領導干部在優越的條件下卻蛻變為腐敗分子,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千腐敗、萬腐敗,都是思想先腐敗。”為什麼?沒有了理想信念。精神上的東西丟掉了,就會變質變色﹔靈魂上的堅守不在了,就會失魂落魄,就會走向自我毀滅。因此加強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至關重要。如何加強?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要著眼於激發黨員的內驅力,解決黨員的“精神飢渴”問題。讓黨員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獲得個人“尊嚴”,自覺增強黨員意識﹔讓黨員在強化信仰的過程中得到心靈“慰藉”,自覺樹立起有價值、有意義、有夢想的人生理念。使價值導向變為價值取向,落實到日常生活和具體工作中去。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要防止“走過場”的形式主義。要尋找理想信念落地生根的土壤,著力形成有利於培育理想信念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比如升華傳統文化的基因效應,把歷史上的典范演化“鮮活”﹔光大凡人善舉的輻射效應,把身邊的榜樣還原“親近”、使遠方的楷模“本土化”。讓主流價值觀充分佔領網絡陣地。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要任務,作為“一把手”工程可持續地抓牢抓實、常抓不懈。以理想信念教育為“總開關”,帶動其他工作的展開。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要“虛功實做”,將宣傳教育、實踐養成、長效機制三個環節統籌推進。宣傳教育是前提,讓主流意識形態佔領輿論陣地。實踐養成是關鍵,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檢驗標准就是看能否敬業、奉獻,能否一心為民。長效機制是保障,通過切實可行的剛性制度,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落實到追求中國夢、富民夢,實現個人夢的實踐中。

人民有了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堅持“兩個務必”

當今時代的共產黨人繼續堅持“兩個務必”,需要與時俱進,著眼於四個方面的“轉化”。

第一,將“兩個務必”的作風要求轉化為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這個轉化的關鍵環節是加強黨性修養。黨性和作風密切聯系、相互影響:黨性是靈魂,作風是表現﹔黨性純潔則作風端正,黨性不純則作風不正。黨員干部要有高度警覺的宗旨意識,把為人民謀利益視為最高價值。同時還需要加強道德修養,加強品德和人格的修煉,提升人生境界。作為黨的領導干部, “官德”修養、自覺淨化執政理念很重要。官職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手段。權力越大,職位越高,對人民承擔的責任也就越重。應該時刻牢記,我們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隻能用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面對權力,做人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官保持一種常人態。面對事業,認認真真地去經營,做到始終保持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作風。其次要加強人格修養。自覺培養自律意識,用理智和意志遏制自己內心深處的私欲﹔頂得住形形色色的誘惑,學會自控、自省、自警,尤其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自愛、知恥、不越軌。黨員干部要成為做人的“范本”。許多優秀黨員干部的言行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模范。此外,還要加強知識修養,提升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執政本領和能力。

第二,將“兩個務必”的思想成果轉化為制度成果,為全黨身體力行提供制度保障。踐行“兩個務必”,離不開思想引導和精神感召。然而,任何一種理論成果,如果總是停留在思想教育和道德示范的層面,僅靠某種善良的意志和願望,沒有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則難以保証其社會效果的長效性。思想成果隻有升華為制度成果,才能夠使“兩個務必”的教育在社會成員身上、尤其是在各級領導干部身上實現自律與他律的統一,保証其應有的實踐功能。所以需要通過一種外在的強制力量,遏制人自身固有的惰性、私欲和貪欲。對政府各級官員做出制度性的約束,這是將“兩個務必”思想落實到行動的剛性保障。

第三,將“兩個務必”的政治文化轉化為大眾文化,使其進入普通民眾的話語系統。“兩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代表著主流社會意識形態。要使這種政治文化和政治品格繼續發揚光大,發揮出普遍的社會功能,就必須通過切實可行的形式、途徑和方法,使作為政治文化的“兩個務必”轉化為大眾文化,進入普通民眾的話語系統,成為普通民眾的行動指針和價值取向,使各級領導干部接受和踐行,還必須使普通民眾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自覺奉行。

第四,將“兩個務必”的精神文化提升為一種精神境界。“兩個務必”作為執政黨的思想要求,還應化為億萬民眾的共同意識和精神素養,成為人們在尋求安身立命過程中形成的精神狀態,成為現實的文化環境。要使“兩個務必”發揮出改造世界的現實功能和普遍價值,必須將其在大眾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提升,進一步內化為實踐主體的理想信念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人們主觀上使其由精神文化到理想信念的轉化,就不可能在客觀上實現由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3.踐行群眾路線

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在思想感情上尊重群眾。老子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群眾在我們心中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作為黨員干部,要擺正在群眾面前的位置,不高高在上,不以權壓人,要把群眾當親人。

堅持群眾路線,要在工作作風上深入群眾。大興親民為民、真抓實干、廉潔從政之風。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善於汲取群眾的智慧。要牢記黨的宗旨,勤政為民﹔要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要堅決防止和糾正一些不切實際、急功近利、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放下架子,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所思、所盼,體察民情,順應民意,及時為人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切實在聯系群眾中找到工作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態度,誠心誠意地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切實落實和鞏固群眾路線教育的成果。

習近平說強調:“責任重於泰山。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隻有經得起人民打分,隻有對得起人民信任,才會完成一張合格並出彩的答卷。

確實,我們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在新的征程上,我們黨要帶領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奮斗目標,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全黨同志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 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就必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堅持群眾路線,要永遠牢記“兩個務必”。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