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貴州遵義紅花崗區:固本強基迸活力 互融並進促發展

2017年03月03日10: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遵義市紅花崗區北倚婁山,南臨烏江,是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交相輝映的黔北明珠。全區總面積624平方公裡,人口67.4萬﹔下轄3個鎮、21個村、1個鎮轄社區,9個街道、65個城市社區﹔設基層黨組織725個,有黨員16886名。圍繞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基於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深刻認識和科學判斷,紅花崗區委堅持頂層設計,審慎謀劃“踐行群眾路線●黨建引領發展”系列主題活動,先后開展了“解放思想大討論、轉變作風抓落實、聚焦問題找辦法”大討論專題學習會,“論發展找差距”學習討論會,黨委(黨組、工委)書記述職評議考核會等,並在深入調研基礎上,以召開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會為契機,做出了以區域化黨建完善基層黨組織功能的重要決策。

一、區域化黨建的實踐動因

1.區域化黨建是科學發展新常態、新任務的迫切呼喚。當前,貴州省、遵義市及紅花崗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壓力與動力同在、挑戰與機遇並存。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作為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組織和工作“有形覆蓋易、有效覆蓋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黨建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形態變化發展,迫切需要打破基層黨建封閉運行模式,突破條條塊塊限制,轉向動態化、網格化區域覆蓋。

2.區域化黨建是從嚴治黨新態勢、新要求的必然選擇。社會分工的細化對基層黨組織綜合服務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基層黨組織掌握資源的相對不足與社會資源的相對豐富,既對基層黨組織資源整合、統籌共建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給從組織體制上拓展延伸、從服務功能上提升強化、 從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上改進完善提供了實踐路徑,為以區域化黨建完善基層黨組織功能提供了現實保障。

3.區域化黨建是社會治理新挑戰、新實際的深切回應。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工作重下移,基層黨組織承擔的社會管理服務任務越來越重,但所掌握的資源有限、分布不均,與滿足黨員群眾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隨著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積累和潛伏的隱形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社會矛盾“觸點”增多、“燃點”降低,迫切需要黨的工作進一步融入基層、融入群眾,提供更加多元、精細、高效的服務,消除社會治理盲點,暢通各種組織和各類群體之間的述求表達和協商互動,以區域和諧保障社會和諧。

二、區域化黨建的基本做法

1.變“常規組建”為“共駐共建”,實現組織功能“精准定位”。本著“有利於組織管理、有利於活動開展、有利於作用發揮”的原則,圍繞地域分布、產業發展和服務功能三個層面積極優化黨組織設置,擴大覆蓋面。一是創設“互融型”黨組織。主動打破按行政區域設置黨組織的限制,積極探索“村村聯建”和“村居共建”,在全市率先實施優秀黨組織書記“跨村兼職”,在深溪鎮片區實行“以強帶弱”、“以富帶窮”、“以治帶亂”的區域共建模式,組建老城街道府后山社區水井灣居民組和百盛公司等聯合黨組織10余個,增強了聚合效應。二是創設“專業型”黨組織。按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覆蓋”要求,率先在全市探索組建非公經濟黨委﹔建立非公企業黨組織443個,實現規模以上和符合條件的非公企業100%建立黨組織。採取“單獨建”、“挂靠建”、“聯合建”方式組建行業協會、商會等“專業型”黨組織41個,增加強了發展引領力。三是創設“功能型”黨組織。圍繞生產基地、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產業鏈條,以“支部+協會(基地、公司)+農戶”模式,組建特色種養殖等“功能性”黨組織24個,增強了行業市場競爭力。採取“建、聯、挂”等方式,組建社團組織、民辦非企業和基金會等社會組織黨組織179個。統籌省、市、區三級駐村力量,成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臨時黨總支1個,突出了黨員作用,整合了工作優勢。

2.變“單一隸屬”為“動態靈活”,實現區域黨建“共建共贏”。組建區域化黨建“專家團”,定期研究論証推進措施,認真審視工作不足並集中精力加以解決。秉承“精細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理念,大力整合各方資源,邁開共建共贏之步。一是構建“多方合力”的黨建新格局。建立區域化黨建工作聯席會,以“黨建帶宣傳、帶關建、帶團建、帶婦建”等方式統籌各區直單位人、財、物資源向基層區域直線傾注。完善“書記抓、抓書記”的黨建工作責任體系,層層簽訂責任狀,作出公開承諾,嚴格“簽字背書”。整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省委“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推動年輕干部到農村歷練、“改非”干部在社區服務。整合城鄉區域發展資源,以“愛心志願服務”為主體,以“政府購買服務”為補充,廣泛吸納社會要素、積極融合各方力量投入到區域化黨建工作中。二是構建“精准發力”的黨建新模式。立足區域黨建主題和現實條件、發展優勢,科學確立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按照“互補互通”原則廣泛開展區直單位與基層黨組織、黨組織與黨組織、黨組織與轄區單位的結對共建活動。按照“雙向選擇”原則大力選派站位高、理論強,個人能力特長與組織發展定位相符的區級黨建工作指導員,全程參與區域化黨建的升級打造,推動上下聯動、同頻共振。定期組織黨建需求調查,按照“基層點單、部門上菜”模式瞄准“弱點”固本強基,盯緊“優點”開發特色,切實撓在痒處、止在痛處。三是構建“持續用力”的黨建新態勢。科學制定當前與長遠、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區域黨建發展規劃。建立分級負擔的黨建工作經費投入機制,大力實施先進典型“以獎代補”、創新項目“專款直補”的經費補助方式,確保經費“不斷線”。選優配強村級組織帶頭人隊伍,提升村級干部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強化精神鼓勵和價值認同,因地制宜選聘黨務專職副書記,積極培育后備干部,確保人員“不斷檔”。在2016年鎮黨委換屆中,將3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提拔為副科級領導干部﹔選派13名副科級領導干部、49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鎮(辦)挂職。

3.變“條塊分割”為“強強聯合”,實現基層組織“堡壘作用”。遵循“強點連線擴面”思路,扎實推動區域內的資源共享、組織共建、黨員共管、活動共辦、事務共商、機制共通,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是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的屬性回歸。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探索多媒體互動式、情景教學式、現場體驗式等新型黨課形式,不斷強化黨員思想理論教育,促進黨員堅定不移地自覺維護黨的領導。建立民主評議、組織評定、個人承諾、轉化幫扶、組織討論、上級預審、會議通報、上級審批等不合格黨員處置程序﹔實施普通干部“談話鼓勁”,探索不合格、不勝任干部“召回流轉”,切實純潔黨員干部隊伍,增強“堡壘陣地”的堅固性、戰斗性。強化群眾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黨群“連心結對”和村級決策“夜談共議”,以實際行動感召群眾,構筑起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的“民心長城”。二是強化黨組織“服務功能”的完善升級。在基層一線建設“一站式服務平台”,同步推動審批事項下放和辦事程序精簡。圍繞打造“一公裡聯系網”和“一刻鐘服務圈”,有重點地在村民組上建黨支部,在城區樓院建黨小組,並同步建成活動陣地,認真選好“服務員”。全面實施“代理代辦”,接通“陽光信訪”網絡,建立起“郵政代辦”、“便民工具屋”、“居家養老”等10余類200余項服務項目庫。設立群眾“心願牆”由黨員自願認領,幫助群眾“圓夢”。組建義務巡邏隊、應急反應隊等志願者服務隊300余支。建設電子化“義工銀行”,建立“愛心儲蓄”檔案,推動“互愛互助”風尚形成。三是強化黨組織“發展功能”的實踐引領。統籌社會活躍階層,採取“單獨建”、“挂靠建”、“聯合建”方式組建行業協會、商會等“專業型”黨組織41個,增強了發展引領力。以“支部+協會(基地、公司)+農戶”模式,組建特色種養殖等“功能型”黨組織24個,增強了行業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以強帶弱”、“以富帶窮”、“以治帶亂”等村村聯建模式,探索試行優秀村級黨組織書記跨村兼職。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基層黨組織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黨員創業帶富。海龍鎮貢米村黨支部多方協調資金150余萬元和技術人員50余名建設香料基地,較好地破解了飲用水源保護地對發展的限制。

三、區域化黨建的主要成效

秉承“黨建要引領發展、發展要體現成果”的理念,努力在區域范圍內形成“大黨建”、“大發展”、“大成果”的工作態勢,實現紅色革命聖地黨群同頻共振、互融發展。

1、實現了“品牌效應”的“最強化”。樹立“精品意識”,積極總結提煉好經驗、好做法,深入挖掘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在區域化黨建品牌效應推動下,全區上下抓黨建、謀發展、促和諧的勁頭不斷高漲,目睹了實踐成果的各基層黨組織紛紛要求融入區域發展規劃,“點連成線、線擴成面、面聚成體”的格局初步形成。沙河片區整合“六居一村”資源,將常駐人口的基礎服務、轄區商戶的產業服務、流動人口的“吃住用學工醫”服務聚為“一體”,徹底將“臟亂差”的城郊結合部建成了環境優美、融合互助、群眾舒心的和諧大家園。

2、實現了“社會效應”的“最大化”。區域化黨建使黨政資源、社會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開發利用,基層黨建工作滲透到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消除了治理服務中的盲點和薄弱環節,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基層群眾參與黨建和社會事務管理的積極性不斷增強,社會主義良好風尚得到較好弘揚。老城片區抓住“精神洗禮”重點,將紅色革命教育、核心價值教育和志願服務融為“一爐”,並大力扶持“義工協會”發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片區義工服務蔚然成風。協會及其創辦者均多次受到中央級表彰。

3、實現了“經濟效應”的“最優化”。區域化黨建統一了思想,集約了優勢,優化了環境,提振了士氣,集中了力量,真正強化了發展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2014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在全市率先獲得“貴州省全面小康縣”的稱號。2016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3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2萬元。深溪片區改變以往“單打獨斗”局面,聚合“四村一居”資源優勢,引入“綠地集團”等社會力量抱團發展集體經濟,新農村面貌如詩如畫。片區紅色黨建元素、農耕民俗文化、綠色發展成果交相輝映,既是基層黨建示范點,也是黨員干部教育基地,更是市民休閑旅游線路,實現了黨建與發展的共融合、雙促進。

四、區域化黨建的實踐啟示

1.“扎根凝聚”是區域化黨建的堅實基礎。“扎根”,就是要使基層黨建通過不同的載體和方式從單一轉向多樣,實現黨的組織扎根在基層、黨的意志體現在基層、黨的影響滲透在基層,使基層執政資源形成一個拳頭、一個體系,有效克服目前黨組織的部分資源存在的分散化、碎片化問題。 “凝聚”,就是增加各類黨組織及黨員的關聯性,讓黨員群體發揮更大的作用,把黨組織的引領凝聚作用和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落實在基層,彰顯和鞏固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2.“一核多元”是區域化黨建的實踐架構。“一核”就是突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突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多元”,就是通過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和引領作用,將黨員隊伍、志願者隊伍和社會力量等組織起來,把各方人力、物力、智力資源統籌起來,形成“多元共治”局面,以最大限度地聯系和凝聚各領域的發展力量,整合一切有利資源,達到共同建設目標。“一核多元”的區域化黨建體制將基層黨組織打造成了凝聚社會力量、化解社會矛盾、暢通民情民意的前端,成為了基層黨組織推動區域良性發展的強大助力。

3.“共建共贏”是區域化黨建的路徑選擇。打造區域化黨建必須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積極推進城鄉統籌、黨群工作一體化建設,大力構建上下結合、以塊為主、條塊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駐區單位、各界人士參與社會治理服務的積極作用,形成共駐共建、共治共贏的基層治理服務格局。同時,必須充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充分調動黨員參與區域化黨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通過系統化、易操作的建章立制工作,構建起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

紅花崗區區域化黨建既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又提升了廣大黨員的歸屬感、模范感、自豪感,還促進了社會治理的集約性、有效性、前瞻性,更推動了發展實踐的加速化、科學化、和諧化。繼往而開來,紅花崗區將進一步充實區域化黨建的內容,變基層黨建的“獨角戲”為黨群“大合唱”,使一個個建強的“點”連成“線”,使區域化黨建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提升了組織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和實踐成果。

(責編:秦華、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