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著力建設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

2017年03月13日10:04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著力建設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

  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這是我們黨的中央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黨內政治文化”﹔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述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新形勢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任務,不僅要繼續加強“五位一體”的黨的建設,而且要從根本上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著力營造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
  黨內政治文化是我們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觀念形態的事物,既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存在於政黨生活的內部。黨內政治文化是黨員對黨的價值觀的認知和內化,是黨內政治生態的晴雨表,是一種深深熔鑄在政黨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對於政黨精神的培育、政黨品格的鍛造、政黨力量的凝聚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人民性、時代性、世界性、科學性的特征。從文化的民族性來看,黨內政治文化體現中華民族世代相繼、一以貫之的奮進精神,具有超越時代、地域等局限的特點﹔從文化的人民性來看,黨內政治文化反映最廣大人民在經濟、政治上的利益和願望,體現人類文明發展普遍追求的價值理想和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要求﹔從文化的時代性來看,黨內政治文化體現時代精神,是對舊時代、舊文化的批判與超越﹔從文化的世界性來看,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核是作為普遍真理的馬克思主義,它能夠呼應人類文明發展的聲音,從較高層面反映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從而使中華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發展潮流中﹔從文化的科學性來看,黨內政治文化體現時代發展進步的認識水平,揭示人類活動和歷史演變的真諦,並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政黨與國家、政黨與社會、政黨與文化的關系。
  黨內政治文化對個人而言,起著培育個人人格、實現社會化的功能﹔對群體而言,起著引領方向、規范路徑、整合分歧的功能﹔對政黨而言,起著校准方向、明確目標、統一思想、展示形象、凝聚力量的功能﹔對整個社會而言,起著滋養民眾、引領風氣的功能。
  從世界各國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中,可以看出:一個政黨的渙散,始於黨內政治文化的渙散﹔一個政黨的腐朽,始於黨內政治文化的腐朽﹔一個政黨的沒落,始於黨內政治文化的沒落。反過來,一個政黨的活力,源於黨內政治文化的活力﹔一個政黨的強盛,源於黨內政治文化的強盛﹔一個政黨的先進,源於黨內政治文化的先進。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黨內開展的延安整風運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民主評議黨員、“三講”學習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目的都是抑制清除不良政治文化,彰顯先進政治文化。
  注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黨內政治文化自我們黨誕生之日起就客觀存在,並發揮著積極作用。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地制宜地孕育形成了各個時期的黨內政治文化,如長征文化、邊區文化、土改文化、抗戰文化等等,從黨的領袖到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當時黨內政治文化的優秀代表作品,如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白毛女》等代表作品,影響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反映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境界,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代表了當時中國進步方向的新文化運動催生了五四運動,正是在五四運動的先進文化大潮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兩年后,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並非歷史的巧合,而是先進文化孕育先進政黨、先進政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必然結果。
  延安整風運動滌蕩了過去歷史環境中滋長的黨內不良文化,形成了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范,為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為毛澤東思想的確立進行了文化鋪墊,為黨內政治文化的前進提供了成功典范。主觀主義的學風、宗派主義的黨風、黨八股的文風存在的真實根源,無不是腐朽文化的遺毒。因此,更進一步說,延安整風的實質是在黨內對腐朽落后文化的一次全面整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23年后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一次揚棄和升華。體現延安整風成果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有4處專題論述和肯定了文化及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地位和價值。由此可見,早在延安整風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在政黨建設中的作用、地位就有了較高的認識。延安整風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裡程碑。
  真理標准大討論激活了黨內先進政治文化。1977年8月黨的十一大前后,鄧小平、陳雲等一大批老同志帶頭宣傳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開始了黨在思想上、理論上規模巨大的撥亂反正工作。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理論動態》首先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在全國開展,為隨后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備。
  改革開放使黨內先進政治文化煥發生機。1980年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通過:反對思想僵化,反對一切從本本出發,以及反對一些錯誤觀點和錯誤思潮,對鞏固保障黨內先進文化生發意義重大。1983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強黨員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體黨員必須做到:明確黨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明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黨的最終目標和現階段的總任務,明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明確黨風問題是關系執政黨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十個明確”規定了黨內先進政治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均以彰顯黨內先進政治文化為先導。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新高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披荊斬棘、勵精圖治,以作風建設為開局,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著力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使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不斷拓展升華,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不斷厚培。回顧這幾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狠抓全面從嚴治黨,為中國共產黨培育建設先進黨內文化交出了圓滿答卷,也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做出了重大創新與發展。一是管好“關鍵少數”。用八項規定打造合格的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解決黨內腐敗問題。二是清理腐敗。“打虎拍蠅”反“四風”,肅清腐敗存量遏制增量,重塑清正黨風。三是重拾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帶頭參加河北省委、蘭考縣委民主生活會,為更好開展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生活創造了“四個前所未有”,即從總書記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參加下一級黨委班子民主生活會,這一行為前所未有﹔用四個半天時間進行專題民主生活會,這樣力度前所未有﹔民主生活會上相互批評的意見公之於眾,這種方式前所未有﹔會議在全黨上下產生的極大示范效應,這樣的成果前所未有。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新坐標。不少老同志認為,民主生活會再現了延安時期黨內生活的本真,是對延安精神的真正回歸。四是織密制度籠子。修訂制定《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55部黨內法規,邁開制度治黨的堅實步伐。五是匯聚最大共識。習近平總書記用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向黨內外國內外敞開胸懷,求中華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努力建設先進的、健康的、富有生機活力的黨內政治文化
  新形勢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政治生態,不僅要全面加強黨的各項建設,而且要從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入的層面、更具體的領域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努力建設先進的、健康的、富有生機活力的黨內政治文化。
  一要始終系牢馬克思主義的內核文化。馬克思主義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核。政黨是信仰者的共同家園,以信仰為內核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就是要把信仰從物欲中脫俗出來,從私欲中升華出來,從迷信中解放出來,從世俗中拯救出來,從文化中結晶出來。
  二要培育團結和諧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承載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核心價值,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大一統國家理念,即中國是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家園,各民族對國家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黨內政治文化應將根脈深植於民族文化中,反映民族特色,彰顯民族氣質,承載民族精神、牢固國家認同。
  三要發揮好黨史文化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文化和歷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黨史文化是黨的文化的歷史表現,黨的歷史是黨的文化的生動反映。離開了黨史文化,黨的歷史就會失去根脈和靈魂,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坑。要使黨史研究成果擁有文化的表達方式,並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成果,更好地發揮資政育人的作用。
  四要厚植法治文化的土壤。法律和文化是有機的統一,文化是法治社會的根,在法律的制定和執行中發揮著牽引作用,法治對文化是一種保障力。將法治文化作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關鍵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做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五要不斷弘揚廉政文化。文化在反腐中通過價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層結構的相互作用,實現對黨員干部警醒震懾不敢腐、遵循制度不能腐、鑄牢信仰不願腐。腐敗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道德問題、文化問題、政治問題,是精神境界的墮落,是健康良正價值觀的毀滅,是清正昌明政治環境的扭曲。
  六要建設和引領群眾文化。群眾文化是源於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文化的實踐性就是文化的群眾性。當前我國正形成“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良性互動的文化生態鏈,為我們研究黨內政治文化、群眾文化的相互轉化提供了基本路徑。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