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上海浦東滬東街道:“微心願”托起社會治理“大平台”

2017年03月14日14: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微心願”是一個在微博上興起的網絡熱詞。在互聯網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發布小小願望,也可以借助網絡平台幫助別人完成夢想。“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滬東街道秉承以人為本理念,以凝聚社會力量,喚醒公益意識,傳遞人文關懷,推進社會治理為願景,推出“滬東微心願”微信公眾號,讓每一位生活、工作在滬東或喜歡滬東的個人、團體,都可以通過登錄“滬東微心願”微信公眾號許願或成為“圓夢人”。極大地激發了社區群眾做公益的熱情,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載體。

一、背景與動因

1.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樓組黨建傳統的工作方式和靜態的治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區域形態的多樣化。早在2007年至2009年間,滬東新村街道通過建立樓組黨小組,實現了黨建共作在樓組的全覆蓋。但隨著黨員隊伍老齡化的加速和群眾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區域形態呈現出老年人多、弱勢群體多、特殊對象多、社會矛盾多﹔高檔商業樓宇少、文化休閑場所少、過硬優質的教育資源少、配套合理的公共服務設施少,即“四多四少”現象。樓組黨建這個“線下”區域黨建載體難以做到快速高效精准回應各種復雜問題,特別是在需求提取、議題形成、供需對接、立體參與等方面的局限性日漸突顯,傳統的訪貧問苦式的節日幫困慰問已經滿足不了居民群眾的需求。在市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文件出台后,滬東從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入手,聚焦市委“兩個自下而上”機制建設,形成了樓組黨建、“微心願”、群團之家、在職黨員管理系統等載體有效結合,把自下而上的議題和項目形成機制落到實處,尤其是通過推出“微心願”公益平台,讓群眾深切感受“體驗式治理”帶來的魅力和感動。

2. “互聯網+”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著力點,傳統的社會動員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科學技術以強勁的勢頭迅猛發展,電視、電影、電話、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以其迅速性、即發性、易變性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從中獲取信息,掌握新知,並受其影響,這種動員方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滬東新村街道黨工委正是利用“互聯網+”思維,抓住“微心願”這一不同於傳統幫困送溫暖的載體,以其“微小性、及時性、多樣性、互動性、網絡性”的特點,將群眾需求和黨員、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發揮進行銜接,打造了“微心願”公益服務平台,實現了社區資源的高度整合,使單純的公益行為上升為黨員、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自覺行為,成為滬東加強社會治理的“大平台”。

二、做法與成效

1. 黨組織從“前台”轉向“后台”。滬東“微心願”由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搭台,與陽光驛站形成合作聯盟,共同負責策劃運作,居民區等各直屬黨組織是微心願發動、許願、審核、認領和實現的堅強保障,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是微心願實現的帶領者和主力軍。滬東微心願從2014年開始,每半年在線上、線下征集居民微心願,並在核實后將這些微心願集中發布。剛開始,“微心願”一發布,便迅速得到轄區內黨員的關注和認領。長島苑小區一位黨員志願者一下子認領了3個心願,並表示會繼續關注每一季的“微心願”活動。一位擅長理發的黨員,主動為高齡老人提供上門理發服務等,還有更多不願意留下聯系方式的黨員和群眾,將愛心包裹寄來,通過街道相關部門幫助許願人圓夢。微心願因其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參與的便捷性、實現的有效性,且門檻低、易操作、簡便、直觀,很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每年定期開展兩季,迄今已開展六季,心願總計722個,受益家庭499戶,受益團隊208個,受益人數超過5000人。在微心願活動中,56個黨組織、7家駐區單位、36家“兩新”企業以及滬東船廠、91975部隊等轄區單位全部參與,5096名在職黨員、4725名在冊黨員參與率達65%,知曉率達93%。據上海交大相關團隊分析,第一屆認領心願的100%為黨員,第二屆黨員比例下降到80%,到了第三屆黨員隻佔58%。黨員佔比的下降與群眾佔比的提高,這表明,黨組織已從前台“唱戲”轉向后台“組織”。

事實上,“微心願”無論是一次性愛心資助,還是長期上門提供便民服務,滬東街道黨組織通過搭建一個綜合性的社區服務網絡平台——“滬東家園”,把社區中心工作通過“互聯網+”與社區居民緊密連接起來。比如,街道原打算增加一些戶外晒衣點,但信息一經發布,居民開始強烈反對,他們更傾向於整修內部樓道,街道便順應民意,為小區整修了樓道,大家熱心提建議、義務做工程監理,“從評論員變成了運動員,與政府高度合拍,皆大歡喜。”

2.線上線下活動平台全覆蓋。微心願引入“互聯網+”思維,精心設計,每季一個現場主題,借助綜藝活動營造的現場感、儀式感激發了參與者的愛心善念,每季心願不超過150個,並借鑒市場營銷的策略,使資源稀缺心理讓許願人和認領者多了一份珍惜和感動。為方便區域內居民群眾、駐區單位參與,打造了線上線下兩個平台,凡是生活居住和工作在滬東社區,喜歡滬東社區的個人、單位和組織均可以參加,注冊並登錄應用后,就可以申請認領心願。線上隻要登錄“滬東微心願”微信公眾號就可以線上進行許願和認領,實現心願全天候全流程操作,線下以黨建服務中心和陽光驛站為依托,最大限度吸引不同群體便捷參與。許願人或認領人的“心願”可以是物質的(一般不超過1000元),也可以是精神的,心願一旦被認領,三個月內就能夢想成真。如今,已實現“線上線下”聯動許願、發布、認領全流程微信服務,成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

3. “心願”由“小愛”凸現“大愛”。滬東街道的“微心願”從設計開始,到形成有影響的識別體系,包括LOGO、注冊公眾號以及推出滬東“微心願”APP等,都力求做到極致,以“小”見“大”,由“小愛”凸現“大愛”,使群眾感受到“體驗式治理”帶來的實惠。一是以“微小性”組織動員社區個人或單位踴躍參與。提出心願若涉及到財、物等物質需求的,一般價值不超過1000元,使心願的提出者和認領者都不會有太大負擔。如,一位特困家庭的小朋友,希望過年有一件暖和的羽絨服、一雙嶄新的運動鞋,很快得到了滿足﹔交巡警四大隊警官陪同一中風癱瘓在床的老人,游覽了世博中國館,幫助其實現了期盼多年的世博夢。二是以“即時性”快速解決許願人的急難愁問題。認領心願的社區愛心人士,可通過電話、微信等便捷的方式認領后,如新區城市交通運輸管理署黨委為一個丈夫長期臥床的困難失獨家庭,及時送去1500片尿不濕,解決其燃眉之急。三是以“互動性”吸引社會群體廣泛參與。凡生活、居住或工作在滬東的個人、單位或組織,均可通過聯系居委、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或微信等方式,參與“微心願”活動,倡導人人都是心願的許願者,也是心願的實現者。四是以“多樣性”凸現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靈活性。心願的提出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社區團隊、公眾﹔心願的內容既可以是物質層面,也可以是精神層面,一位年邁的獨居老人,希望有一台便攜式的電子血壓計,很快得到了滿足。五是以“網絡性”實現“微心願”線上、線下同步許願、認領和實現的OTO運作模式,擴大了參與面,增強了活動的影響力。

4.“眾籌”式的傳播變“輸血”為“造血”。“滬東微心願”引入“眾籌”式的傳播和踐行方式,使越來越多的心願關注到不同社會人群,也同時吸引更多社會群體的共同關注,更貼近多元主體的需求。如滬東街道團工委許願,號召社區商家為環衛工人提供一個遮風避雨、休息暖餐的場所。這條心願一經發布,即被多家商家承擔,紛紛挂起了“愛心接力站”牌子,關愛環衛工人。第三季有孩子許願“想摸一摸南極冰”,正在滬東的南極科考隊帶來了採集自南極的冰塊﹔第五季癌症俱樂部的舞蹈隊許願“請專業人士來指導,排演一出精彩的舞蹈節目。”銀都藝校的專業老師為她們圓了這份心願。尤其是第六季微心願活動,從“一把傘”開始,設計“文明修身心願循環系統”,人們除了可以進行心願認領“常規動作”之外,還可領取五條隨機產生的“修身心願”。這些“修身心願”都是人們力所能及的點滴小事,比如,“為后來人扶一下門”、“放下手機,牽起父母的手”、“讀一本好書”、“公共場所小聲說話”等,這些小小心願都被存儲到微信卡包內。借傘人在獲得便利的同時,也承諾踐行一條修身心願,並且當他人需要雨傘時,把愛心傘轉借出去,同時運用微信‘贈送票券’功能,把修身心願也轉發給對方,讓心願和愛心傘在社區裡同步散播。在每把愛心傘流通中吸引更多人群參與,形成“提心願——領心願——圓心願——傳心願”不斷循環,大家感受到的是社區愛心的傳遞。

三、啟示

滬東街道“微心願”是街道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整合內部外部資源和線上線下資源,具有開放性、系統性的制度設計,是持續開展公益事業,推進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基層建設,創新社會治理的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從中,我們得到三點啟示:

其一,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關鍵在於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基層黨組織是生存於社會中的組織,是黨連接社會的觸角。由於長期的體制影響,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一般都習慣於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模式,缺少比較成熟的社會化手段。隨著社會需求結構和利益結構快速分化,傳統的以行政體系為主要依托的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矛盾化解體系已難以適應。滬東街道“微心願”以其鮮明的政治屬性、服務功能和社會化的運作機制,成為連接黨群、社群關系的紐帶,並以更加開放的格局促進社會治理創新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不僅為社區群眾提供了更貼近主體需求的服務,也讓黨員、社區單位找到了融入社區、服務群眾、履行社會責任的平台和載體,為黨組織引領社會、服務社會、凝聚社會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其二,現代社會治理要善於應用“互聯網+”思維,樹立大數據理念,推動智慧社區建設。借助網絡傳遞基本信息,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快組織之間、組織與社會群體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使社會治理實現精准化。滬東街道黨工委正是利用“互聯網+”思維,依托APP和微信公眾號,打造“微心願”公益服務平台,開啟了微心願“互聯網+志願服務”新模式,有針對性地自動推送服務信息,將群眾需求嵌入網格移動終端,如一旦採集滿足條件便自動推送,這種智能化服務不僅實現了社區資源的高度整合,為社會治理的精准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改變了傳統的訪貧問苦式的節日幫困慰問,作為一種有效機制補充完善了黨委、政府常規性的救助幫扶工作,不僅營造了條塊協同、鄰裡關懷、社區關愛、社會關心的良好氛圍,而且使公益善舉成為社區黨員、駐區單位和群眾的自覺行動。

其三,“微心願”引入“眾籌”式的傳播模式,有助於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推進社會治理。現代社會治理是一種多元利益主體的民主管理。與傳統方式相比較,“微心願”的服務方式是雙向的,無論是許願人,還是認領者都更多要求借助組織平台和資源整合優勢實現自我服務,這是一種共享需求,也是每個參與者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這種“眾籌”式傳播更具開放性,要求重視眾籌參與者的心理感受,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提供優質的回報。滬東街道“微心願”正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一方面,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形成信任、合作、互惠等形成良性互動﹔另一方面,鼓勵社會資本規范參與“微心願”項目,通過合理投放公共服務資源,大力開展菜單式、代理式、互助式項目,充分發揮各種便民利民社會事業服務實體輻射作用,確保公共資源效益最大化,使個人或單位在向公眾表達自己願望的同時,很快得到各方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幫助並滿足其他需求。這是一種全新的社會治理模式,也是一種極具號召力的社會動員方式。

(責編:秦華、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