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用腳步丈量民情 用行動貼近民聲

浙江麗水:以“民情地圖”為載體服務群眾不離心

2016年11月17日13: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市。全市2725個行政村分布在1.7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受地域和交通條件限制,給群眾辦事、干部干事帶來較大不便。為認真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激發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內生動力,麗水市以“民情地圖”為載體,推動基層干部轉變作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際行動密切了干群關系,夯實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一、工作背景及發展情況

為解決干部聯系服務群眾“身入、心入、融入”不夠的問題,2010年4月,麗水市鬆陽縣四都鄉首次探索繪制了包含農戶姓名、住房位置、電話號碼的“村情圖”,同年6月,鬆陽縣全面推廣這一做法,19個鄉鎮(街道)401個行政村完成首套2406張手繪“民情地圖”。2011年,鬆陽縣借助信息化手段,開發了“民情地圖”地理信息系統,由“紙質地圖”升級為“電子地圖”。2012年,在麗水市173個鄉鎮(街道)2725個行政村全面推廣,參與繪制黨員干部4076人,目前已繪制“民情地圖”1.6萬張。該創新做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級領導的批示肯定和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被編入全國黨員學習培訓教材《基層黨組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先后榮獲“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評選優秀獎”“浙江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十大特色品牌”等20多項榮譽。2015年成功入選“國家級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准化試點項目”,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學“國家治理論壇”上組織了專題研討。

二、主要做法

1.精准採集信息,構建科學的“民情地圖”繪制模式。一是民情收集立體化。深化推行“崗位在村、責任到村、服務農民、聯系民心”的住村聯心制度,要求鄉鎮干部全員住村,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群眾需求,進村入戶採集信息,分類繪制,形成手繪的《村情民情圖》《產業發展圖》《組織體系圖》《重點人員圖》《結對幫扶圖》《防災避險圖》等6張基礎圖,同時,可結合各地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等繪制若干補充圖,經電子制版,形成平面效果圖。如蓮都區繪制了“五水共治”《河情水系圖》、遂昌縣繪制了《農家樂民情圖》、青田縣繪制了《華僑信息圖》,構建形成了6+X“民情地圖”模式。每張地圖各有側重,實現了從農村農戶到組織建設、個體經濟到產業發展、自然生態到社會經濟的全覆蓋,形成了一套全面、直觀、立體反映鄉情民情的綜合地圖體系,為基層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提供了基礎性“工具”。二是信息更新動態化。實施“民情常態化走訪、地圖動態化更新”工作法,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每周要到1個行政村現場辦公,鄉鎮其他領導每月走訪重點戶1次以上,住村干部每周安排3天以上到村走訪,及時掌握民情動態,確保“民情地圖”能夠准確反映民情、服務民生。按照“一村一冊、一戶一檔、一事一表”的要求,鄉鎮干部對村情民情進行匯總、梳理,採取定期更新與即時更新相結合的方式,對“民情地圖”實行動態化管理。如蓮都區要求住村干部及時記錄更新民情日志,做好系統信息的動態維護,831名住村干部僅2015年就更新民情信息數據5萬余條。三是地圖管理信息化。在手繪“民情地圖”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以每個農戶基本信息、產業情況、重要社會關系和近年來重大事項等169項信息作為支撐,探索開發了集基礎信息、民情日志、服務辦事、工作交流、考試平台等7大功能模塊於一體的“民情地圖”地理信息系統,將紙質“手繪圖”升級為電子“活地圖”,從靜態“二維圖”變為動態“三維圖”。通過系統平台,可以隨時隨地調用、修改、更新和充實民情信息。如基礎信息模塊,鬆陽縣401個行政村20.8萬農戶就有8000多萬項信息數據。

2.優化服務質量,創新多元化的“民情地圖”運用體系。一是明確“按圖指引”的服務重點。依托“民情地圖”中反映的169項民情信息,按照經濟發展、社會事務、綜合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分成14類,進行定期梳理匯總、綜合研判,為鄉鎮干部精准服務提供依據。如依托《產業發展圖》《結對幫扶圖》,分析村庄重點特色產業,找准低收入農戶貧困原因,通過“一戶一策一干部”實施精准幫扶,2015年實現了全市5.51萬戶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又如慶元縣依托《村級社會關系圖》,分析找出村級宗族關系、關鍵人物等情況,及時地運用到村級組織換屆、突發事件處置及征地拆遷等重點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二是探索“雙向互動”的服務方式。實行住村“雙向選擇”,各地根據“民情地圖”反映的村情民情、發展規劃、民生需求,結合鄉鎮干部的學歷、經歷、特長,變組織定人為“村選干部、干部選村”雙向互選,實現了群眾意願和干部的精准對接。以《干部日記本》和《群眾監督本》為載體,推行干部和群眾民情走訪“雙向記錄”、績效“雙向考評”,住村干部不僅要走村入戶收集民情,還要群眾簽字反饋、評價走訪實效,以反向監督的方式,督促鄉鎮干部以最優的服務方式確保效果。如該市茶產業大村上安村,通過雙向選擇與一名茶學碩士成功配對,有效助推了茶產業發展,2015年該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7萬元,是麗水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三是建立“四級響應”的服務程序。建立群眾訴求村、鄉、部門、縣“四級響應”機制,對“民情地圖”反映出的群眾訴求和問題,實行逐級提交、全程代理、即交即辦和限時辦結。截止目前,已累計解決17.3萬個問題,落實1.15萬件實事項目。如,景寧、縉雲等縣通過“鄉會村開”“事不過夜”的方式,在一線解決“民情地圖”反映的群眾訴求,實現了服務的第一時間響應和問題的即時解決。

3.實施績效評價,建立全方位的“民情地圖”管理機制。一是實行“月查、季督、年考”的常態化管理。對照“民情地圖”,針對鄉鎮干部入戶走訪、信息採集、平台建設以及開展服務等情況,每月由鄉鎮開展一次自查,每季度由縣委組織開展一次督查,每年把“民情地圖”工作納入領導干部個人年度考核,並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的必備內容,年底對鄉鎮干部開展“民情地圖”大比武。截至目前,全市已經開展大比武148次,參與人數4.2萬人次。二是樹立獎優懲劣的考核導向。把“民情地圖”工作作為鄉鎮干部提任考察、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對“民情地圖”先進單位進行通報表彰﹔對“民情地圖”工作扎實、成效明顯的干部,優先推薦評選各類先進,優先培養使用﹔對“民情地圖”工作不實、考核成績不合格的,取消當年各類評優評先資格﹔民情掌握度實地抽查不過關的,不得作為提任考察人選﹔產生重大不良影響的,給予黨紀政紀處理。如,鬆陽縣將近三年“民情地圖”考試分數作為“十佳住村干部”評選的首要條件,在2015年評選中,有1名候選人因考試成績低於85分,被取消了評選資格。如,2015年蓮都區在抽查“民情地圖”工作中,發現一鄉鎮干部對村情民情不了解、收集的“民情地圖”信息不精准,給該村項目建設帶來不利影響,群眾意見較大,經調查核實后給予了組織處理。三是夯實多層面的服務保障。市、縣、鄉三級建立“民情地圖”工作聯絡制度,明確專人負責,目前全市已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民情聯絡員”隊伍,實現了工作力量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專門組織編印了“民情地圖”培訓教材,按照分批分類的原則,對鄉鎮干部進行應知應會能力培訓,成績不達標的進行補考,經努力,全市鄉鎮干部應知應會能力考試達標率,從2012年的75.6%提高到現在的92.1%。市縣還將“民情地圖”工作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專款專用,為工作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近幾年來共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

三、成功經驗

落實四個堅持,是我市“民情地圖”創新做法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發展,並取得實效的成功經驗。

1.堅持轉作風與贏民心的有機統一。以“民情地圖”倒逼鄉鎮干部真正走下去,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溝通,在走村入戶中全面掌握第一手“活民情”,熟知熟記村庄產業、地域特點、重點人員、組織架構以及每一農戶的各類基本信息,並繪出反映村情民意的6+X“民情地圖”,推動了干部從“走訪”到“走心”轉變。通過明確每位住村干部每周、每月、每年的走訪頻次要求,開展住村“雙向選擇”、走訪“雙向記錄”、績效“雙向考評”,賦予了群眾充分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形成了群眾滿意導向。干部在多走、常走、深入走的過程中,轉變了作風,贏得了民心。

2.堅持群眾需求與精准服務的無縫對接。“民情地圖”堅持問題導向,以破解基層服務與群眾需求脫節問題為著力點,通過大量、動態的進村入戶走訪,全方位採集民情信息,精准排摸出群眾需求。在“圖”的基礎上,定期開展民情綜合分析,全面研究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和利益訴求,因村制宜、因戶制宜制定精准服務舉措。如,各地根據“民情地圖”研究推出了幸福食堂、兒童之家、來料加工點、愛心農場等服務項目,實現了群眾需求與精准服務的無縫對接,實實在在為群眾解決了一些問題,辦了一些實事。

3.堅持“小民情”收集與“大數據”運用的緊密結合。既通過走訪了解掌握了個體群眾的“小民情”,又通過統一錄入電子信息系統,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民情“大數據”,可以較快地“定位”某一類群體,精確地梳理分析出群眾的現實訴求和問題,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如,政法部門依托“重點人員圖”,全面掌握源頭性、預警性信息,變“被動防患”為“事前排除”,較好地推動了麗水市平安建設“奪金鼎”工作﹔又如,雲和縣崇頭鎮在綜合分析全鎮民情“大數據”的基礎上,立足梯田景區優勢,整合利用農戶閑置房屋發展民宿經濟,為每個村集體經濟增收至少5萬元以上。

4.堅持一以貫之和創新推進的互補互促。“民情地圖”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始終堅持以釘釘子的精神去推動落實,不斷完善繪制模式、優化服務質量、拓展應用范圍,確保工作長效開展。同時,積極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迎合群眾的新期盼和干部的新特點,從最初的手繪到電子信息化、從民情信息的簡單收集到民情分析研判,不斷推進了“民情地圖”的改進升級和創新優化。今年通過“民情地圖”反映的信息,挖掘出了全市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黨建好故事3000余個,進一步推動基層黨員干部以圖為基礎,繪出了群眾的滿意度。

四、有益啟示

1.“民情地圖”符合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形成了聯系服務群眾的“乘數效應”,為收集全面精確的村情民意拓寬了渠道。加強鄉鎮干部管理,倒逼干部走訪民情,繪制6+X“民情地圖”,村情收集更全了,民意掌握更實了,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經過持續不間斷地收集整理,百姓的意願得以在第一時間反饋給黨委政府,一件件實事項目得以落實,詮釋了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

2.“民情地圖”搭建了錘煉好干部的平台,形成了新時期“主體多元、互動參與”的績效考核方法,為加強基層干部隊伍管理提供了經驗。“民情地圖”完備的管理、評價和考核機制,促使干部按要求辦事、引導群眾按事實評議,讓干部考核有了量化的工具,培養使用干部有了更多的參考依據,解決了“干部干的好不好,群眾訴求有沒有落實”難評判的現實問題,真正使習總書記提出的好干部20字標准落到實處。

3.“民情地圖”順應了“大數據”信息化的趨勢,創新了“互聯網+基層治理”新方式,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借鑒。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肩負著推進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直接責任。“民情地圖”利用“互聯網+”模式,從線下逐漸演變為線上與線下相融合,實現了民情“大數據”的精准採集和信息共享,使基層干部更加全面地掌握了各種源頭信息、安全隱患、矛盾糾紛,使處置應對更加高效及時,推動了黨委政府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理念轉變,是黨組織領導下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實踐,

4.“民情地圖”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為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探索了新路徑。“民情地圖”圍繞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引領黨員干部以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密切聯系和精准服務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最后真正贏得群眾,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增強了黨在基層的動員組織能力,有力地鞏固了黨在農村執政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

(責編:秦華、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