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將門布衣”許光:比農民還像農民

2016年12月07日09:4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將門布衣”許光:比農民還像農民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1994年至2013年間,人們時常會在河南新縣的小潢河邊,看到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在散步。一身干淨的軍裝,一雙解放牌球鞋,手裡拿著一把有些破舊的黑色雨傘,下雨時撐開遮雨,晴天時當作拐杖。他就是開國上將許世友的長子、被譽為“將門布衣”的許光。

  忠孝兩全投身家鄉建設

  1948年,19歲的許光在父親戰友、時任湖北省軍區司令員王樹聲的幫助下與父相見。懷著參軍入伍的願望,許光開始進入軍校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我軍第一批擁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畢業后,在北海艦隊服役期間,許光先后6次立功受獎。

  1965年6月,因事務繁忙分身無術,又放心不下年邁的母親,許世友將軍決定讓兒子許光回鄉替自己行孝。就這樣,許光從繁華的濱海城市青島調回大別山深處的新縣人武部任普通參謀。從此以后,他上班時兢兢業業地為地方工作,下班后悉心地照顧奶奶。半年后,老人臨終時,許世友將軍正在東南沿海視察海防、指揮備戰,沒有時間回老家,又是許光替父親給奶奶送終。

  完成父親的囑托后,許光曾有多次重返部隊的機會。但家鄉人民在戰爭年代犧牲了大半,眾多烈士遺屬的生活一直牽動著他的心。他也想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盡一份力,於是他選擇了留在家鄉,投身家鄉建設。

  “許光同志為家鄉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通話’和‘通電’方面,改變了新縣‘一個燈泡亮全城、一個喇叭響全城、一根煙的工夫逛全城’的境況,為新縣基礎設施建設立下了功勞。”新縣原常務副縣長韓文定說。

  兩袖清風一生簡朴

  別人搬家都是越搬越大,越搬越漂亮。但對許光來說,卻剛好相反。許光的一生搬了幾次家,卻越搬越差。

  1982年,許光從人武部轉業到新縣人大,住房面積不增反減。他甚至還向人武部打了張借條,臨時借用了兩張木板床、一把靠椅和一個茶幾。后來,縣裡條件有所改善,就將較寬敞的一個院落分給他居住。

  又過了不到兩年,新縣人大常委會蓋家屬房時征不到地。許光二話不說,開始帶著家人租房住,把地皮無償讓給了新縣人大。

  許光生前居住的公寓房隻有60多平方米。房內牆壁泛黃,裂痕斑駁,陳列著20世紀60年代的軍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櫃子、80年代的簡易木床,一根看不清顏色的繩子下吊著昏黃的燈泡。

  不搞特殊與民同甘共苦

  20世紀60年代末,許光工作的人武部下鄉駐隊。駐隊期間,許光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並對同行工作人員提出“三儉”要求——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煙。

  不和別人比職位的高低、不比汽車、不比房子、不貪錢財、不騙孩子,是許光一生信奉的“五不原則”。

  “許主任退休以后把自己僅有的工資和衣物都捐給了貧困戶。”新縣人大老干部科科長藍志剛覺得,許光身為一個縣級干部,“比農民還像農民。”

  2012年,許光體檢時被查出肺部有陰影。在家人的勸說下,許光來到武漢一家醫院,卻拒絕享受國家補助,拒絕條件較好的病房。因為擔心醫療待遇超標,他提出不用進口藥、不做過度治療、不給組織添麻煩的“三不”原則。

  僅住院20天,得知自己患肺癌的實情后,許光堅決拒絕了治療,不讓醫院為他再“浪費”錢,要回到他熱愛的家鄉和父老鄉親身邊。

  許光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著共產黨人的良好形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有力的踐行者。用自己的言行匯聚成不竭的道德力量,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精神,這是許光對將門精神的最好傳承。(記者 王勝昔 丁 艷)

(責編:黃瑾、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