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6日10: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於農村貧困人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需要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從思想教育、幫扶引領、穩步持續、精准長效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組織保障,讓貧困戶“想脫貧”“能脫貧”“穩脫貧”“不返貧”。
二、做法及成效
安徽省滁州市積極探索“X+貧困戶”全鏈條精准保障體系,採取“遠教+貧困戶”“骨干+貧困戶”“集體+貧困戶”“產業+貧困戶”4種模式,強化組織保障,著力激發貧困戶“想脫貧”的內生動力,匯聚“能脫貧”的帶動引力,保持“穩脫貧”的持續活力,形成“不返貧”的發展定力,為脫貧攻堅提供全方位組織保障。2016年滁州市實現了56個貧困村出列、4.5萬貧困人口脫貧。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10956元,較2015年的10070元增加886元,增速為8.8%,位居安徽省第三位。
“遠教+貧困戶”,激發“想脫貧”的內生動力。開展黨員遠程教育“三抓三促”活動(即,抓規范、促提升,抓教育、促脫貧,抓服務、促發展),大力實施遠程教育扶貧行動,每年針對全市13.2萬名貧困戶,開展以強志提能為主的全覆蓋培訓,為脫貧攻堅增添新動力。一是聚焦貧困群眾建站點。以建檔立卡貧困村為重點,投入15萬元,大力加強遠程教育站點建設管理,更新升級1413個遠教站點,確保貧困村全覆蓋。對村民居住較為分散的貧困村,在村民聚居點確定了120個中心學習戶,實現貧困群眾全面覆蓋。二是聚焦強志提能抓教育。採取“站點+黨校”“站點+基地”“站點+大戶”等模式,組織黨員干部、黨校老師、技能專家、致富能手等深入站點講學授課近10萬人次,專題講解扶貧政策、解讀脫貧案例、傳授致富方法等,教育引導貧困戶轉變觀念、提振信心,助力“思想脫貧”。三是聚焦便民服務拓功能。根據脫貧需要,聯合農村信用社、氣象局、人社、農技等涉農部門,採取聯建、委托代理等多種合作形式,為貧困群眾提供發展項目咨詢、市場信息、農副產品銷售、生產資金貸款以及通信、保險等綜合性服務,拓展站點助力脫貧功能。
“骨干+貧困戶”,匯聚“能脫貧”的帶動引力。實施“示范引領”工程,高擎扶貧先鋒旗幟,發揮幫扶單位、帶頭人隊伍、鄉土人才等引領作用。一是鍛造幫扶“后盾牌”。建立“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制度,採取“1+1”“1+X”“X+1”等方式,123個貧困村與城市基層黨組織全部建立聯合黨組織,推進結對單位項目、資金、責任“三個捆綁”,切實將結對單位的資源優勢用到精准幫扶上,確保幫扶有質有效。二是選優育強“領頭雁”。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312”工程,力爭3年內培育30名省級、100名市級和200名縣級示范村黨組織書記。全覆蓋培訓貧困村黨組織書記,組織47名貧困村干部參加大專以上學歷教育,選派23名貧困村黨組織書記赴名村強村挂職鍛煉。按照“三有三帶”標准,對所有貧困村黨組織書記進行一次集中“體檢”,配齊村黨組織書記1人,調整黨組織3人,確保貧困村“帶頭人”全面過硬。三是精准選派“主攻手”。擇優選派177名機關干部全覆蓋幫扶貧困村,實行“召回”制度,1名不勝任的選派書記被“召回”。開展大學生村官“創業興皖富民行動”,安排1600多萬元支持大學生村創業,建立創業示范基地54個,帶動近300名貧困戶致富。
“集體+貧困戶”,保持“穩脫貧”的持續活力。圍繞“把資源變成資產,資金變成股金,農民變成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股權+貧困戶”扶貧新模式。一是壯大村集體經濟。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123”工程,確保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別減少100個以上、200個以上、300個以上“空殼村”。3年消滅“空殼村”,5年力爭50%的村集體經營性收益達到10萬元。鼓勵村級組織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服務,獲得集體收入。創新BOT發展模式,由村集體授予企業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企業帶資建設和經營公共事業項目,特許權期滿后,將項目無償移交給村集體,增加集體資產。二是量化收益股權。試點採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光伏扶貧型、經營性資產租賃收益型、經營性資產入股收益型、生產經營收益型、非經營性資產入股收益型等折股量化模式,通過集體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民等市場化的辦法和手段,讓貧困戶擁有持續收益。試點創設“農權貸”融資產品,允許貧困戶用集體資產股權作抵押,最高可獲得股權價值8倍的貸款,最長貸款期限為5年。目前,試點所轄天長市已發放32筆抵押貸款,共計216.5萬元。三是動態調整扶貧對象。實行股權分配動態調整,貧困戶脫貧后,適時收回股權。對因不確定因素返貧的貧困戶,進行股權再分配,確保扶貧對象有進有出,確保實現穩定脫貧。
“產業+貧困戶”,形成“不返貧”的發展定力。圍繞產業強化組織保障,堅持以產業扶貧“拔窮根”、以增長技能促創業就業,讓脫貧攻堅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確保脫貧不返貧。一是建立“一核多元”組織體系。堅持在產業基地、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328個,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貧困戶富在產業鏈上,形成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產業鏈黨組織為骨干的脫貧攻堅組織體系,為貧困戶脫貧不返貧提供堅強保障。推廣貧困村與駐地農業龍頭企業聯建黨組織,實現村企黨建聯動深度融合,持續帶動近1000多名貧困戶脫貧。二是實施“一村一品”產業行動。成立產業指導“智囊團”,指導編制“四項清單”,指導貧困村定產業發展方向、貧困戶選擇脫貧產業,幫扶做強做大可持續發展增收的扶貧產業,以產業扶貧“拔窮根”。全市實施“一村一品”產業項目61個,全覆蓋55個預出列貧困村,確定2.2萬貧困戶作為產業創業扶貧對象,發展特色種養產業10171戶,產業覆蓋貧困人口4.9萬人。三是開展“一戶一工人”培養工程。對接園區企業、產業發展、勞務輸出、創業服務等,建立勞務培訓基地13個,分類開展各類創業培訓1500多人次,帶動就業300多人。開展“智慧幫扶”,選拔55名科技扶貧特派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6400多人次,提高創業就業技能。舉辦各類招聘會和勞務對接會65場,累計發布轉移就業崗位1.2萬個,實現轉移就業7300多人。
三、探討建議
抓黨建促脫貧,須把脫貧攻堅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帶著深厚感情搞扶貧,全面提高貧困村干部、貧困戶致富脫貧本領,健全全方位組織保障機制,使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各級領導班子、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奮發有為的行動,把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要求落到實處。
一要加強教育引領。扶貧先扶志,針對部分幫扶干部扶貧辦法不多、畏難發愁等問題,大力開展駐村調研、入戶走訪、干部“結親”、“走親”和“幫親”等活動,激發干部主動作為之志。針對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的“安於現狀、人窮志短”、“睡著等救濟、躺著等幫扶”等現象,廣泛開展教育引導,推動扶貧由以往的給錢給物向解心結、樹觀念、增信心轉變,激發群眾想富的動力、能富的信心。同時,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創業扶持、就業指導等“造血式”幫扶,拓寬貧困戶創業就業的空間,增強就業創業本領,力爭掌握“一技之長”,擁有一份穩定收入。
二要提升組織功能。堅持扶貧工作推進到哪裡、黨組織的服務就延伸到哪裡,精准扶貧瞄准哪裡、黨組織的服務就跟進到哪裡,全面探索推廣“產業鏈上建支部”做法,圍繞特色產業、項目工地、外出務工等設立功能黨小組,切實將黨的工作融入到產業、覆蓋到黨員、輻射到群眾。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貧困戶脫貧致富統籌起來,在村級集體經濟項目中分割出部分股份,作為貧困戶收益項目,並每年對貧困戶實行動態調整,在實現集體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大力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推進標准化建設,著力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真正把黨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優勢。
三要強化人才帶動。大力培養選拔“產業型、創業型、市場型”村級帶頭人,注重從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復員退伍軍人以及鄉村醫生、鄉村教師等優秀分子中尋找生力軍,加強脫貧致富“帶頭人”隊伍建設。注重發揮選派干部、大學生村官作用,開展惠農政策、產業發展、實用技術、農村電商等實用性強的業務培訓,全面提升履職能力。
四要匯聚攻堅合力。採用“黨組織+”模式,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使扶貧資源由多頭分散向統籌集中轉變,讓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的“紅色引擎”。圍繞縣鄉黨委領導核心作用、領導干部骨干帶頭作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等“四個作用”發揮情況,從嚴落實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加大考核權重,強化結果運用,壓實書記抓脫貧攻堅責任。開展精准幫扶,完善“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定點幫扶制度,嚴格管理、強化責任,切實做到貧困村不出列、工作隊不撤出,貧困戶不脫貧、幫扶責任人不脫鉤。
五要健全保障機制。推廣資產收益扶貧模式,按照投錢建項目、集體有資產、群眾得實惠的工作思路,圍繞“把資源變成資產,資金變成股金,農民變成股東”進行改革,讓貧困村和貧困戶從中獲取更多的資產收益分紅收入,確保穩定脫貧。立足保障脫貧攻堅有序推進和成果穩固,在建立脫貧責任清單機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完善社會聚力幫扶機制、創新駐村幫扶工作機制等方面下工夫,精准定位好“扶持誰”“怎麼扶”“誰來扶”等問題,用制度保障扶貧精准、脫貧有效,確保脫貧不返貧。
相關專題 |
· 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庫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