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真學實做,淬煉為民本色——記共和縣倒淌河鎮拉乙亥麻村黨支部

記者 林玟均

2016年11月20日11:22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真學實做,淬煉為民本色

美麗的尕海灘草原。 記者 洪玉杰 攝

日月山上一脈清凌凌的水,靜靜地、溫柔地,蜿蜒四十多公裡,流進青海湖。這水便是倒淌河,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

倒淌河流經的地方,有一片美麗的草原——尕海灘草原,草原上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村子——拉乙亥麻村。過去的拉乙亥麻村和現在的拉乙亥麻村都很“聞名”,但今昔卻有本質的區別,以前是因“問題”而聞名,現在卻因“先進”而聞名。拉乙亥麻村在五、六年時間裡,實現了由后進變先進、先進向前進的華麗“蝶變”,讓村民過上了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好日子。

“蝶變”動力從何而來?讓我們走進拉乙亥麻村尋找答案。

“請”出來的好書記

——躬身踐行,黨員引領,思想幫扶,真抓實做

拉乙亥麻村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西南部。

越野車行駛在尕海灘草原,目光所及處,淡藍的遠山,金黃的草原,還有一片片熟透了的青稞、燕麥,宛如一片與天相連的厚重油畫。

群眾說,拉乙亥麻村由后進變先進、先進向前進,今昔對比,天壤之別,這種種變化緣於“千挑萬選”的村黨支部書記華格加,緣於一個深得民心的村黨支部。

華格加,在長輩眼中,是牧民優秀的兒子﹔在村兩委班子成員眼中,是真摯熱心的朋友﹔在農牧民群眾心中,是引領發展的“領頭雁”。

2010年前的華格加,身份是走南闖北、遠近聞名的小老板,拉乙亥麻村在他心裡僅僅是家鄉而已。直到有一天,一份來自家鄉的邀請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與拉乙亥麻村命運相連,再也難以割舍。

當時,在人前“抬不起頭”的村民們開始認識到,拉乙亥麻村已經到了非動手術不可的地步了,富民強村必須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華格加是最好的人選。

於是,前任村兩委成員、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和一些熱心群眾代表“四顧茅廬”,懇切邀請華格加回村,帶領大家改變拉乙亥麻村貧窮、落后、混亂的面貌。為表示誠意,村干部甚至把村上的公章、財務賬本等放到華格加家裡。

這事,讓一向雷厲風行的華格加有點猶豫。干吧,一年4000元的村干部工資還不如他一個月、甚至一天所掙﹔不干吧,村民渴望擺脫貧窮的目光和期許讓他牽腸挂肚。最終,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華格加作出了抉擇——不顧家人反對,參加村級選舉,並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實現富民強村、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必須首先鼓舞士氣、凝聚人心,否則,再好的決策也隻不過是一紙漂亮的宣言。”在新一屆黨支部成立大會上,華格加說。

改變現狀,必須找准貧困、落后的根源。為此,新一屆兩委班子成員利用兩個月時間,集中精力對全村情況進行摸底調查、查找問題——

全村364戶1692人,現有黨員38名,屬半農半牧區,可利用草場隻有1.3萬公頃,草畜矛盾嚴重,人均收入微薄,沒有二、三產業的收入來源﹔村民四處貸款,常常因為沒有及時還貸,低價出售自己的牛羊,341戶村民戶均欠信用社3萬多元,全村各類債務高達上千萬元﹔貧困導致村民的思想意識裡沒有正確的發展理念,貪佔小便宜、亂倒亂扔、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村裡臟亂不堪﹔村與村之間的草山糾紛、村民與村民之間的村道糾紛,賭博、偷盜、打架、搶劫等等,將村民的思想和精力消耗在了各種是非中。

找到痛點,對症下藥,離成功就近了一步——

“誠心干事,是凝聚人心的法寶。”華格加認為,要開好局、破好題,就得解決一些突出問題,掃除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黨支部的目標任務,是帶領群眾實現共同致富﹔全村黨內黨外、上上下下要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拉乙亥麻村要發展,必須徹底改掉喝酒打架、賭博、偷盜、坑害他人的惡習。

新官上任三把“火”。華格加的前兩把“火”卻燒到了自己家。先是要求老父親讓出多佔的牧道,緊接著,他第一個動手把父親家的破土牆拆了。

干部帶頭,僅僅一周時間,公用牧道違章網圍欄全部拆除﹔6萬多米舊房屋殘牆斷垣全部平整﹔由於傳統耕作,從未輪休、治理的耕地上,先后撿出碎石400余方,讓世代耕種的土地重新變成了良田。

看著眼前干淨整潔的院落,享受著幸福的生活,回想起過去,老父親笑著說,當時,氣得我好幾天都沒理他,現在看來,他是對的。

緊接著,華格加一次性墊資500萬元,集中還清了村裡全部的貸款,減少了18萬元的利息負擔,並要求村民牧戶不得私自貸款,遏制了盲目消費,把錢花在刀刃上。

不僅如此,華格加出資30萬元,完成13公裡的村道硬化,以前坑坑窪窪的路況得以徹底改變,走在這樣的路上,大家心裡念著華書記的好。

在以后的日子裡,捐資助學、救助困難群眾……華格加先后出資達上百萬元。組織開展人畜飲水點、泉水口、河道垃圾清理活動,禁止賭博、酗酒等不良惡習,動員群眾為貧困戶、五保戶捐款……

在華格加的帶動下,黨員干部把為民辦實事作為工作的重要日程,以“思想幫扶、黨員引領”,支部凝聚互助共建,率領村民脫貧致富。仿佛一夜之間,村裡看不到賭博、酗酒等不良惡習,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性循環。

“以上率下、以身作責、躬身踐行”,“無私、能干,有擔當、有魄力”,是華格加留給黨員干部和群眾最深的印象。

華格加說:“作為一名黨員,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好,決不辜負黨和群眾的期望。”

“干”出來的好班子

——一心為民,主動進位,守土有責,守土有成

拉乙亥麻村黨支部辦公室裡,懸挂著各類獎狀,“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村民們說,這些榮譽都是黨支部干出來的。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這一流傳廣泛的順口溜,道出了老百姓對黨組織的期待和要求。

2010年,村裡將有文化、有見識、有能力的村民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一改往屆“等、靠、要”的思想,主動進位、尋求發展。

上任后的兩個月時間,村干部走訪慰問特困戶、孤寡戶、傷殘戶,解決他們的生計困難﹔走訪疏導“釘子戶”,理順他們的思想情緒﹔走訪請教老黨員、老干部,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召開黨員干部會、群眾代表大會、全村群眾大會……十幾場大會下來,讓干部群眾認識到,改變,就必須先改變思想認識,就必須尋求一個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和思路。

村干部白天入戶調研,晚上開會研究,有時,為了討論一項工作,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中午、晚上都顧不上休息,直到大家意見統一,有眉目、有結果。“五加二、白加黑”成為常態。

對於牧民來說,每年的轉場是最辛苦、最不安全、最易出現問題的一件事。在廣袤的草原上轉一場,如果天氣情況好的話,需要花費一周左右的時間,如遇惡劣天氣,轉場就會面臨難以想象的困難。

為切實解決牧民安全轉場的問題,村黨支部要求干部和牧民同吃、用住、同行,護送並確保牧民和牲畜安全轉場。

村裡誰家遇到困難,黨支部成員第一個捐款捐物、捐牛羊。

全村36戶貧困戶,每年脫貧12戶,分三年實施,要求每一名村干部聯點一戶,採取各種經濟手段和組織措施保証對方脫貧。如果哪個干部幫扶的牧戶家少了牛、丟了羊,結對干部就得自己補上。

沒有集體經濟的積累,強村富民隻能畫餅充飢。而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經歷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土地分包到戶,村級集體經濟捉襟見肘。

“必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黨支部一班人敏銳地意識到強化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2010年,恰逢倒淌河至共和高速公路修建,柳稍溝隧道工程穿越山體。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土石砂在隧道外無序堆積,而且越堆越多。華格加從中看到了商機,立即與當地水泥企業聯系,按每噸20元價格簽訂了銷售合同,僅此一項獲利可觀。

這次偶然的機遇,卻給固守貧窮的鄉親們上了一堂觀念大轉變的教育課。

2011年秋天,村裡以“資源共享、互惠共贏”為目標,按照企業投資建設、合作社資源入股的方式開辦了3家砂石料廠、碎石廠,引進資金320萬元,採取企業經營管理、按股分紅的方式進行利潤分配。黨支部組織本村7輛運輸車運送砂石料,安排9名勞動力就業,當年實現集體分紅150萬元左右。

“跟著黨支部干,肯定沒虧吃。”村民牧戶開始從心裡信服黨支部。

2011年8月,草原上牧草豐美,牛羊肥壯,拉乙亥麻村首屆農牧民賽馬會在風光秀麗的尕海灘草原舉辦。舉辦如此規模的盛會,其目的就是讓鄉親們看到集體的力量、看到草原上處處閃現的強大凝聚力。

策劃者當然是以華格加為首的村黨支部。籌委會對這次賽馬會的要求是,規模大,影響力廣,成為農牧民群眾的節日。村裡出資30萬元,其中賽馬選手獲獎者的最高獎金為2萬元。消息傳出,不僅本縣周圍的選手踴躍報名,就連海北、黃南兩個藏族自治州的賽馬高手也慕名而來。

賽馬會期間,村裡在會場周圍統一搭建了整潔美觀的餐飲用房,組織全村藏餐手藝好的50戶農牧民經營飯館生意。三天的賽馬會騎手雲集,方圓幾十裡的群眾扶老攜幼紛紛參會,場面盛大,熱鬧非凡,50戶經營戶的營業額就高達70萬元。

修水泥路、建別墅、發展產業促轉型……短短幾年,拉乙亥麻村一舉摘掉了“問題村”、“貧困村”的帽子,由窮至富,由亂到治,成了后進變先進的典型村。

拉乙亥麻村黨支部成員都說,隻有村黨支部團結一心、凝聚力量,才能推動廣大黨員提振精神、奮發有為,把合格的標尺立起來,把先鋒形象樹起來。才能筑牢“戰斗堡壘”,一呼百應,帶領群眾致富,促進地方發展,讓群眾凝聚在你的身邊,跟著共產黨走,說共產黨好。

“闖”出來的好思路

——頑強而清醒,堅強而奮進,緊跟時代,永不停步

拉乙亥麻村屬半農半牧地區,畜牧業依然是根本。村黨支部一班人認識到,發展畜牧業,必須打破思維定勢,改變傳統養殖模式,組建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

然而,面對“合作社”這個曾經熟悉的詞,一開始,村民認識不到位,參與積極性並不高。

向廣大黨員、群眾宣傳、介紹,首先要求黨支部一班人搞懂、弄懂,他們找專家咨詢,查閱省外成功案例、視頻資料……

為了讓村民轉變觀念,華格加自掏腰包帶領村民到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及省內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增長見識,拓寬思路。

“要求群眾做的,黨員干部首先自己要做,而且要做好。”黨支部一班人決定帶頭干起來,參加合作社。隨后,走家串戶開展宣傳動員工作,給群眾算經濟賬、發展賬、得失賬,全方位開展“收心戰役”。

一時間,在拉乙亥麻村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上,激起滿湖春水。

2011年7月,拉乙亥麻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成為全省首家全民參股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成為全省藏區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標杆。

合作社打破原有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畜牧,轉而以牛羊入股的形式,統一由合作社來管理經營,解放生產力。

對草場和各類基礎設施進行統一整合,按草質配畜,實行劃區輪牧,統一進行畜疫防治和飼草種植,實行定員定崗定工資。由專業合作社組織引導,全村牲畜以聯戶經營、委托放牧的形式,委托給90戶放牧能手經營,以羊每隻每月5元、牛每頭每月25元的標准支付工資。期間,畜產品以每隻羊產毛折價10元的標准、每頭奶牛每天1斤鮮奶的標准歸畜主所有,其余全部歸放牧員。

除了家裡500隻羊,尕瑪托管羊2000隻,按每月一隻羊托管費5元計算,尕瑪月收入1萬元,一年托管7個月。僅此一項,尕瑪家年收入增加7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嘗到畜牧業集約化經營的甜頭后,村黨支部又把目光移向全村373公頃耕地上。

拉乙亥麻村平均海拔3300米,盡管地勢平緩,但在高寒旱地種出好庄稼,談何容易。再加上,傳統種植模式,科學化、機械化水平幾乎為零,生產成本高,土地收益與成本基本持平,村民的生產積極性並不高。

2011年11月農業種植組解決了這一瓶頸。集中連片平整土地、棄壟改田,使原來373公頃耕地增加至400公頃,家家戶戶按畝入股,由合作社組織11名種植能手組成的種植業小組實行規模經營,統一購買農資、統一播種收割、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組織銷售、統一核算分紅。年終除成本,將純收入的70%按耕地面積分紅給牧戶,30%歸合作社集體所有,作為發展資金。採訪中,華格加說,去年種植的233公頃青稞,戶均增收4200元,今年收成將翻番。

有了養殖業、種植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經驗,拉乙亥麻村已完全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仿佛“一腳油門踩到底”,永無止境。

直到2012年,拉乙亥麻村合作社成功組建了畜牧業、種植業、牛羊育肥、勞務輸出、二三產業等5個生產經營組,實現了草場集體流轉、畜群優化組合、人員重新分工,形成了一種參與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管理新機制。

隨著全村經濟發展的強力推進,群眾生產生活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幾年時間,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2000多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0743元,高於全縣平均水平。村級積累從原來的負債累累增加到數百萬元。

思路決定出路。拉乙亥麻村以黨建促發展,摸索出了一條“村支部+企業+牧戶”的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拉乙亥麻人自豪地說:離鄉地不丟、不耕也收獲。

隨著牧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廣大牧民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需求日益增長,謀發展、奔小康的願望空前高漲。

隻有加快產業轉型,才是發展的最佳途徑。今年,對於村黨支部來說,一個更大的設想產生了:

針對環湖地區民族特色旅游服務業個體經營戶較多、規模小、服務能力低等實際,村黨支部提出了拓展旅游產業的思路,以“企業引領負責、牧民入股參與、按股分紅收益”的形式進軍旅游產業。

借倒淌河、青海湖黃金旅游線路,投資6億多元,分二期打造倒淌河鎮藏城旅游景區,建設集藏文化傳播、民俗展覽、旅游產品開發與銷售、旅游接待等為一體的民俗旅游服務中心。景區建成后將輻射帶動周邊村社近1000人就業,預計年創收產值近4000萬元。目前,項目規劃已通過審批,正在做前期准備工作。

經濟做大做強,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老百姓。如今,全村一年用於醫療、養老保險的費用達34萬元。生活困難的人家進城看病,也由村集體給予數額不等的資助。

2014年,村上出資340萬元,群眾每戶自籌2萬元,結合游牧民定居工程,在倒淌河鎮修建了54套上下兩層別墅,從事民族特色產品銷售、餐飲服務等﹔112戶牧民進縣城定居,過起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眼看著村裡大變樣,更多的村民加入進城生活的行列。至此,實現了村民牧戶在農村、城區各有一套房的目標。

站在倒淌河鎮新建成的,雙向四車道的哈乙亥路上,華格加描繪著自己的美好願景:我相信,幾年以后,沿109國道以南,214國道以北,將新增一個倒淌河鎮的面積。希望將來的拉乙亥麻村成為青海的“華西村”。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華格加信心滿滿地說:“一個村子要發展,需要班子成員不斷學習,掌握政策,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提高在基層工作的政策水平,比如扶貧的政策、社保的政策、生態保護的政策,你不掌握這些政策,就沒法開展工作,更別說抓住機遇,帶領群眾致富。我們會繼續努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抓黨建、促發展,把村裡的各項工作做好。”

“約”出來的好風氣

——定規立約,移風易俗,規矩不能破壞,底線不可逾越

今年,藏漢雙語的《拉乙亥麻村村規民約140條》正式出台並即將印發!

這本修訂了七年,而且還將永遠修訂的《村規民約》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拉乙亥麻村的和諧新風。

“必須讓子女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上高中、上大學期間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

“如有貧困戶、特困戶無力負擔子女上學費用,根據實際情況,全村上下無私捐助,解決其實際困難”﹔“如有不孝敬父母和不聽父母忠告者,村委班子有責任對其進行勸誡談話”﹔“不允許亂扔雜物,不允許隨處大小便……”

“堅決遏制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現象﹔嚴禁村民相互炫耀攀比﹔嚴禁打架、斗毆、酗酒、賭博﹔嚴禁買賣假冒偽劣產品﹔適齡兒童必須入學,不許拖延或輟學……”

新規一出台,全村大小事務逐步走向正規化、法治化,村風村貌快速往好的方向轉變,共謀發展,共同致富,成為大家談論的主要話題。

“我們把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更好地建立村民議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讓村民自己管自己。”華格加說,“一個村子有了‘村規民約’,它就會對部分村民的不當行為產生約束作用。”

2011年,五社村民索科一家五口人,以前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自從他染上賭博的惡習之后,家境每況愈下,索科因賭博欠債8萬元之多。華格加聽到這個消息后,立馬找到索科,如同對待家人一般,耐心地說服,不厭其煩地勸解。最終,索科重操舊業,在倒淌河鎮繼續他擅長的牛羊販運,當年賺回7萬多元。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在村黨支部的關心幫助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積極上進,從“賭徒”、“酒鬼”化身“致富能手”。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不能給家人丟臉,不能給拉乙亥麻村丟臉。

2015年的一次草山糾紛,當了22年社長的官卻因為兒子帶頭鬧事,被華格加就地免職。而官卻是華格加的堂哥。

村民都說華格加六親不認,而華格加解釋說,這就是拉乙亥麻村的村規。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破壞,不可逾越。

“村民的自我管理必須公開透明,事關全村發展的大計需要民主決策。”從制度建設入手,創新管理方式,依法建制,以制治村,通過對村各項管理制度的梳理完善,拉乙亥麻村形成了規范和約束干部、群眾的管理監督制度。

村委會辦公室的櫥窗裡,用藏文記錄的每一年、每一項支出都清晰明了,每一筆支出都按滿了手印。村裡挑選25名敢直言、負責任的村民代表,對村兩委工作、干部作風、制度執行、財務管理、建設工程項目、村民意見落實等進行監督。凡重大事項,一律征詢村民意見,並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

讓村民參與村務管理,激發村民的熱情,拉乙亥麻村黨支部提高了管理透明度,全村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

和諧才能發展,發展才能團結。以黨風政風促村風民風好轉,以村風民風促黨風政風提升,拉乙亥麻村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和諧發展之路。

作為全村首個大學生,華格加自始至終灌輸一種思想,那就是轉變觀念、提升素質,重在以“文”化人。因此,重視教育也成為村黨支部工作的一項內容。

為鼓勵本村學生努力上進,2011年設立了“拉乙亥麻村教育助學基金”,先后幫扶貧困學生和大學生90多名。同時,成立大學生輔導班,利用暑假,請返鄉大學生給低年級孩子免費補課。

利用以前村辦學校閑置的教室,建成了倒淌河鎮尕海幼兒園,吸納本村及周邊村子40多名學齡前孩子免費入園,享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學前教育。

幾天的採訪結束了,拉乙亥麻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深處,新落成的拉乙亥麻村委會前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海南州佔地最大、功能最全的黨員活動室,敞亮氣派的村級室內射箭室,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標准化畜棚﹔倒淌河鎮拉乙亥麻村游牧民定居點裡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二層小洋樓,圍牆上,各種手繪的吉祥圖案,充滿民族特色,顯得歡樂而又祥和。

幾天的採訪結束了,我們也找到了拉乙亥麻村“蝶變”動力,那就是:村裡有一個好書記、一個好班子、一條好思路,進而形成了好風氣。這些“好”又來自哪裡?來自黨員干部真學實做,始終不變地聽黨的話、跟著黨走,用實際行動踐行“兩學一做”,使之生了根、開了花、結了果。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