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中原油田盟城社區:睦鄰黨建示范點引領建設幸福大家園

2017年02月16日13: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石化中原油田盟城社區現有用工總量21人,盟城社區黨委設51個黨支部,其中離退休黨支部50個。管理黨員1262人,其中在職黨員11人、非在職黨員1251人。管理居民3912戶1.18萬人。

近年來,盟城社區結合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實際,加強睦鄰黨建示范點建設,融洽社區鄰裡間的感情,讓更多的居民走入社區,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不斷推進和諧社區的創建工作。截止目前建立睦鄰黨建示范點38個。社區榮獲2016年全國100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集團公司文明和諧示范小區、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文明城市社區創建示范點、離退休工作先進單位等省部級榮譽稱號。

一、產生背景

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社會轉型升級,新形勢下黨群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與困惑。一是社區事務難覆蓋。社區人員較少,每名社區干部除了平均包干186個居民戶外,還承擔大量的平台服務辦理、業務事務承接等任務。二是黨員作用難發揮。由於缺乏完善的責任機制,職責尚不明確,在職黨員、社區老黨員等群體的作用未得到真正發揮。三是居民自治難形成。原有的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仍沿襲上對下的管理模式,未能在最大限度上調動自治組織的作用。由此,盟城社區積極探索在社區與群眾之間的中間地帶,通過設置睦鄰黨建示范點,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激活先進要素,整合各類資源,滿足居民多元需求,構建幸福大家園。 

二、主要做法

盟城社區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在推進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堅持以黨建帶動共建,以黨員帶動群眾的理念,全面開展睦鄰黨建示范點創建工作。具體做法是:

1.科學設置,培育設點。通過合理設置睦鄰黨建示范點,鄰裡建設與黨組織建設同步,形成“社區黨委—黨支部—睦鄰黨建示范點—黨員”的組織架構,讓黨組織的神經末梢連接到千家萬戶。

建立活動陣地。通過調查摸底等形式,摸清社區閑置資源,了解居民需求和願望,設置睦鄰黨建示范點。依據地緣,設立“誼鄰之家”“鄰裡有情”等點﹔依據趣緣,設立“歌聲與微笑”“金盟團隊”等點﹔依據志緣,設立“幫幫樂”“愛心女兒”等點﹔依據業緣,設立“你我同行”“心靈交流”等點。23名熱心黨員自願提供活動場所。社區因地制宜配備桌椅、活動器材,活動室配備齊全,能夠高質量的開展活動。

配備骨干力量。負責人素質高低決定了睦鄰黨建示范點建設的成功與否。社區黨組織高度重視、發掘示范點的負責人,引導居民推舉具有“三心”即樂於奉獻的愛心,善於團結的公心,勤於組織的恆心的黨員擔任示范點的負責人,確定1名社區工作者作為聯系人,及時掌握情況,確保睦鄰黨建示范點“有人管”。樓棟長、黨小組長、文體員、衛生員、安全員“兩長三員”進樓道,成為示范點工作的基本力量。

規范示范點運行。出台《盟城社區睦鄰黨建示范點建設實施意見》,每個睦鄰黨建示范點建立黨員登記冊,設置黨建工作欄,公示黨員信息,安裝居民意見箱。加強管理,每個示范點制定了包括活動制度、理論學習制度、聯系群眾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等規章制度,將黨員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劃小、劃細,有效地激活了黨建的“神經末梢”。同時,注意發掘培樹典型,使示范點和黨員趕有目標,干有動力。 

2.加強指導,設置功能。社區黨組織加強對睦鄰黨建示范點建設的指導,突出貼近群眾、貼近需求、貼近實際“三貼近”原則,合理設置睦鄰黨建示范點功能。

突出鄰裡“學”。依托道德講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廣普及社交禮儀、生活禮儀等,提升居民文明素養﹔依托法制講堂,宣傳普法知識﹔依托國學講堂,開展“二十四孝”“親鄰睦裡”傳統道德教育,呼喚美德回歸。盟城離退休職工第45黨支部書記張俊山在自家樓下辦起“流動小書桌”,自費購買電視機、照相機,訂閱報刊雜志,讓知識在小區流動起來,經過多年,他讓“自己學”變為了“大家學”,社區書香滿園。

突出鄰裡“幫”。鄰裡間普遍開展結對子活動,有找門對門的、找樓上樓下的,簽訂鄰裡守望協議。鄰裡之間代收快遞件、代交水電費、代接送小孩、代買米買菜等互幫互助現象層出不窮。社區鹿原裡7號樓老黨員蘆心忠向同樓30家住戶發送自制的愛心互助卡,便於鄰裡有事及時聯系,有困難及時幫助。黨員骨干主動帶頭與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助困、助業、助醫、助學。社區低保家庭羅師傅精神殘疾,愛人無業,黨員在小區菜市場協調經營攤位,使其家庭有了固定收入,緩解了家庭困難。

突出鄰裡“和”。針對“鄰裡糾紛越來越多,調解越來越難”的實際情況,開展“鄰裡談心日”活動,鄰裡間各抒己見,由心理咨詢師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有居民因鄰裡糾紛不斷產生摩擦,示范點調解員打通其思想“淤塞點”﹔還有居民因病誤入歧途,在幫助勸導下,幡然悔悟,重新走上生活的正軌。

突出鄰裡“樂”。設立“鄰裡節”並辦成制度性品牌,從單一到多彩,從最初的文藝表演等常規性動作到轄區單位和居民自覺參與的千人行動。利用端午、中秋、重陽、春節等節慶日,開展“粽葉飄香話端午”“中秋賞月唱和諧”“九九重陽賀金婚”“除夕百家宴”等主題活動,勾起傳統文化回歸之情﹔開展家庭才藝大比拼、“鄰裡斗花”花卉展、家庭趣味運動會等,增強居民的大家庭意識。

突出鄰裡“淨”。樹立“一把掃帚掃到底”的理念,對小區劃分網格,做到作業和檢查單元最小化,堅持“一日兩掃、無間隙保潔”。定期開展環境集中整治,採取建、查、對、評、銷“五賬”工作法,健全完善11類35項管理台賬,實行逐項銷號整改問題。搞好樓道保潔,用藝術繪畫、攝影作品等對樓道進行裝飾。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堅持覆蓋防塵、洒水降塵、植綠降塵,確保空氣質量。

突出鄰裡“頌”。開展“夫妻恩愛、祖孫同樂、幸福一家”等最美家庭、好鄰居、好兒媳、好婆婆等“五好”典范評選活動,讓群眾當評委,每個人都可投票參選,促動人人與鄰為善。設立善行義舉榜、勞模一條街、美德文化長廊、社區故事書畫攝影展等載體,成立好鄰居宣講團,講述身邊真實故事,營造“睦鄰、崇德、樹人”的濃厚氛圍。

3. 完善機制,形成常態。在總結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保障機制,推動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建立創建保障機制。按照每個睦鄰黨建示范點1000元的標准,專款用於鄰裡建設和鄰裡服務,實現了“有場所議事、有錢辦事”﹔加大負責人培養力度,採取內培外訓等方式,幫助負責人開闊眼界、增長才干。組織開展理論研究,探索加強和改進睦鄰黨建示范點的新途徑、新舉措、新方法。

建立激勵考核機制。將示范點創建工作納入黨建考評,根據每個示范點服務居民情況、組織建設情況等,將示范點進行分類定級,根據評定的等級給予獎。開展黨員“量化考評、星級評定”活動,將黨員在鄰裡服務情況進行量化打分,成立社區黨性增值銀行,將黨員幫助群眾、參與民主議事、協理社區事務等情況記錄在黨員的銀行賬戶。社區將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情況納入年終目標考核和作風建設考評。

建立協同管理機制。嚴格社區事務准入制度,確保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下沉鄰裡。建立協同鄰裡工作規程,形成鄰裡服務事項聯席、聯辦、會辦、交辦、督辦的服務協調機制。建立工作記錄、收集反饋等十多項制度,黨員干部對社區鄰裡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處理﹔不能處理的將通過協同處理程序及時辦理。對群眾意見建議的辦理情況,按原渠道返回,由聯系人反饋給聯系對象,做到“件件有回復,事事有回音”。

4.一處一品,打造亮點。社區睦鄰黨建示范點形成各自的品牌特色,活動主題更加突出,內涵更加豐富,“一處一品”更具規模。

紅色論壇學出真知。2013年4月,盟城離退休職工第4黨支部書記陳錦華在自家設點,每月一主題開展紅色論壇,互動講學見真知。黨員結合社區環境建設、居民服務等工作,開展“補短板、樹標杆、勇擔當”、“三問自己如何擔當”等系列學習討論。並通過“邊學邊做,你做我學”主題手抄報創作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對系列講話等的理解和感悟。

精心管護打造榴園。在不影響社區物業整體規劃的情況下,盟城離退休職工第4黨支部書記陳錦華帶領鄰居們把石榴樹種到樓前,串門時看到喜愛的石榴樹也會帶回幾株,漸漸地石榴樹便有了規模。他們剪枝、打虫、澆水、施肥,精心管護,到目前栽種石榴樹上百株,在家門口打造美麗“榴園”,引領社區“認養綠地”、“愛綠護綠”蔚然成風。

團圓飯吃出鄰裡情。盟城離退休職工第23黨支部黨員段永芳與支部黨員自定團圓日,十多年保持團圓日吃“團圓飯”的傳統。每到這一天,或是大家聚在一起包餃子,或是每家端著各自提前准備好的拿手菜,邀請空巢老人一起吃團圓飯。大家圍座在餐桌旁,講述人情過往、人生得失,氣氛融融。一桌家常便飯,讓鄰裡間成了一個和諧大家庭,讓示范點煥發青春與活力。

巧手慧心樂晚年。巧手服務隊2010年10月成立,13名隊員平均年齡65歲以上,最大年齡已81歲。她們常年堅持為居民義務服務,修補衣物、換修拉鏈、縫被套、撬褲邊、雜鞋墊、編織帽子、圍巾、手套上萬件,並自制200多個“健康棒”,全部送給了空巢老人。老姐妹們每天湊在一起,開心做活,為他人獻愛心、送溫暖。每年七一前夕,她們唱紅歌、繡黨旗,表達對黨的無限熱愛。

三、取得的成效

睦鄰黨建示范點將黨組織和黨建工作的觸角延伸進鄰裡,並在鄰裡居民之間鋪上“串門路”,取得了黨組織滿意、群眾滿意的多贏效果。2015年7月和2016年5月,全國全民敬業行動現場會和中央企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交流會到社區進行了觀摩,對睦鄰黨建示范點建設給予肯定。

打通社區“微循環”,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社區優化組織網絡、機構設置、服務模式,實現“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組織”的生動格局。黨員群眾個體由原先的找組織要到社區,變為自己就能找到睦鄰黨建示范點。推行在職黨員、在冊黨員到睦鄰黨建示范點報到,到公益項目上奉獻,實現黨的組織與工作全覆蓋,打通黨組織與各類社會組織之間的“微循環”。社區干部從社區平台走入到居民家門口,實現“小事不出鄰裡,大事不出社區”。社區居民78歲的龐克聰說:“現在有困難找示范點,很快就解決了”。

暢通“最后一公裡”,變“為群眾端菜”為“讓群眾點菜”。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把溫暖送到群眾的心窩裡。實施“親情重拾計劃”,開展親情六敲門、鄰裡團拜會等活動,讓居民從一扇扇門裡走出來,打破人際疏離和阻隔,營造溫情友善的人際社區。社區空巢老人何貴宣家中,鄰居們經常陪老人聊家常干家務,讓老人感到溫暖。網上聽民意,網下及時辦。針對社區年輕人多、網民多,喜歡在網上表達訴求、拍磚灌水,睦鄰黨建示范點建立微信號,整合QQ群9個,廣泛聽取民意,網下分頭及時辦理。三年來,共收集居民意見建議2550條,督辦解決問題883項,贏得群眾點贊。

尊重群眾“主人翁”, “獨角戲”變成“大合唱”。睦鄰黨建示范點號召居民參與志願服務,涌現出2800名志願者,服務項目涉及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10類28項,形成“日有親情問候、周有居家幫扶、月有便民大集”的志願服務體系。“老王幫你修” “紅白理事”“愛心的車”等項目成為品牌。2016年7月16家中央媒體30余名記者進行集中採訪。社區黨委設立居民議事會、民調委員會、民事監理、社會法庭“兩會一監一法庭”,每年通過居民議事會、民調委員會解決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問題300余項。社區治理也從黨委唱“獨角戲”,變成共治自治、全民參與的“大合唱”。

四、幾點啟示

實施睦鄰黨建示范點建設,是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切實舉措,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和實踐價值。

優化服務是根本。睦鄰黨建示范點贏得群眾廣泛支持,重要原因在於社區黨組織注重提升黨員干部的服務能力,為居民群眾提供了一系列精細化、貼心化、便捷化的服務。其中,尤其重視服務隊伍的日常培訓,強化提升其服務群眾和解決實事難事的綜合能力素質,使一批想干事的黨員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特有優勢,為基層組織和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人力等支持。

資源下沉是關鍵。在實施睦鄰黨建示范點建設的實踐中,以黨組織為旗幟,整合各方服務力量下沉到鄰裡,引導在職黨員、無職黨員等服務力量聚集到鄰裡形成立體化的服務架構,變散兵游勇為集團作戰,有力夯實穩定了基層服務隊伍,並在社區工作推進中起到戰斗員作用,在便民服務中起到及時雨作用,在引領群眾中起到先鋒者作用。

群眾自治是重點。當前社區日益成為社情民意的聚匯點、社會矛盾的聚焦點、群眾訴求的聚合點,睦鄰黨建示范點正是針對此特點創新管理,在有為管理中實施無為而治。在黨組織領導下將部分治理主導權交給群眾,最大限度調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黨員干部帶動居民群眾共同當好信息員,在矛盾糾紛發源地梳理和處置不和諧信息,增強社區文明和諧宜居程度。

(責編:秦華、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