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黨社聯建引領“三帶”抱團脫貧——貴州三穗縣積極探索黨建扶貧助推脫貧新路子

2016年11月30日10: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近年來,在全省做大做強大數據、大旅游、大生態“三塊長板”政策背景下,三穗縣台烈鎮頗洞村創新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社聯建”發展模式,取得了扶貧效果最明顯、群眾受益最直接、黨群關系最和諧的發展效果。2014年時任省委書記趙克志同志在頗洞村調研時對頗洞村新農村建設總結為:農業產業結構好、農業合作社發展好、“美麗鄉村”建設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好、農村基層黨支部好。2015年,頗洞村兩委帶領群眾再接再厲、苦干實干,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8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0元,率先實現“雙超村”的創建目標。

2015年10月,州委行文在全州進行推廣“黨社聯建”模式,為我縣不斷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注入了強大動力。縣委以此為契機,印發了《關於“黨社聯建”推進工作的實施方案》,緊緊圍繞“一年全覆蓋、三年全脫貧、同步奔小康、雙超有數量”的黨建扶貧目標,以頗洞村為樣板,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打造“黨社聯建”升級版,逐漸衍生出“支部帶實體、強村帶弱村、能人帶群眾”的“三帶”模式,提高了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增強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有效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富民強村之路。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支部帶實體,強基固本聚資源。探索推行黨支部與合作社交叉任職、聯建發展新機制,逐步形成了“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推動、黨員示范帶頭,群眾參與”的黨建與經濟發展互動雙贏的格局。目前,全縣“黨社聯建”村在去年15個的基礎上新增至55個,佔90個中心村的61%。一是抓引領辦強社。由村兩委牽頭,根據本地實際和群眾意願領辦成立合作社,積極鼓勵群眾用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入股合作社,並在充分征求貧困戶意見的基礎上,將部分扶貧資金注入合作社折算成入股金,實現“三變”獲“三金”(租金、股金、薪金),讓合作社真正成為群眾自己的合作社,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一年來,全縣由村兩委牽頭成立的合作社已達78個,佔全縣167個合作社的46.7%。其中,發展最好的頗洞村在2015年實現土地流轉租金收入150萬元,戶均收入2000元/年﹔合作社用注入的財政扶貧資金230萬元,量化為393戶貧困戶的入股資金,實現650人脫貧,解決就業1000余人,年人均工資2.2萬元。二是抓管理拓領域。堅持實行村兩委班子與合作社管理層交叉任職,按照支部書記任合作社監事長,村黨支部副書記任合作社理事長,村主任、文書、計生主任兼任合作社理事或監事的組織架構,真正把村級黨組織放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第一線。同時,突出市場導向,合作社採取自主經營、社員承包和分產統銷等多種經營模式,不斷拓寬合作社經營領域,有效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並由一產向二、三產業拓展,實現產業發展的“接二連三”。比如,頗洞村依托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增加了生態農庄、水上游樂場、自行車租賃、農村電商等經營項目,擴大了精品水果(藍莓、草莓、葡萄)採摘規模,推動農峰合作社下轄的貴州富黔鄉村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貴州生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三穗縣農峰生態養殖場等不斷發展壯大。目前,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共接待游客40萬人次,收入約2.09億元,頗洞村級固定資產增至3400萬元。三是抓分配享紅利。健全完善利益鏈接機制,實行紅利“四分法”,科學合理分配合作社盈利資金、滾動發展資金、村公益事業資金和村級集體經濟積累資金,讓改革成果惠及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群眾。比如,頗洞村農峰合作社將總創利的80%作為入股分紅,12%作為合作社滾動發展資金,6%用於村公益事業資金,2%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積累資金,股民實現現金分紅260萬元,頗洞村集體經濟積累增收180萬元,扶持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25萬元。

強村帶弱村,抱團融合促發展。按照強強共贏、強弱共富的思路,積極探索推行合作社共管共建新模式,發揮“1+N”的帶動效應,推動各村聯動升級發展。一是推動抱團發展“一盤棋”。以頗洞村為中心組建了跨2個鄉鎮5個中心村共1.8萬人的聯合黨總支,在村級規劃、產業布局、資源整合、黨員隊伍等方面進行統一安排、統一管理、統一發展,新成立了專業合作社18家,社員達5000余人,帶動群眾1萬余人。同時,引導基礎較好、發展較快、實力較強的龍頭合作社,幫助基礎較差、發展較慢的合作社,實現攜手抱團發展。二是推動強強共贏“齊步走”。堅持市場導向、收益共享原則,以頗洞村為中心,聯合瓦寨鎮調洞村、長吉鄉燒巴村等9個鄉鎮“黨社聯建”村開展合作社共建,組建產業鏈上的“合作總社”,涉及一、二、三產業各種業態,實現產業聯動升級發展。比如,頗洞村與其他村採取“聯手”方式,實施產業“錯位”發展,對頗洞村已有的藍莓、草莓、餐飲產業,其他村不再“復制”,側重於發展垂釣、稻田養魚等“附屬”產業,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社一特”的片區四季皆可玩、可摘、可吃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推動共建升級“不掉隊”。依托頗洞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大力發展集頗洞農業觀光、滾馬生態旅游、邛水土司文化、高鐵經濟等為一體的“農文旅”生態旅游扶貧經濟帶,引導全社會投身參與旅游經營、旅游商品生產、就業等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面,形成聯動效應,讓“貧困戶”蛻變成“小康戶”。

能人帶群眾,結對幫扶共致富。通過發揮“大戶、能人、合作社”的能動性,形成規模連帶效應,實現共同致富。一是建好村級“能人庫”。按照“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思路,對有較強致富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的種養殖大戶、復轉軍人、返鄉創業人員等“能人”進行全面摸排,建立“能人庫”,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村級發展中來,讓能人的傳、幫、帶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全縣涌現出了吳富才、吳佩文、費天坤、龍秀坤等1918名創業帶富致富能人,他們引領下的台烈鎮頗洞村農峰合作社、長吉鄉長吉村鑫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雪洞鎮界牌村天麻種植合作社、八弓鎮界牌村宏宇種植專業合作社盈利分別達380萬元、60萬元、31.25萬元和26萬元,直接帶動1.2萬名群眾就業。二是精准幫扶“拔窮根”。一方面,採取“聯一扶二幫三”(聯系一戶富裕戶、扶持兩戶示范戶、幫助三戶貧困戶)幫扶方式,利用“能人”的技術、銷售渠道等優勢,為群眾提供上門指導、資金扶持、產品幫銷等服務。全縣合作社理事長(監事長)、種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等與3800戶農戶結成了幫扶對子,實現“滴灌式”精准幫扶。另一方面,創新開展“貧困黨員+幫扶主體、貧困黨員+經濟實體、貧困黨員+就業培訓”的“貧困黨員+”工作,通過發展生產、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方式,確保年底前全縣651名貧困黨員精准脫貧。三是形成發展“新效應”。結合“金種子”帶富計劃,強化“能人——黨員——村干”的“三向”培養,著力開拓“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脫貧致富道路,目前全縣已有119個專業合作社理的理事長(監事長)成為“金種子”,輻射帶動近9000名群眾發展產業。推動創建了“吉態”大頭菜、紅陽獼猴桃等10余個品牌,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增強。比如,雪洞鎮雪洞村兩委按照“農文旅”一體化建設思路,重點打造“尚綠普吉”生態農業產業園,同時大力發展電商、快遞、洗車場等服務業,實現稻田養魚年產20萬斤、林下雞2萬隻,輻射帶動民主、界牌兩村120余戶貧困戶實現精准脫貧。

三、探討

一是黨社結合是破解基層治理失靈的“益方子”。通過探索村黨支部與合作社的交叉任職、聯建發展新模式,形成了 “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推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黨建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動雙贏良好格局,不僅村“兩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提升了,而且通過黨社聯建增強了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發展經濟的能力,達到了改善村級管理、發展農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的良好效果,有效加強和改進了新時期的基層治理。

二是區域融合發展是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好法子。按照“地理位置相近、民族民俗相同、理念發展一致”的村,探建立聯合黨總支,實行班子共管、產業共建、基礎實施共享的管理模式,打造一個村務公開更透明、村級服務更體貼、管理機制更完善、村級經濟發展更合理的村級區域,形成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融合發展格局。

三是實施“領頭雁工程”是黨建扶貧的重要手段。充分村級能人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帶頭作用,改變傳統政府幫大水漫灌的投入方式,探索能人引領、自主經營、群眾承包和分產統銷的經營模式,切實改變等、靠、要的固定思想。同時,以合作社與農民抱團闖市場,把過去農民單打獨斗變為抱團致富,既整合了資源,更大地發揮了合作社的市場竟爭力﹔又槁活了農村經濟,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參社的積極性,促進了基層組織人才培養。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