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一支香煙兩際遇 黨風變遷在此間--從黃土高原到雲貴高原的基層黨建見聞之四

2017年01月09日10:49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一支香煙兩際遇 黨風變遷在此間--從黃土高原到雲貴高原的基層黨建見聞之四

“麻煩您給蓋個章。”龐文勇一邊遞上孩子的學籍卡片,一邊趕緊摸出一支香煙,並習慣性地賠上笑臉。

“不用,謝謝!”辦事的干部禮貌而堅決地拒絕了龐文勇的香煙,仔細核完表格后蓋了章,前后不到5分鐘。

2016年12月13日,隆冬的雲貴高原,潮濕又陰冷。龐文勇的家中,兩台電暖器讓寬敞的客廳溫暖如春。他一邊向記者比劃,一邊仔細“回放”當時的場景:“真不習慣!一支煙,一臉笑,過去見哪個干部,辦哪件事,不都是這樣嗎?沒個把月時間,不來回折騰幾次,根本辦不下來。”

讓龐文勇“不習慣”的這些變化,發生在2012年7月以后。

龐文勇所在的村子,有個好聽的名字:枇杷村。這個深藏黔北群山的小村,隸屬貴州省仁懷市壇廠街道,因盛產枇杷而得名。

2012年7月21日,那時還叫壇廠鎮。因為征地收費,引爆了群眾長期以來對政府的不滿,憤怒的群眾沖擊了鎮政府,干群關系到了“冰點”。

言及過往,村支書袁正楷神情嚴肅:“表面上看,是群眾對政府隨意征收社會撫養費和就業安置費的不滿。根子卻在部分黨員干部長期不作為亂作為,長期脫離群眾。”

村民楊照成當年創作的一段順口溜,給那時的干部作風做了個生動的畫像:“聽差奉調訪民情,各自偷閑巧匿身。一日三餐蜂擁至,從早到晚‘堆長城’。”

這起群體性事件,讓名不見經傳的枇杷村“聲名遠揚”,有人甚至稱它為“小瓮安”。干部灰頭土臉,群眾臉上無光。痛定思痛之后,乘著十八大從嚴治黨的東風,一場干部作風大整頓在仁懷展開。

“嚴肅處理了亂作為、不作為的黨員干部﹔取消了不合理的社會撫養費和就業安置費﹔對村民意見大的被佔耕地重新丈量,多退少補。”壇廠街道辦黨工委副書記趙儒亮說,這些補救措施獲得了村民支持,干群之間的裂痕開始慢慢愈合。

從2012年7月下旬開始,仁懷市抽調100多名黨員干部到枇杷村,訪民情、解民困、化民憂,走訪1127戶5000多村民,收集群眾訴求408條、化解矛盾113起。

風起於青萍之末。細微之處,干部作風悄然變化。“以前到鎮裡上個戶口,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不是手續不全,就是干部不在。緊催慢趕,沒有十天半個月,你休想辦成一件事。”同在龐文勇家的甘文沖說,遞一支香煙、說一堆好話、賠半天笑臉,這是過去找干部辦事的標配。“現在好了,干部見了群眾,和和氣氣的,根本不用你遞煙,一個戶口半天就能上好。”

“見面遞支煙,農村有這習慣。人情往來無可厚非,但香煙絕不能污染到公權力。”仁懷市委書記張翊皓說得斬釘截鐵,“今天你能抽支煙,明天就敢要瓶酒,后天就會拿信封。公權力必須干干淨淨,哪怕是群眾的一支煙,也堅決不能抽。這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原則是非。”

黨員干部作風在變,村容村貌也在變。

“村民意見最大的是路爛、水臟、環境差,我們就先從這些事上做起。”趙儒亮說,2013年以來,鎮上共投入6000多萬元,硬化村組道路14公裡,解決了400多戶村民的安全飲水,改造了1047棟農村危房,新建了花池庭院800余個、文化廣場4個……

黨風轉好了,民心回來了,環境整潔了,經濟發展了。鎮村新換的領導班子堅持從嚴治黨、讓利於民,緊扣“黨建+旅游”調整發展思路,多渠道增強群眾獲得感。

鎮裡將原本規劃的3000多畝工業園區拓展地調整為農業和旅游用地,支持村集體建起了300余畝“神採八卦園”和600余畝彩葉園等景區,每年可為村民增收兩三百萬元。

一些外地企業也改變了對枇杷村的印象,紛紛投資入駐。“這幾年搞旅游開發和鄉村文明建設,村裡共吸引了十多家花卉盆景、餐飲住宿、物流運輸企業,解決了400多村民的就業。”袁正楷說,4年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4800元,2016年已經達到1.2萬元,六成以上家庭收入超過5萬元,約一半村民買了轎車、貨運車。

隆冬時節,坐落於田園小景與群山峰林間的枇杷村,如一幅曼妙多彩的油畫。南來北往的騎行客,不時駐足村邊山道,拍下這美麗的冬日畫面。

“昔日枇杷怨滿天,今朝枇杷花爭妍”。錢包鼓起來、家園美起來的枇杷村民,又自編自演了“十唱壇廠”歌:“青山綠水生活甜,村村寨寨展新顏,小車開到家門前……”一批之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干部的年輕人,主動遞上了入黨申請書。(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令偉家、李平、陳晨、莫華英)

(責編:黃瑾、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