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15: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長樂市位於閩江口南岸、福州市東南部,1994年撤縣設市,是全國著名僑鄉,下轄14個鄉鎮,4個街道,226個村、29個社區,共有基層黨組織1728個,黨員26124名。近年來,長樂市以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探索推行便民代辦和民情工作一體化服務機制,著力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探索出一套特色彰顯、富有成效的服務群眾的有益經驗,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人民日報》(海外版)、《福建日報》、《福建支部生活》等媒體和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調研文稿》先后對長樂市的做法進行了報道介紹,引起較大反響。目前,這一機制已在福州市全面推廣,並成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
一、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當前,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基層群眾需求和各類群體間的利益呈現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如何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事,讓群眾更滿意,讓黨組織更有號召力,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長樂市針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能力偏弱、服務效率偏低等問題,2014年,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市所有村(社區)探索開展便民代辦服務﹔2015年,在開展便民代辦服務的基礎上,創新推行了便民代辦和民情工作一體化服務機制,保障群眾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回應和解決。該機制的核心內容是民情收集全覆蓋、民事代辦全過程、服務群眾全保障,基本途徑是把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組織起來”,把服務基層群眾的各類資源“整合起來”,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服務優勢,變“群眾跑”為“干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變“間接服務”為“一線服務”,變“處理單一問題”為“綜合處理多種難題”,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為民辦事“最后一環節”問題,實現“民得實惠,黨得民心”的目的。
二、基本做法
1、民情收集全覆蓋,完善社情民意“收集鏈”。依托市、鎮、村三級民情收集、處理服務網絡,全面收集了解群眾的意願訴求和思想動態。一是搭建民情工作平台。建立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民情收集處理網絡,搭建快速解決群眾反映問題的“立交橋”,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一些超出基層單位和部門職責范圍、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其中,村民情收集處理點挂靠在村(社區)便民代辦點,村級便民代辦員兼任民情收集員,鄉鎮民情收集處理站挂靠在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市級民情收集中心依托在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實現服務機構、服務隊伍、服務資源整合利用。市一級成立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的民情處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依托在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並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負責領導小組協調的民情辦理情況督查等工作,提升辦結率。二是拓展民情收集廣度。依托全市村(社區)劃分出的972個網格,為每個網格配備網格巡查員(普遍兼任村級便民代辦員和民情收集員),及時收集和解決群眾反映的綜治維穩、信訪調解、社保民生等方面問題。各級黨員干部結合網格劃分情況,每人聯系10戶家庭,每年每戶走訪不少於10次,並向群眾發放注有姓名、職務、聯系方式的“連心卡”,使每戶村(居)民都有專人聯系,建立“橫到邊、縱到底”的基層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基本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三是提高民情處理效率。依托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通過網格巡查員上報、“12319”熱線電話、“愛長樂”手機應用軟件及“12319”愛長樂網站等4個途徑受理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確保民情處理及時到位。搭建“民情直通車”軟件平台,市、鎮、村三級民情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平台登記、處理、批轉、反饋民情訴求件,市民情收集處理中心可以跟蹤查看鎮村兩級的民情收集辦理情況,實現民情工作由傳統手工操作到現代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提高全市民情收集處理工作的效率。
2、民事代辦全過程,開啟便民服務“高速路”。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群眾最實際、最迫切的困難和問題。一是構建便民代辦服務網絡。全面構建以市行政服務中心為樞紐、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為主體、村便民服務代辦點為基礎的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各鄉鎮(街道)黨(工)委選派服務態度好、奉獻精神強的村干部兼任代辦員。各代辦點(中心、站)設置信息發布欄、便民服務辦事指南、辦事流程圖等,向群眾提供准確的代辦員信息、代辦事項和政策指導,推行“兩單制”登記(即在登記表中設置存根聯和回執聯,詳細記錄代辦事項相關內容,回執聯由申請人保管,代辦事項辦理完畢后再收回),進一步規范事項登記、辦理、轉接流程。二是提供全程代辦服務。將原本群眾要到市、鎮(街)一級才能辦成的事項,轉變為隻需把材料交到村便民代辦點,就能由代辦員幫助實現,做到“群眾動嘴、干部跑腿”。目前,代辦事項包括計生、國土、林業、司法、社會事務、黨員服務六大類涉及生育証明、建設許可、無犯罪記錄審查、新農合等42項事務。如,梅花鎮梅新村漁民在外從事海洋漁業捕撈生產,辦理各種手續非常不便,村代辦員便利用伏季休漁期,上門搜集材料,為漁民到有關部門辦理捕撈許可証、申請國家漁船燃油補貼等各類証照及變更手續業務。三是延伸拓展服務范疇。在辦好群眾身邊事、急需事的同時,通過走訪群眾、開展座談等方式,收集分析當前農村(社區)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並及時提出對策。如,依托便民代辦服務機構,整合市總工會、市人社局等職能部門資源,提供就業創業援助服務,全市梳理出就業崗位7670個,已為770名農村困難群眾就業創業提供幫助。又如,加大與轄區內高校、醫院等單位共建力度,發揮社區代辦員、民情收集員和黨員隊伍作用,共同為居民提供幫扶送醫下鄉、衛生保潔、關愛空巢老人等志願服務。
3、服務群眾全保障,夯實群眾工作“硬基礎”。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幫助基層黨組織解決缺人手、少經費、無場地、待遇低等突出問題,使基層黨組織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服務。一是充實服務隊伍力量。全市255個村(社區)共選派598名代辦員,由市行政服務中心和鄉鎮(街道)牽頭組織代辦員進行專項培訓,幫助代辦員熟悉各種事項的辦理程序、審批手續、所需材料、辦理費用等,進一步提升代辦人員業務素質。市財政從2015年起,每年安排30萬元作為便民服務代辦員專項培訓經費,對代辦員實施崗前培訓及相關業務培訓,並專款撥付50萬元作為優秀代辦員的獎勵資金。二是落實服務群眾經費。在推進便民代辦服務的過程中,除了有明文規定的合法收費外,代辦過程不向群眾收取任何額外費用,開展代辦工作所需的經費由所在鄉鎮(街道)統一安排支出,確實存在困難的,由市財政補助。對年村財收入30萬元以下的村(社區),市財政每年給予5萬元的經費專項補助,保障了便民代辦服務和民情工作一體化機制的有效運轉。三是規范服務場所建設。由市鎮兩級財政共同出資對全市所有村(社區)便民代辦點進行建設完善,其中,市財政專門安排514萬元專項經費用於便民代辦點建設。每個村(社區)便民代辦點均按照“四個一”的標准完成建設,即:一個專門的辦公室、一張全程代辦工作流程圖、一本村便民服務代辦登記台帳、一套代辦工作制度,並將辦理事項的相關手續進行歸類整理,統一印制了辦事指南,擺放在便民代辦點的資料架上,方便群眾辦事。
三、主要成效
1、增強了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著眼提高服務群眾政策、資源的綜合效益,市裡先后出台了建立便民代辦服務和民情工作一體化機制、便民服務中心及便民代辦點標准化建設、村級便民代辦點經費補助等一系列具體政策,把組織、農業、民政、建設、教育等部門支持村(社區)的政策、資金、項目,歸類集合、捆綁起來、打包使用,推動投入保障資金和政策明晰化、集成化、配套化。近兩年,長樂市在便民代辦點建設、代辦員培訓獎勵等已投入2000多萬元,用“真金白銀”助力黨員干部“真情實意服務”,極大地提高了服務群眾的效率。據統計,截止目前,全市便民代辦點共受理代辦件75620件,辦結74077件,辦結率達到97.96%。 不少群眾反映,“政府在服務群眾方面做了大量投入,黨員干部的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包,多數問題都能在村(社區)解決,根本不用自己操心。”
2、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充分利用便民代辦和民情工作三級服務網絡平台,結合開展“走進千萬家、溫暖長樂人”進村入戶大走訪等活動,積極引導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群眾路線, 加強與群眾的直接聯系,真正當好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梅花鎮建立“藍馬甲”網格員服務隊,為每個網格員配備網格日記、便民服務卡、定位手機等,在聯系群眾上做到定格、定人、定責。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將吳航、航城兩個街道16平方公裡的區域劃分為142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管理員、協管員和督導員每天開展巡查工作,通過手持終端將巡查到的各類事件第一時間發送到指揮中心,做到及時解決和反饋。
3、打造了一支具有過硬服務本領的黨員干部隊伍。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組織基層黨員干部參加專題學習研討和代辦、民情相關業務培訓,讓他們既經受了黨性鍛煉,又進行了農村政策業務的再學習,進一步提高做好新時期農村工作的本領。2013年以來,長樂市637名市直部門科級干部通過挂鉤駐點,任基層黨組織第一書記、副書記或村(居)委會主任助理等職務,當好政策宣傳員、溝通聯絡員、督促指導員、矛盾協調員、項目服務員“五大員”,轉變了服務作風、提高了服務水平。
4、重塑了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服務經費保障上,注重向經濟薄弱村傾斜,按照村財收入的高低給予不同的專項經費補助。財力有了保障,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底氣也就足了,話語權也就進一步增強了。許多村黨組織書記深受感觸地說,現在不愁經費,場所寬敞了,設施完備了,服務群眾手中有了“糧”,心中也不“慌”。同時,以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為切入點,使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感進一步增強,讓基層黨組織在與宗教組織和其他勢力爭奪陣地、爭奪群眾中佔據了主動、發揮了主導作用。航城街道洋嶼村黨支部書記反映,現在村裡出現了“三多三少”現象:來村辦事的群眾笑臉多了,怨言少了﹔干部跑上多了,下面群眾跑腿少了﹔干群距離近多了,群眾意見少了。許多群眾說,以前遇到困難和問題,想到的是找親戚、找朋友,現在首先想到的是找組織、找黨員。
四、啟示
1、服務群眾必須以微促實、以小見大。長樂市注重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管是便民代辦,還是民情收集,都注重從細節入手、從小處發力、從群眾最能感受到的小事做起,抓一件成一件,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在與不少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接觸中,他們以親身經驗告訴我們,服務村民不能光擺大道理,村民的事再小也不能說“不能辦”,而要想辦法“怎麼辦”。實踐証明,春雨潤物最具功力、最暖民心,服務群眾工作必須積小善為大善,積小為為大為,在點點滴滴的服務中贏得群眾的擁護和信賴。
2、服務群眾必須綜合創新、一體運作。長樂市推行的這一機制可以找到各地服務群眾創新做法的影子,如三明“168”農村黨建工作模式、福州“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民情工作機制、網格化管理等。長樂市通過梳理、總結、整合各類做法,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把總體設計和相關制度理順起來,把各類服務群眾的資源統籌起來,避免“相互打架”,走出基層黨建工作“自我循環”誤區,從而達到“1加1大於2”的集成效應。實踐証明,開展基層黨建創新並不意味著一定要“無中生有”“推陳出新”,從某種意義上講,綜合就是一種最節約成本、最有效率、最可復制和推廣的創新。
3、服務群眾必須夯實基礎、落地見效。長樂市堅持把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與日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精心設計載體,把勁頭聚焦在干事創業上,把功夫下在服務群眾上,把干部派到合適的崗位,把財力花到需要的地方,真正將思路朝實處想、措施往實裡靠,不搞運動式、不搞一陣風,形成人人重實干、事事講落實、層層抓推進的良好氛圍。實踐証明,抓工作必須一抓到底,久久為功,不斷出實招、用實勁、求實效,防止虛浮空轉、搞花架子,這樣才能擲地有聲、落地生根,不斷開創基層服務型黨建工作新局面。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