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將門布衣 赤子丹心——追記開國上將許世友長子許光

2016年12月07日09: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將門布衣 赤子丹心

  2010年的一個周六上午,在河南省信陽市新縣老新華書店對面,一個拄拐杖的老人走向路邊的修鞋攤。老人是瘦高個兒,戴著眼鏡,手提一雙半舊的千層底布鞋,來給鞋釘橡膠底。

  “老大爺,你這個舊鞋還要釘鞋底啊?”一個來修鞋的人問道。

  老人說:“這是人家一針一線做的,穿著舒服。加一層底,下雨天也能穿,穿的時間還長。”

  這個修鞋的老人是開國上將許世友的長子——許光。

  許光1929年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鄉許家窪(今河南省新縣田鋪鄉河鋪村),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歷任海軍北海艦隊戰士、航海長、艦長,河南省新縣人武部參謀、軍事科長、副部長,后任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13年1月6日2時44分,許光突發心梗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4歲。

  割舍13年海軍事業替父行孝

  1932年冬天,鄂豫皖根據地失守,許世友隨紅軍轉戰川陝,3歲的許光便跟著奶奶和母親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那時的許光隻有小名——黑伢。

  黑伢7歲就參加了兒童團,邊逃難,邊斗爭,在解放時僅有5萬人幸存的新縣大別山區頑強地活了下來。1949年,在許世友的老戰友王樹聲將軍的幫助下,黑伢終於和父親團圓。許世友給已經20歲的黑伢取了個敞亮的名字——許光。

  在山東上文化速成中學時,許光童年時期的成長經歷,深深地打動了其班主任李心田。李心田結合幾位將軍后代的傳奇故事,創作出了小說《閃閃的紅星》,后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許光就是電影裡“潘冬子”的原型之一。

  參軍入伍后,許光先后在華東軍政大學山東分校、第十二步兵學校、第五航空兵學校、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學習,成為新中國第一批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北海艦隊的首批艦艇長。

  在北海艦隊,許光始終在一線戰斗部隊接受摔打磨礪,隱瞞自己是許世友將軍長子的身份,刻苦學習、訓練,出色地完成任務,曾先后6次立功受獎。

  1958年,許光的奶奶病重,惦念母親安危的許世友打算讓許光回家照顧奶奶,替父行孝。然而對許光而言,他在海軍奮斗13年,此時離開,就意味著舍棄多年的心血,回家鄉從頭再來。

  想到在戰亂中將自己一手帶大的奶奶,同時為了讓父親安心為國家工作,許光最終選擇,犧牲自己熱愛的海軍事業,調回老家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工作。

  將父老鄉親裝在心上

  1958年,而立之年的許光調回老家新縣任縣人武部參謀。由於奶奶習慣在鄉下老屋生活,許光一有時間就住在鄉下陪伴奶奶。

  半年后,94歲的奶奶離世,部隊有意讓許光重返軍營,但看到新縣的貧瘠落后,許光決定留下來建設家鄉。

  新縣河鋪村村民朱祠柱說:“一年秋天,許光下鄉時發現,正是農忙的時候,地裡卻沒有一個人干活,一問才知道,因為村裡沒電,村民們隻能到四五裡地外去打米磨面。他回縣裡以后就想辦法給我們解決問題。”許光帶領民兵架設高壓線路,幾噸重的電線杆,他和民兵一根根往山上扛,35千伏的高壓線架通,華中電網的電能輸向了新縣。

  新縣原副縣長韓文定回憶道:“1987年夏天發洪水,當時許光是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接到縣防汛指揮部的暴雨警報,就趕去箭廠河、陳店、郭家河處理險情。走到江淮嶺,路被洪水沖毀,車翻進溝裡,許光摔到前擋風玻璃上昏迷過去,送醫后頭上縫了十幾針。我去探望他,他還讓我打電話問抗洪的情況。”

  許光對朱祠柱還有一段恩情。1957年,朱祠柱父親病逝,母親帶著朱祠柱的姐姐給朱父上墳,兩個人扑在墳頭痛哭,被回鄉探親的許光遇見了。

  許光一問,原來,朱祠柱的母親沒有勞動能力,丈夫過世后,家裡有5個孩子要養活,走投無路才哭了起來。他當場拿出80元交給朱祠柱的母親,此后6年,他每年接濟朱祠柱一家四五十元。此外,許光多年來從個人工資中擠出“結余”,資助紅軍后代130多人次。

  “他給老百姓解決了實際困難,老百姓對他特別尊敬。”朱祠柱說,在許光逝世后,雖沒有人專門組織,但河鋪村30多名村民還是自發去為許光送行。

  “不要佔便宜,佔便宜容易犯錯誤”

  許光有4個孩子,兩兒兩女,分別取名“昆、侖、江、海”,希望他們都能自立自強,磊落大氣。

  許光的二兒子許道侖說,父親經常講一句話,“不要佔便宜,佔便宜容易犯錯誤”。許光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新縣工作的40多年間,從沒有為個人或親戚朋友的事向組織上提出過任何要求。

  許光在縣人武部任職時,單位分配家屬房,他了解到一位四川籍的政工干事孩子多,生活困難,便主動把房子讓給了他。后來,許光從人武部轉業到新縣人大工作后,縣裡條件有所改善,將一個相對寬敞的院落分給他住。但很快,新縣人大常委會蓋家屬院時征不到地,許光主動把地皮無償讓了出來,自己帶著家人租房住。家屬樓建好后,許光一家才搬進了樓裡。

  讓出地皮、拆掉房子的許光沒有要求任何拆遷補償,不僅沒有折價交換,房款還是他拿出積蓄付清的。許光說,“公家的房子、公家的地皮,分給我們住住,怎麼就成我們的了呢?!佔公家的便宜,說什麼我也不會干”。

  2012年,許光因肺癌住進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住院期間,為了避免“超標待遇”,許光特別提出“三不”:不用進口藥,不做過度治療,不給子女添麻煩。大女兒許道江想讓父親住到條件好一些的一科病房,可許光不同意,“我是來治病的,不是來享受的”。

  住院20多天,許光就堅持出院回新縣,“這邊要花很多錢,我是一個普通家庭,沒有那麼多錢”。許光回到新縣一個月后,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逝世。

  在新縣潢河邊一個老舊的家屬院裡,二樓60平方米的狹小單元房,就是老人最后的棲身之所。家裡沒有一件新家具,廚房和臥室的地面還是粗糙的水泥地。很難想象,這竟是開國上將許世友長子的寓所。(潘志賢 吳夢)

(責編:黃瑾、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