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浙江甌海區:村民服務“供給側”改革用好農村紅色陣地集人氣聚人心

2017年03月06日14: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甌海區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以村民中心紅色陣地為依托,無縫對接農村群眾實際需求,深入開展村民服務“供給側改革”,著力解決基層黨組織服務村民的“四大錯位”問題,集人氣、聚人心,不斷提升黨在基層農村的影響力、號召力。

一、案例背景

近三年來,甌海區強化基層黨建陣地保障,區、鎮街、村三級共投入近1億元,新建、改建、擴建了96個村民中心,村級活動場所平均面積達到514平方米,全區所有2000人以上行政村均建成標准化的“六室兩欄一廳一堂一廣場”村民中心。為了防止村民中心“建而不用”,自2015年8月開始,甌海區積極推進便民事項“直接辦、代理辦、指導辦”、部門送服務到村民中心、黨員志願服務“紅色集市”等活動載體,最大限度發揮村民中心的政治、文化、服務三大中心功能。經過一年的實踐摸索,找准了村民服務存在的四大短板:一是時間錯位,群眾作息的時間點與村干部坐班的時間點錯位﹔二是經費錯位,各級財政仍以投入基礎建設為主,財政購買服務的能力還十分有限,而村集體經濟又難以支撐,或者舍不得投入﹔三是主體錯位,村干部事無巨細,鎮街干部有心無力,黨員群眾難以發動﹔四是內容錯位,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娛自樂的問題,難以貼近基層群眾的需求。

針對服務供需的“四大錯位”問題,甌海區大力推進村民中心服務供給側改革,逐步補齊短板,實現村民服務最優化,使村民中心真正成為黨在基層農村服務群眾、聯系群眾,進而影響群眾、凝聚群眾的堅強紅色陣地。

二、具體做法

(一)採取“朝五晚九,門常開”,實現村民服務常態化。在保証“朝九晚五”同時,要求基層黨組織根據村民需求靈活延長服務時間,“群眾什麼時間最方便、哪個節點最需要,我們就在什麼時候提供服務”。村民早晚跳健身舞、孩子放學后閱讀、初一十五聽鼓詞、“走村不漏戶”、村民打証明等,就要求村干部在“天光頭”“黃昏頭”保証有人在崗,無縫對接村民需求。比如安下村跆拳道訓練營安排在周六,那麼該日就都安排2名村干部值班服務﹔楊宅村農歷月底四天開展現場唱鼓詞活動,這四天無論是否節假,都安排2名村干部現場服務﹔河口塘村學生四點后到村民中心圖書室開展活動,該村就每天安排1名村干部四點后到圖書室開展服務。

(二)採取“廣開財路,錢眾籌”,實現資金籌集社會化。採取“政府補、村級投、社會籌”相結合的眾籌方式,廣泛發動各級組織、團體、個人,積極籌措資金,保障村民中心服務持久開展。今年,研究推出了“強村十條”,力爭到2017年消滅經濟薄弱村,使村村有經營性經濟收入5萬以上,為村民服務提供基礎性經費保障﹔繼續發揮紅色基金引領作用,加大政府採購服務的力度,做優做大特色服務項目。還鼓勵村組織採取靈活籌措方式,保証村民服務可持續發展。如淨水村“以租代補”,出租閑置物業,換取資金保障﹔河口塘村“物業置換”,平時將場地提供社會組織使用換取社會組織周末或特定時期免費為村民服務﹔茶堂村“自主籌措”,將“視聽室”無償提供給村鼓詞協會,由鼓詞協會自主籌措活動資金開展活動等等。

(三)採取“逐村定制,細點單”,實現服務項目清單化。逐村精選“共性+個性”的村民服務菜單,將“配合中心工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善村容村貌”等服務項目列入“必選”清單,將“周末活動、代辦服務”等服務項目列入“自選”清單,二者結合后形成個性服務清單,針對性開展活動。清單中堅持服務中心和滿足群眾相結合,突出“三改”即改善人居環境、改良村風村俗、改進生活方式,做到“不離上級譜、唱好本村戲”,倡導積極向上的村民服務“落地開花”。如婁橋街道東風村將城中村改造、河岸治理等中心工作,與村民日常文娛活動一並列入服務清單,滿足群眾對改善村庄環境和豐富文化生活的雙重需求。

(四)採取“牽頭抓總,引幫手”,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積極引導村黨組織發揮“統攬全局、牽頭抓總”的作用,大膽引進“外援”,大力培育“幫手”,既積極邀請各種社會力量、專業人員入駐服務,讓專業人才做專業服務,又特別注意發動黨員和熱心村民帶頭組建草根社團,大力推進紅色細胞工程,形成村民“自發參與、互助服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如潘橋村培育“社會組織促進會”組團進駐服務﹔茶堂村“村校聯動”與高校結對開展服務﹔馬橋村邀請鏡心書畫社入駐服務等等。截止目前,已有26個區級部門單位、11個市、區級社會組織和38個規模較大的鎮街社會組織常年進駐固定村民中心開展服務。此外,各村還積極由鄉賢能人、本村熱心人士直接組成草根社團直接開展活動,如茶堂村鼓詞協會、黃嶼村象棋協會、岩一村廣場舞協會等等,截止目前全區共組建民間活動隊伍200余支,活躍在各村民中心健身廣場上、文化廣場中、文體活動室內。不管是旭日東升時,還是華燈初上時,各村民中心熱鬧非凡,村民其樂融融。

三、工作成效

通過“供給側”改革,甌海區村民服務項目精細了,活動經費多了,村干部為村民服務的勁頭也足了﹔村裡的人氣高了,人心也齊了,各項中心工作在農村基層的貫徹落實也更有力了﹔村民中心成為基層農村的“政治、文化、服務”中心,成為黨在基層農村宣傳政策、發揮影響、引領發展的堅強紅色陣地。如著名僑鄉麗岙街道茶堂村,有很多留守老人、婦幼,原來村民活動基本為廳堂麻將、屋前牌桌。茶堂村啟動村民中心服務供給側改革后,有針對性地引入新青年、引入社團、引入文體能人駐村服務,常態化開展老年人最喜聞樂見的鼓詞、婦女喜歡的排舞等活動服務。如今的村民中心每天門庭若市,不少黨員群眾從“做學員”變為“當老師”,從“被服務”變為“提供服務”,形成了“村民自發參與、互助服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

四、相關啟示

基層組織建設不是空中樓閣、霧中看花,要利用好、發揮好載體陣地,才能把人心人氣聚攏來。村民服務“供給側”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供需錯位”入手,定位准、措施實、效果好,加強了基層陣地、基層黨員服務聯系群眾服務的能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也給廣大黨員干部帶來很多新的思考。

一是要以“尊重民意”為基礎,無縫對接農村群眾的實際需求,圍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需求破解“供需錯位”,爭取群眾的認同,不斷吸引人氣。

二是要以“發揮民智”為依托,廣泛發動群眾參與,讓群眾由“被動接受服務”向“主動提供服務”轉變,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以“凝聚民心”為目標,將村民服務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發揮村民中心黨的基層農村的“政治、文化、服務”紅色陣地作用,將人心集聚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等中心工作中來。

歸根結底,群眾有引力、服務有動力、黨建有魄力、基層有活力,基層組織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這樣黨在農村的陣地才夠堅固,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才夠穩固。 

(責編:秦華、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