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4日16: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貴州新蒲新區堅持黨建引領發展、服務惠及民生,按照“以人為本、服務為魂,統籌規劃、分類指導,試點推動、分步實施,政府主導、社會聯動”的原則,採取“大社區”與“小社區”相統籌的方式,在禮儀社區平庄花園小區探索以“十進社區·幸福家園”的新型社區“黨建+”工作模式,著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新型社區,規劃到2018年實現新型社區全覆蓋。
一、創建背景
為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帶動戰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構建3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把新蒲新區作為中心城區東擴的主戰場。新蒲新區規劃城市建設面積110平方公裡,人口100萬,將建成遵義的“浦東”。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農民變為居民、農村變為城市、農業變為商業已成為一種必然。由於新區開發建設快速推進,給群眾居住和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利益關系、服務需求等帶來新的變化,徹底打破了農村傳統的管理服務體制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模式,凸顯出四大必須解決的問題:一是農民的生活習慣怎麼改的問題。二是基層組織怎麼設的問題。三是社區事務怎麼管的問題。四是失地農民收入怎麼保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在充分調查研究、多方考察借鑒、認真總結“四民社區·美麗城市”創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黨建引領發展、服務惠及民生”為主題,全力打造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升級版,全面提高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為總目標,按照“以人為本、服務為魂,統籌規劃、分類指導,試點推動、分步實施,政府主導、社會聯動”的原則,以新建樓盤為主體,採取“大社區”與“小社區”相統籌方式,探索出了以“十進社區·幸福家園”為載體的新型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組織進社區,聚民心。一是黨組織進社區。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通過調整、充實、提升黨組織級別等方式,健全社區基層黨組織,統籌管理黨員隊伍,統籌使用黨建資源,建立跨系統、跨行業、跨所有制、跨隸屬關系的區域性橫向聯動的基層黨組織網絡和工作機制,實現社區黨組織全覆蓋。二是群團組織進社區。設立社區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殘聯等群團組織,配備專人負責,把企業職工、青年團員、婦女等人員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參與到社區建設各類活動中去。三是社會組織進社區。支持和鼓勵社區居民成立慈善、教育、養老、就業創業等社會組織,鼓勵文藝、殘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等專業協會入駐,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服務。目前,已在社區設置黨建展廳和黨員活動室,並成立5個黨小組。
(二)政務進社區,為民利。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置黨務、社保、合醫、民政、優撫、計生、勞動就業、綜合服務等10個便民服務窗口,按照“因事設崗、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要求,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提供綜合服務、便民服務。引進遵義惠智心理咨詢中心,每月免費為居民開展一次心理健康講座,每周定時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有效解決居民情感、就業壓力、婚姻家庭等問題。同時,對有個案輔導需求的居民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上門追蹤服務。
(三)數字進社區,曉民情。建立中心大數據庫,通過“互聯網+雲平台”服務系統,設置“網格化管理、社區黨建e網、社區1+1服務、智慧監控、智慧門禁、社區教育、智慧養老、愛心銀行、智慧交通”等九大板塊,實現數字化分析、網絡化管理、智能化監控、互動化服務。積極依托社區網站、電子顯示屏、觸摸式“一鍵通”終端機等平台,實現對社區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數字管控。同時,對居住小區、樓棟、居民情況等進行全面採集、動態管理、及時發布,實行數字化網格管理,實現社會管理信息資源共享,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信息服務。
(四)平安進社區,保民安。設置警務、群眾說事、法律政策咨詢等功能室,大力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創建、調解矛盾糾紛、收集社情民意、法律政策咨詢服務等工作。建立網格化管理模式,將整個社區27棟樓劃分為4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網格員,實施智能網格化管理,完善社區視頻智能化監控系統、電子報警系統,逐步實現與公安指揮中心聯網。強化防火防盜等安全防控設施,整合裝有117台高清攝像頭的全方位無死角監控系統,及時預防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打破常規刷卡開門模式,將居民銀行卡或電話號碼綁定門禁系統,准確記錄居民及訪客的出入痕跡,實時掌握重點人群動態,定時推送告警信息,實現重點人群的常態服務管理。
(五)文教進社區,開民智。在社區設置電子信息閱覽室、圖書室、民間工藝活動室、詩書畫室、影視廳、道德講堂、社區好聲音、舞蹈學校等文化陣地,成立作家協會和書畫家協會,積極引導和帶動社區群眾學習知識,參與文體娛樂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開辦道德講堂、社區學校、遠程教育等,提高社區居民綜合素質,引領群眾文化活動健康發展,實現農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通過開辦幼兒園和引進靚點拉丁舞舞蹈學校,全面解決社區幼兒入園問題,積極吸引周邊社區適齡兒童就近就讀。
(六)衛生進社區,康民體。在社區新建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標准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佔地面積3946平方米,修建社區運動健身、乒乓球、籃球場等體育活動的室內外場所,為群眾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基本醫療、老年人、殘疾人康復服務、計生技術指導、引導科學就醫、健康飲食、心理健康咨詢、心理減壓等服務。同時,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定期定時為群眾免費測量血壓和體質追蹤檢測,切實了解並解決社區居民健康需求。
(七)就業進社區,促民富。在社區建立微型企業服務中心、就業培訓中心、專業合作社、勞動就業及維權服務窗口等,開展職業介紹、勞務輸出、落實就業優惠政策、提供就業崗位信息等工作。通過扶持小微企業,鼓勵異地小微企業入駐,開發就業崗位,幫助征地群眾安居樂業,現有56人通過就業培訓中心成功就業。通過政府搭建平台,引導968名被征地群眾在以晴集團、美的地產、富森洗滌等企業就業,實現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5%的紅線。
(八)家政進社區,解民憂。建立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供家電維修、婚慶禮儀、旅游服務、郵政代辦、電腦網絡、商務代辦、房產中介、理財咨詢、圖文証照、家政綜合服務等便民服務,實現居民生活“日常所需社區滿足、便捷服務處處有”的目標。在社區現已建大型超市1個、銀行營業所3個、快遞服務點2個、WiFi70個,各類便利商店10余個。引進了興興泰和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為社區居民解決維修、房屋租售、人員就業及郵政代理代辦等各項便民服務。
(九)愛心進社區,融民意。建成愛心銀行、慈善超市、養老托老、四點半學校等愛心場所,設立社區志願者服務中心,採取“職工+社工+義工”的聯動服務模式,鼓勵和支持大中專院校學生、義工等各種形式的志願者組織參與“鄰裡守望”、“四點半學校”、家政、家教等社區服務工作。目前,共成立養老、就業創業等社會組織6個,招募注冊志願者100多名,開展“鄰裡守望”等志願服務活動20余次。成立智慧養老中心,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線上日間照料養老,時時監測健康情況,在老人家中安裝終端,通過預約提供上門服務。
(十)靚麗進社區,展民顏。採取政府投入、社區主導、居民自願參與的形式,美化社區居民生活環境。完善社區基礎設施,科學處理生產生活垃圾,大力實施路燈亮化、景觀綠化、廣場靚化工程,實現社區靚麗的目標。通過實施植樹培綠、迭石造景工程,建造“百家姓”文化牆、噴水池、雕塑等景觀,建成中華傳統文化長廊、長征文化廣場、映像廣場、禮儀文化廣場等休閑設施,形成以“庭院文化、樓道文化、家庭文化”為特色的禮儀社區文化環境。
三、工作成效
(一)實現了農民變市民。依托“十進社區”服務功能室構建的“一刻鐘”生活服務圈,創建18大功能室、3大主題廣場、7支群眾文藝隊伍等,廣泛開展“每日一舞、每周一歌、每月一影”文藝活動,“愛心銀行”、“微笑小屋”等系列為民利民惠民主題活動,以及“積德榜”、“忠孝仁義禮智信和”的“八星”典型評選活動,潛移默化改變農民生活習性。通過利用各種資源和平台,社區居民可享受到文體娛樂、免費體檢、就近就醫、家政代辦、智慧交通等優質便捷的生活服務,過上了高品質的生活,大批被征地農民積極主動回遷,真正完成由“農民”到“市民”的轉變。目前,回遷戶已從創建前的200戶增至899戶,完成了平庄花園社區800余戶、3000余名農民的就地城市化。
(二)實現了農村變城市。通過平安進社區、數字進社區、靚麗進社區等板塊,實現了小區基礎公共設施的完整配套,實現管理服務平台智能化。通過組織進社區、政務進社區、家政進社區等板塊,有效解決黨組織牽頭為民服務、社會廣泛參與為民服務、居民生活服務處處便捷等問題,實現為民服務的全面配套,實現了基層管理服務方式精細化。通過文教進社區、衛生進社區等板塊,實現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配套,實現基層管理服務內容系統化。被征地農民回遷后,既能享受各項公共服務配套,也能享受到靚麗居住環境和優質配套服務,贏得了征地拆遷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農民回遷率同比增長60%以上,征地面積同比增加1000余畝,加快了農村變城市的進程。
(三)實現了農業變商業。大力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發展戰略,引導和鼓勵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或利用自身資源參與入股分紅。大力支持群眾就近創業就業,通過引進社區OTO眾創空間、搭建就業創業平台,鼓勵社區居民在小區內經營便利店、早餐店、蔬菜水果店等,著力解決了被征地農民就業致富的問題。目前,已支持和鼓勵20余名被征地農民創辦養殖、餐飲、鋼材貿易、建筑運輸等企業19家,並給予稅費、小額貸款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優惠,帶動就業300人,年收入達1000余萬元。
四、探討
目前,該社區已完成投資約5000萬元,實現了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農業變商業的“三個重大轉變”,有效解決了城鎮化帶來的教育、就業、服務、管理等系列問題,成為新型社區創建的鮮活樣板。2016年11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曉光同志在新蒲新區調研時指出:“禮儀社區這樣的管理模式走在全市前列,要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強管理,將這一模式在新區逐步推廣,力爭實現具有新區特色、彰顯遵義特征、符合貴州社區模式、順應全國新常態創新管理的城市新型社區模式﹔不斷精致、細致、極致,進一步優化功能板塊,真正做好“十進社區·幸福家園”新型社區創建工作。”
(張昭暉 雷家斌)
相關專題 |
· 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庫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