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4日14: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揚州市江都區積極把握時代脈搏,主動對接“互聯網+”思維,適應並強化網絡的基層黨建作用,以信息化手段為抓手,注重引導農村基層干部利用網絡新平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解民憂,著力打造“網上群眾路線”新平台,使之成為黨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有益補充。通過這條“網上群眾路線”,江都區有力推進基層工作進一步走實、走穩、走新,鋪設了延伸黨建末梢、強化基層群眾工作的信息化道路。
一、背景及動因
在信息化時代,群眾生活的網絡化特征越發明顯,網絡空間逐漸成為群眾表達心聲、經營生活的重要場所。習近平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隨著新時期群眾生活的新變化,傳統的基層組織和黨建陣地正面臨多個領域的挑戰,倒逼基層干部適應網絡、認識網絡、用好網絡,不斷拓展基層黨建空間。如今,善於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正逐漸成為新形勢下基層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因此,建立基層干部聯系群眾的“網上群眾路線”,為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一是進一步延伸群眾基礎。目前江都區共有農村人口531353人,擁有建制村黨員21930名,基層組織較為發達,但各鎮村支部工作質量參差不齊,支部書記等領導干部的工作狀態也不盡相同。目前大多數農村黨組織活動存在內容呆板、手段陳舊等不足,組織活動的吸引力和覆蓋力日漸弱化。以互聯網新技術推動農村黨組織工作的不斷推陳出新,有助於豐富組織工作內容、創新組織工作形式,吸引更多基層群眾積極參與進來。同時網絡技術的拓展性也有助於組織工作的推延擴展,實現組織工作全面覆蓋。
二是黨建目標精准推進。近年來,江都區基層黨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項工作任務都有序推進、成績斐然,但在目標推進方面依然存在失之於准、失之於穩等不足,缺乏有效途徑監管基層干部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情況。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上群眾路線”平台,通過加強群眾參與與監督,能夠促進下情及時上達,在強化自上而下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又加強了自下而上的基層反饋,以壓力傳遞倒逼基層干部進一步將基層黨建任務落小、落實、落准,讓每一個目標都能明確責任、在線反饋,確保黨建工作在基層的工作有跡可察、有徑可循。
三是提升基層服務質效。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能否充分發揮,主要看基層黨建服務是否能切中要害,效益提升。目前江都區黨建基礎不斷夯實,服務渠道日益完善,但新業態、新陣地、新需求不斷生成,基層組織工作,尤其是農村基層干部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在基層黨建中引入“互聯網思維”,建立“網上群眾路線”平台,就是要提升基層組織的服務承載力,引導基層領導干部與時俱進,用互聯網武器提升基層干部的戰斗力,將新的工作理念和好的工作方法引入基層,開拓基層工作新空間。
二、做法及成效
江都區地處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基礎雄厚,社會生活信息化程度較高,全區互聯網入戶率達85%以上,互聯網基礎設施較為完備,且周邊地區教育科研實力較強,為本地區互聯網應用提供了較好基礎。江都區深入挖掘本地互聯網資源,主動發力基層黨建的互聯網融合,著力搭建了四類網絡服務平台:
1.建立宣傳引導平台,促進上下溝通更順暢。堅持把思想宣傳工作作為網上群眾工作的原點,筑好基層群眾價值觀、中國夢,建立更加廣泛的思想宣傳陣地。緊密結合最新在線傳媒模式,結合政治思想宣傳最新精神,夯實網上政治思想宣傳基礎,織密在線信息傳播網絡,讓思想宣傳工作更“接地氣”。一方面,掌握和運用好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信息工具,構建新的宣傳發力點,通過更加靈活的方式加強與農村居民的同頻共振,讓群眾滿意度和參與度成為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延伸思想宣傳覆蓋面﹔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傳統媒體的網絡傳媒陣地加強宣傳優勢,形成網上網下互動的良好態勢,推動傳統媒體主動契合基層群眾認知和需求,做好服務群眾和引導群眾的有機融合,將網上宣傳陣地打造成為群眾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分享傳播的主力引擎。例如樊川鎮聖禾村充分利用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資源,建成了“移動圖書館”並發布手機APP,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將高校的圖書資源通過網絡搬到農村,為村民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快捷的閱讀方式,拓展村民獲得信息的渠道。近年來,江都區基層村還將政治理論、最新動態、政策文件等內容編成“二維碼”組通過微信公共賬號等網絡平台即時發布,根據群眾生產、生活習慣,靈活開展流動式、廣場式遠程教育活動,集中播放群眾喜聞樂見的農業技術、創業知識、紅色電影等7000余場次,提升遠程宣傳教育的成效。
2.建立互動聯系平台,推動基層聯系更緊密。堅持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網上群眾工作的基點,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實現隨時隨地有效覆蓋。抓住網上村委會建設契機,設立便民服務、村務信息、涉農政策、勤廉測評等欄目,側重村(社區)的信息發布、咨詢回復,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收集匯總反饋給相關部門,並跟蹤辦結情況,做好群眾解釋溝通工作。面向基層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針對外出務工、在外能人等流動人員,利用電腦和手機,依托即時通訊軟件加強溝通聯系,及時告知村情村務等信息,幫助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難題,吸引在外人才回報家鄉。真武鎮真北村大學生村官李晨在村裡建立了6個飛信群組,包括村組干部群、黨員群、在外人員群、村內人員群等,有群員743人,做到全村每戶至少一人入群,在政策宣傳咨詢、聯系在外人員上簡便了程序、提高了效率,群員也通過飛信群組實現了與村委會的有效互動,減少了跑腿的次數與麻煩。目前,全區鎮村已普遍設立網上村委會,有各類村級黨務QQ群、微信群、飛信群、微博312個,服務黨員干部群眾168600多人,累計發布信息8700多條,幫助解決問題540多件。
3.建立民主議事平台,保障群眾自治更高效。堅持把基層協商民主作為網上群眾工作的支點,暢通民情民意渠道,讓群眾參與獲群眾滿意。設立網上議事台,在互聯網普及率、使用率較高的村(社區)通過開設專門論壇、設立政務微博等方式,用於村(社區)重大決策部署和重點工作推進征求意見,聽取建議。按照“公布議題——討論——表決——反饋”四步進行,由大學生村官等基層干部負責公布議題、組織討論、梳理意見建議、形成初步意見,供村(社區)“兩委”決策參考,並將“兩委”決策決議反饋給村民。通過網絡議事,一些原來不了解的情況有了掌握,一些原來不知道的困難得到解決,一些重點工作推進也比預想的順利得多,不僅“網”到了百姓事,更“網”住了百姓“心”。大橋鎮仁壽社區大學生村官張玲借助社區網站議事台,在“詩詞之鄉”創建工作中引導群眾積極討論並參與活動方案的制定,不但參加講座等創建活動的人比預期的多了,還先后接收留言意見建議500多條,收到網上投遞原創詩詞作品700多首,最終創建工作取得圓滿成功。目前,全區已有70多個村(社區)建立各類網上議事台,發布議題150余條,參與村級事務討論7400多人次。
4.建立創業發展平台,帶動基層經濟發展質態更優。堅持把服務基層發展作為網上群眾工作的重點,推廣電子商務模式,帶動群眾創業致富。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電子商務培訓力度,同時發動大學生村官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企業和群眾在發布產品信息、開拓銷售渠道上出謀劃策、解決難題,鼓勵村民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低成本、低風險創業。結合產業特點建立村級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網站等發布農副產品信息,採取個人經營、抱團合作、參與協作等多種方式宣傳、推介、銷售本地特色產品,依托淘寶網、阿裡巴巴、京東、微商等網絡平台,積極搭建網絡銷售渠道,向群眾普及宣傳新型銷售模式,幫助企業、群眾提升經營效率。仙女鎮大學生村官開設的“悠悠”古箏網店,年銷售古箏1萬余台、銷售額達1000萬元,年銷售量穩居淘寶網第一位,帶動了300多人就業,她還專門開始了培訓班,免費輔導群眾學習電子商務銷售,《人民日報》作了介紹。目前,全區建有村級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網站60多個,開設古箏、教學儀器、文體用品等各類產品網店20多家。
三、探討啟示
要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就必須更加注重網絡服務平台的深化拓展,創新運用上述四類平台,使之成為“開門搞活動”的重要載體,真正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使“網上群眾路線”成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全新領域。
1.“網下用力”是走實網上群眾路線的作用核心。“網上用心、網下用力”是走實網上群眾路線的根本方法。作為一種有益補充,網上群眾路線本質上是傳統群眾工作的空間延伸,其核心要義還是在於帶著真情做群眾工作,幫助群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難題。比如吳橋鎮大學生村官劉國欽、錢施民聯合設立“種養大戶信息共享群”,剛開始並沒有幾個人加入,加入了也不太熱心,但是兩人親自挨個發動,手把手教他們上網、發布農產品信息、在線聯系客戶、與園區企業互動等,短短一個多月就吸收了36名種養大戶入群,不少種養大戶的產品通過信息群提前被經銷商預定。如果沒有兩人在“網下”的奔波和努力,不去真正解決群眾實際遇到的問題和難題,那麼這個信息群肯定不會得到認可。必須把網絡看作是一種輔助手段,把網上群眾路線看作是一種重要補充,通過虛擬平台不虛擬的服務,延長黨群、干群的信任半徑。
2.“功能疊加”是用好網上群眾路線的助推引擎。“互聯網+”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在基層服務中增加互聯網元素的“加法”,更在於用好互聯網思維中的“減法”和“乘法”。做“減法”是指互聯網技術與基層工作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減”去原有的難題或障礙,尤其體現在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減少“信息孤島”。例如通過建立在線宣傳引導平台、在線議事平台讓群眾第一時間獲得上級政策通知、村級事務信息,減少過去群眾與基層組織,尤其是與基層農村干部的隔閡,進一步打通黨群聯系的“最后一公裡”。做“乘法”是指利用線上信息高速路提升農村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辦事效率,提升傳統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建立在線互動聯系平台和創業發展平台,基層干部實時獲取村民農地耕種狀態、農村勞動力分配狀況、基層民意動向,提前布局農產品的產銷鏈、基層組織活動、勞動力調配等,促成基層組織融合“互聯網+”的“化學反應”,提升干部的服務效率。隻有用好互聯網思維下的“功能疊加”才能真正促進基層干部充分挖掘網上群眾路線潛力,讓緊密聯系群眾的路越走越寬。
3.“久久為功”是走穩網上群眾路線的價值追求。憑借一時的激情干工作不難,難的是長久地將網上群眾路線走穩走新。走穩網上群眾路線,關鍵在作風持續改進、服務持續創新、特色持續保持,努力以時間的長度與服務的厚度來提高群眾的滿意度與信任度。如果寄希望於網絡平台能夠一舉建功,那麼最終收獲的隻會是群眾的淡漠與拋棄。比如,真武鎮大學生村官丁嬌曾建立一個QQ“漁港村便民群”,一開始群眾很熱衷,參加的人也很多,但最終僅僅兩周就宣告夭折,原因就在於這個便民群本身服務沒有什麼特色,只是利用QQ群向村民發放一些通知、文件等,同時作為管理者、服務者的大學生村官,也沒有想方設法通過創新服務方式來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自然難以得到群眾的支持與信任。走穩網上群眾路線依賴的不是平台,而是具體服務的人,不能因為人員的流動或者變化,導致平台服務水平的下降、服務特色的衰減,最終失去對群眾的有效凝聚。必須著眼於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推動網絡平台服務的長效化、特色化和規范化,始終不掉鏈子不斷線。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