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貴州石阡:黨建扶貧“十好”行動 匯聚脫貧攻堅力量

2016年11月17日11: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全黨全社會要繼續共同努力,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啃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需要把黨的建設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實現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

為切實發揮黨建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石阡縣立足實際,認真反思和謀劃,大膽探索和實施黨建扶貧“十好”(培育好主導產業、組建好專業合作社、鏈接好龍頭企業、發揮好鄉賢會作用、兌現好惠農政策、打造好綠色庭院、實施好基礎設施項目、創辦好鄉村幼兒園、培育好集體經濟、選配好村支兩委、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行動,把黨的建設工作與扶貧開發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聚力、聚財、聚智,有效引導各級黨組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解決了黨建工作在助推脫貧攻堅上責任不明、措施不新、載體不清的問題,實現了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

一、產生背景

(一)基本情況。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處湘西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帶,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全縣國土面積2172.6平方千米,2015年末戶籍總人口41.50萬人,轄19個鄉鎮(街道)310個村(社區),貧困村173個,貧困人口6.61萬人,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6年,全縣38名縣四家班子領導聯系19個鄉鎮(街道),省級2個部門、市級13個部門和縣直116個部門黨建幫扶173個貧困村,共選派173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現有駐村干部866名(其中,中直1名、省直19名、市直25名、縣直131名,鄉村兩級694),全縣8761名機關干部結對幫扶18966戶貧困戶。

(二)黨建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一是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融合度不夠。有的地方找不到以黨建促扶貧的抓手,把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工作單列開來,就扶貧抓扶貧,就黨建抓黨建,導致資源整合難、機制不順暢,扶貧工作成效不明顯、黨建工作也抓不起來。二是鄉鎮和部門對黨建扶貧重視力度不夠。部分部門對選派工作不夠重視,不認真分析貧困村情況,不了解基層群眾需要什麼樣的干部,也舍不得放出骨干和業務尖子,導致選派的干部優勢特長發揮不出來﹔鄉鎮和部門對隊伍管理不重視,鄉鎮作為駐村干部管理主體,對駐村干部管理拿不出態度、想不出辦法,部分部門對選派到村的干部缺少關心,駐村人員在村孤軍作戰,缺乏動力,導致駐村干部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三是黨建扶貧與群眾需求、群眾願望融合度不夠。當前集體經濟“空殼村”佔比較大,村級沒有穩定的收入,加之縣鄉財力有限,導致村級組織工作運轉不正常,產業發展、交通設施、人居環境、教育教學等順民意、惠民生的好事實事沒錢辦、辦不好,與脫貧攻堅的主攻點形不成有效銜接。四是基層黨組織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核心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有的村級黨組織工作不在狀態,班子不團結,組織協調能力不強,凝聚力不強,群眾不信服﹔有的村級組織發展思路不寬,集體經濟薄弱,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問題乏力﹔有的村管理混亂,運行機制不規范,矛盾問題突出,干群關系緊張。這些問題導致村級黨組織戰斗力下降、領導核心作用弱化,脫貧攻堅組織機制不善。

二、主要做法

(一)創建“造血扶貧”機制,產業富村。一是培植好主導產業。借助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緊扣市場需求,以茶葉、精品水果、中藥材、種草養畜、鄉村旅游等為依托,幫扶部門牽頭組織幫扶村黨員干部、致富帶頭人外出考察學習,引導村級發展主導產業,帶動貧困戶參與發展主導產業。二是組建好專業合作社。採取“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民心黨建+信合+”等模式為村級組建專業合作社,幫助制定管理章程、入社協議、利益分配方案等,要求入社會員中有一半以上的社員屬於貧困戶,讓貧困戶共享改革發展紅利。三是鏈接好龍頭企業。借助雲上貴州、“互聯網+”、農村電商等網絡平台和社會資源,結合“雙百雙助”活動,搭建村企互助模式,制定出台《石阡縣民營企業“千企幫千村”精准扶貧行動實施方案》,幫助村級與龍頭企業建立穩定的產品供銷關系,構建網貨下鄉、山貨進城的利益鏈接機制,實現互利共贏,促進農業產業向企業化轉變。四是培育好集體經濟。成立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辦公室,制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助推精准脫貧實施方案》,下撥1358.8萬元集體經濟專項扶貧資金撬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鄉鎮黨委簽訂《石阡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標責任書》,建立村級發展壯大村集體目標責任體系,繪制出集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為一體的石阡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戰圖。

(二)建立綜合治理機制,組織強村。一是選配好村支兩委和第一書記及駐村干部。廣泛深入宣傳換屆政策,協助鄉鎮做好村級換屆工作,選齊配強村級班子。健全完善第一書記預派制度,實行“以長克短”干部選派幫扶模式,精准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圍繞“四子”工作法,扎實開展遍訪回訪,幫助謀思路出點子,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二是發揮好鄉賢會作用。制定出台《關於培育和發展“村兩委+鄉賢會”創新鄉村治理的實施方案》,對“村兩委+鄉賢會”創新鄉村治理的工作要求、基本原則、參事程序進行逐一明確。通過組織推薦和個人自薦層層審核,由威望高、口碑好離退休干部、退伍軍人、返鄉創業大學生等組成鄉賢會成員名單,引導鄉賢在鄉村治理、脫貧攻堅中發揮作用。三兌現好惠農政策。圍繞“33668”行動計劃、“1+10”脫貧攻堅文件,幫助宣傳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入落實好扶貧措施,兌現好惠農政策,使貧困人更加了解政策、運用政策、用足政策,幫助群眾解決入學難、就醫難、就業難、住房難、辦証難等民生問題。

(三)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基礎美村。一是實施好基礎設施項目。建立幫扶部門主要領導主責,分管領導主抓,駐村干部主幫,貧困群眾主體四級責任機制,幫扶部門協調財政、農業、水利、電力、住建、通訊等部門,爭取政策及資金上的支持,深入實施一批道路硬化、人畜飲水、網絡通訊、農電改造、村級陣地建設項目,著力改善和優化人居環境。二是創辦好鄉村幼兒園。著力幫助鄉鎮解決幼兒園教育突出問題,積極協調民政、教育、殘聯、婦聯、團委等部門資源,多方籌措資金完善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協助園長創新辦園管理模式,搭建教師學習交流平台,推行留守兒童代理家長服務,構建了“幫一點、扶一把、帶一批、聯一片”聯動幫扶體系。三是打造好綠色庭院。圍繞綠色貴州五年行動計劃,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廣泛宣傳綠色環保政策,倡導低碳生活,對接林業部門和鄉鎮規劃委員會,組織發動群眾開展荒山坡地植樹造林增綠、公共場所種植花卉建綠、干道沿線拆房拆違還綠、房前屋后亮化美化插綠行動,著力創建綠色村庄,大力發展綠色庭院經濟,進一步美化生活環境。

(四)建立健全配套機制,制度管村。建立健全配套管理機制,加強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確保黨建幫扶單位和駐村干部真抓實干見實效。一是建立制度化解決問題機制。縣級建立由縣委組織部部長和分管扶貧開發工作的副縣長召集的黨建扶貧、第一書記工作例會制度,例會原則上每兩月召開一次,定期商議解決階段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研究提出下階段工作打算,形成解決問題的鮮明導向。二是建立長效化跟蹤管理機制。建立黨建扶貧通報機制和駐村干部預派制,對黨建幫扶部門不作為和慢作為的,分別給予部門或單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通報批評、提醒、函詢、誡勉談話等組織處理,對黨建幫扶單位派出的駐村干部長期不到崗、工作不在狀態的,實行預派制召回管理。三是建立過程化考核評價機制。把黨建扶貧“十好”行動納入大扶貧戰略行動日常督查內容,建立過程性督查登記台賬,計入部門年終績效目標考核內容﹔建立駐村干部述職報告制度,每半年一次開展個人述職評議,並把評議結果納入駐村干部個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主要成效

(一)劃定了幫扶部門“責任田”。明確目標有抓手,聚焦幫扶靶心,改變了幫扶流於形式、幫扶措施空對空和幫扶資金“撒胡椒面”現象。重在落實有責任,制定考核部門和領導干部在幫扶效率、幫扶成效方面的評價標准,構建“有責任可追、有實績可查、有亮點可看”科學考評體系。突出整合有重點,推行幫扶部門“照方抓藥”,整合資金、人力、項目等資源打包到幫扶村,解決了過去幫扶部門各管一段,資源閑置浪費問題。僅2016年上半年,黨建幫扶部門為幫扶村擬定脫貧措施2000余條,組建“鄉賢理事會”173個,幫助協調基礎設施類、產業發展類項目資金共7000余萬元,修建通組路、串戶路、產業路215公裡,有效解決3萬貧困群眾飲水問題,實現了適齡幼兒100%就近入園,解決了群眾關切問題。

(二)找到了強村富民“金鑰匙”。提高了村級黨組織戰斗力,通過派駐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參與貧困村黨組織建設,全面整治軟弱渙散村,規范“三會一課”制度,形成支部帶領、支書帶頭、黨員帶動“三帶”格局,同時,在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的引導下,發展發展村集體經濟。截止目前,第一書記幫助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31個,幫助組建專業合作社433個,“聯姻”龍頭企業20家,帶領60個村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參與土地經營管理、實行購買服務等方式, 摘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帽子,實現集體經濟創收1000余萬元。

(三)添置了干群和諧“穩壓器”。幫扶部門積極帶領群眾戰貧困,推進幫扶部門從“要我幫扶”向“我要幫扶”、從機械執行向創新突破、從面上爭光向點上問效三個轉變,實現了應幫全幫、應扶全扶。做到幫在真處、扶在實處,引導群眾積極參政議政、參與村級自治,保証了群眾有話可說、有事可辦、有訴可求,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裡”,提高群眾信任度。有效解決老百姓多年的貧困症結、矛盾糾紛、上訪維權、征地拆遷等難題,和諧了干群關系,實現上訪率同比下降20%。

“十好”行動實施以來,獲得了省、市、縣的充分肯定,並得到了各級媒體的大力關注。2016年6月6日《石阡 黨建扶貧“十好行動” 興辦富民企業》被《貴州日報》刊載(六版頭條),2016年6月16日《石阡縣“十好”黨建扶貧助力脫貧攻堅》被由中共銅仁市委改革辦主辦的《銅仁改革交流》刊載(2016年第15期),2016年8月26日《石阡縣黨建扶貧“三機制”助力脫貧攻堅》被由中共貴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貴州省委依法治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貴州改革動態》刊載(2016年第54期),2016年9月8日貴州電視台將《石阡:“十好”黨建扶貧 幫得具體干出實效》作為《貴州新聞聯播》內容播放。

四、幾點啟示

(一)黨建扶貧貴在精准。錯位黨建扶貧不精不准,不僅浪費了幫扶資源,還延誤了脫貧先機。抓牢“十好”,脫貧得早。黨建扶貧“十好”行動是經過長期總結積累的幫扶責任體系,將幫扶的內容精准細化為可操作、可評比、可問責的具體事項,一一開出清單,從精准認識到精心謀劃再到精細措施都突出“精准”,也隻有系統抓、抓系統地精准實施,才能從局部勝利轉向步步為贏。

(二)黨建扶貧貴在聯動。黨建扶貧“十好”行動是完整幫扶體系,聯動實施、緊密協作是核心。“各唱各的歌”,單打獨斗的工作格局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需要縣直部門牽頭抓總、鄉鎮協調組織、貧困村具體實施,需要幫扶干部支持、村干部組織、貧困戶參與,才能月成一事、年成一業。

(三)黨建扶貧貴在執行。再好的政策要有人抓、有人管才能彰顯政策的生命力。推行黨建扶貧工作例會制度、第一書記工作例會制度“兩例會制度”作為政策執行的保障,使幫扶部門主要領導、成員單位、幫扶干部到位到崗。尤其是建立動態考核、獎懲激勵機制,把任務和責任落實在一線、明確到具體人,加強考核督查,解決了“干和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

(責編:秦華、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