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以歌勸和 合約管理——貴州省錦屏縣創新自治模式建設和諧鄉村

2016年11月17日13: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案例背景】

華寨村是一個民風淳朴的美麗山村,街道寬敞整潔,民居錯落有致,為侗族、苗族、漢族等雜居村寨,有龍、楊、吳等15個姓氏。十多年前,華寨村社會治安差,家庭內部及鄰裡之間時常發生口角之爭,村內浪牛、浪馬嚴重破壞庄稼,偷雞摸狗之事時有發生,臟亂差現象及矛盾糾紛十分突出。如何尋找一個突破點,讓全村人擰成一股繩,齊心聚力謀發展、爭發展、共發展,成為當時村黨支部急需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2004年,村黨支部多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商定了“以歌勸和、合約管理”的自治模式,引導村民通過修訂《村規民約》積極參加村級事務,並通過“以歌勸和”的方式調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經過七年的創新發展,華寨全村上下形成了人人創和諧、戶戶謀發展的濃厚氛圍,基本實現了“煮飯不用柴、走路不濕鞋、錢袋鼓起來、家園美起來”的目標。全村呈現出比發展、比科技、比先進,爭廉政、爭和諧、爭貢獻的“三比三爭”新氣象,並被列為全省整村推進示范村、全州農村基層組織精品示范點。

【主要做法】

(一)創新基層組織建設,拓展服務工作平台

1、建強班子,常規動作“出新”。一是在堅持原則中營造融洽氛圍。華寨村兩委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度,堅持會前多交流、會中可討論、會后不扯皮的工作機制,相互補台、互相信任,營造立足基層干事創業的積極氛圍。二是在堅持輪流坐班中獲取群眾肯定,落實村支書、主任、文書、計生專干輪流值班的工作機制,隨時接待群眾的來信來訪,切實解決廣大農村“人難找、門難進、事難辦”等突出問題,不斷滿足村民對村級班子的服務需求。三是在堅持求真務實中推進幫聯工作,村兩委成員及黨員干部帶頭落實“一幫一、一帶一”的工作聯系制度,有針對性的幫助群眾解決生活生產面臨的突出難題,發揮黨員同志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四是在堅持述職評議中激發班子活力,每年年終堅持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華寨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向全體村民述職述廉,並把述職評議工作辦成群眾滿意工程,不斷激發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2、凝聚民心,自選動作“出彩”。一是開展“村級支部聯誼”活動,建立華寨村與周邊村寨的“支部聯誼”工作機制,以民族節慶活動及民間文化活動等為平台,推進與周邊村寨黨支部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強協作管理、發揮互補功能,共同培育“家庭和美、鄰裡和順、寨鄰和睦、鄉鄰和諧”的農村建設新氣象。二是開展“新老班子聯建”活動,充分利用華寨村老班子人脈廣、情況熟、基礎好、辦法多的優勢,將村裡老黨員、老村干、老干部、老軍人及寨老族老等動員起來,組建村級事務宣講隊,主動當起農村社會建設與發展的“宣傳員”、“調解員”、“監督員”,著力解決農村同步小康創建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征地拆遷、土地流轉等突出難題。

(二)探索合約管理經驗,凸顯村民自治魅力

1、民主制定《合約》條款。一是支部帶路修訂《合約》。2004年,村黨支部決定將原有的《村規民約》進行修改,並將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定名為《村民自治合約》,形式上將民眾必須遵守的條約改為村民自願接受的合約。二是黨員帶頭征集意見。修訂《村規民約》的目標任務提出來后,華寨村黨員分組定員登門入戶征集意見,確保新修訂的《村民自治合約》能體現大多數村民的集體意志。三是群眾參與商定條款。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華寨村民圍繞生產生活的基本訴求,逐項逐條的討論確定《村民自治合約》的條款及內容。新修訂的21款《村民自治合約》,迅速成為華寨村調處矛盾糾紛、推進農村發展的“根本准則”。

2、廣泛宣傳《合約》精神。一是五老帶頭“說約普約”。把村裡的“五老隊伍”動員起來,主動當起“合約精神”的宣傳員,通過進農戶傳唱、聚庭院傳唱等方式進行宣傳,使“合約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二是以歌勸和“唱約用約”。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華寨村民自發組成“勸和小組”,通過送“勸和匾”、吃“勸和飯”、喝“勸和酒”、唱“勸和歌”等形式,化解家庭矛盾或鄰裡糾紛,促進社會和諧。三是因地制宜“學約守約”。2010年6月,華寨村“兩委”將臻於完善的21款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刻上三塊石碑,立於寨中心廣場邊,村民可以隨時隨地對照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提高群眾守約護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嚴格執行《合約》規定。一是“兩委”主導村民執約。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的執行主體是全體村民,具體由圍繞《村民自治合約》組建的勸和小組、執行小組和監督小組負責,在全村上下營造了“我簽的合約我遵守”的誠信共識。二是典型帶動營造氛圍。村“兩委”堅持抓典型、立規矩、帶風氣,對違反《村民自治合約》的行為,通過就事論事、以理說理的耐心工作,提高了《村民自治合約》的公信力,鞏固了“有約可依、執約必嚴、違約必究”的“法治”氛圍。三是全村聯動人人參與。村“兩委”鼓勵群眾在勸和小組的協調下參與“勸和”行動,通過唱勸和歌、吃勸和飯、喝勸和酒的形式增加鄰裡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共同遵守、共同維護《村民自治合約》的良好局面。

(三)打造經濟升級引擎,實施富民興村工程

1、抓強產業撬高增收平台。在推行合約管理、促進村民自治的基礎上,華寨村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一是立足產業實際,選准食用菌等傳統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並進一步擴大規模形成品牌效應,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二是積極投入中藥材、綠化苗木等產業建設,充分利用毗鄰隆裡古城的地理優勢,積極發展“農家樂”及農業觀光產業,著力培育勞動投入少、綜合效益高的產業資源﹔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及稻田養魚產業,積極扶持養殖大戶創建立體養殖基地,輻射帶動村民參與“合同式養殖”,利用傳統的養殖習慣致富增收。

2、引進技術培育新興產業。通過統籌規劃資源實際及發展需求,華寨村積極引進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高附加值種養殖產業。一是組織不同層面、不同規模的外出學習考察活動,進一步拓寬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著力開發一批高附加值的中藥材產業﹔二是抓好產業帶頭人的示范作用,幫助一批科技示范戶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農業產業的開發上來,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三是積極引進技術成熟的中藥材開發、綠化苗木培育等企業,通過物資先期提供、技術全程保障、產品保價回收的“訂單模式”推廣鐵皮石斛等中藥材種植,迅速調動群眾投入新興產業建設的積極性。

3、完善設施建設和諧農村。以同步小康為目標、以一事一議為機制,著力實施一批民生工程或惠民工程,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一是做好村庄建設及發展規劃,有序推進道路交通、飲水排水及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村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二是落實村寨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制,實行衛生管理值日制度,確保公共衛生有人管理、有人負責、有人監督,全力營造干淨整潔的人居環境。三是加強以沼氣、太陽能為主的農村新型能源建設,配套實施“改廚、改廁、改圈”的農村“三改”工程,逐步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主要成效】

(一)基層組織戰斗堡壘進一步強化。村黨支部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度,在建設村級辦公樓、綜合服務樓、街道硬化及通組公路建設等工作中,村黨支部都堅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研究討論,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使大家達成共識后再實施。逐步形成了“會前多交流、會中可討論、會后不扯皮”的協同機制。兩委成員工作上相互補台、互相信任,生活中相互支持、情同手足,村民對村“兩委”的滿意度達到95%以上。

(二)農村社會和諧程度進一步提高。“以歌勸和”是華寨村履行《自治合約》的重要載體。村裡一旦發生家庭矛盾和鄰裡糾紛,勸和小組立即抬著“勸和匾”、放著“勸和炮”前往勸和,通過吃勸和飯、喝勸和酒、唱勸和歌的形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進行教育開導,並在當事人家中挂上“家和萬事興”的“勸和匾”。目前,華寨村“以歌勸和、合約管理”的工作模式,已成功調解15起家庭矛盾和33起山林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以前三人一群、五人一伙閑聊打牌等陋習得到徹底改變。

(三)產業建設推動作用進一步凸現。在推行合約管理、促進村民自治的基礎上,華寨村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目標,著力培育群眾基礎好、綜合效益高、生產周期短、投資回報快的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品牌,不斷撬高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產業平台。全村共培育出科技示范戶130戶,其中食用菌種植專業戶達70戶以上,食用菌產業年產值達65萬元。現全村存欄豬200余頭,並發展有勾藤種植60畝,紫株種植40畝,綠化苗木基地45畝,鐵皮石斛示范大棚80余個。

(四)基礎設施支撐功能進一步增強。村黨支部以同步小康為目標,以一事一議為機制,著力實施了村寨道路硬化、太陽能路燈安裝及文化廣場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讓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目前,華寨村共爭取到項目資金790多萬元,村級自籌資金28萬元,先后修建通寨通組公路8公裡,落實征地40余畝,完成街道硬化5000余平方米,修建村級活動室350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75戶,村容寨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五)農村社會發展能量進一步凝聚。通過選樹身邊的先進典型,培育支持村級社會事業發展的正能量,著力解決農村土地流轉、村級建設用地及村庄發展規劃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新一輪農村同步小康建設實施以來,華寨村產業開發及新村建設共須流轉土地50余畝,搬遷墳墓20余塚,涉及華寨及周邊村寨100余農戶,在楊文炳等一批老村干、老黨員的帶動下,從會議動員部署到農戶簽字同意,華寨村用時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在解決農村突出問題的工作中創造了不一樣的“華寨速度”。

【案例啟示】

華寨村“以歌勸和、合約管理”的實踐証明,村民自治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著力點和有效途徑,通過“合約管理”達到“產業振興”並最終實現“村和民樂”的“華寨經驗”,對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及建設“美麗鄉村”等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一)“美麗鄉村”的建設啟示。一是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必須堅持“三條原則”。即:“美麗鄉村”創建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美麗鄉村”創建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美麗鄉村”創建必須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二是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需要把握“三個關系”。即: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既要有原則要求,又要有利於推動本村的各項工作﹔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建設任務上要有時間限定,而取得的成效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被動與主動關系,加大“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宣傳力度,突出要我干變成我自己要干的自覺行動,避免政府一頭熱群眾一面冷的現象。三是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注重抓好“三個環節”。即要著力構建“美麗鄉村”創建平台,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建立結對挂鉤幫扶機制,注重整合農村各項工作﹔要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增強發展動力﹔要著力解決好“人”、“錢”、“事”的問題,切實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自治合約》的管理啟示。一是《合約》民主化,制定《合約》必須遵循平等、自願的原則,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情況下,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進行簽字確認,全村戶主全部簽字認可,簽字率須達100%。二是條款規范化,《合約》規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相關事項,必須嚴格按照《基層組織法》規定的議事程序逐一逐項審定。三是管理常態化。村“兩委”對矛盾糾紛排查、治安巡查等實行常態化管理,每天清晨、夜晚在村內都要看到村干在走街串巷的身影,堅持深入田間地頭、寨前屋后走訪,進行治安、防火安全巡查,遇到問題時提前介入,及時、果斷、有效的處置,使矛盾不出組、糾紛不出村。四是執約理性化。對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在調查核實清楚的基礎上,依照《合約》規定採取說理、批評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處理。用“一說理二批評三處罰”的“三步法”來執約,給違規村民一個緩沖余地,提高執約過程的群眾滿意率。五是監督制約化。村民違規由執行小組執約,執約小組的執法行為由執約監督領導小組監督,執約領導小組或村“兩委”違約由廣大村民全體監督並提交鄉政府處理,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良好體制。

(三)“華寨經驗”的推廣啟示。一是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聯寨合約”証明了“華寨經驗”的異地適用性。培隴村從“柴捆柴,草捆草”的民間智慧中得到啟發,借用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的管理經驗,採取“聯寨合約”的管理辦法,將矛盾糾紛調解、生態資源保護、舊風陋習革除及消防安全等職責義務納入管理范疇。在《培隴聯寨自治合約》框架下,設立1個勸和組,下屬3個自然寨各設1個執約小組,建立了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聯寨合約”執行幾個月來,兩戶違約村民均自願繳納違約金,其中1戶還主動要求義務鳴鑼喊寨一個月,提醒村民注意防火安全。培隴村座落在海拔800—1100米的青山界大山上,每年因生產勞動引發山火不僅造成山林受損,還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實行合約管理后,培隴村沒有發生一起山火,生產生活的秩序得到規范,健康文明的風氣得到弘揚。二是錦屏縣大同鄉章山村的“寨老協會管理模式”拓展了“華寨經驗”的內涵和外延。章山村運用華寨村合約自治的理念,創新“寨老協會管理模式”,寨老協會班子成員列席村“兩委”會議,對村內事務進行參事議事,監督村級財務、反映村情民意、提出意見建議性,積極協助村民委加強和創新村寨管理,及時化解村內矛盾糾紛。自寨老協會成立以來,已解決矛盾糾紛4起,調解成功率達100%。其中兩起糾紛經村調解小組多次做工作后難以調解,寨老協會採取“哪根藤子上哪棵樹”的傳統調處方法,專門請了解矛盾形成原因又受到糾紛雙方敬重的寨老主持調解,使雙方達成和解協議。

(責編:閆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