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甘肅漳縣:“支部+”促精准脫貧的思考

2016年11月16日10: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漳縣堅持把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同基層黨建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功能,採取“支部+”,把農村黨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把農村黨組織的教育管理職能與推動服務發展相結合,更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背景起因——直面基層黨建工作新問題

漳縣現轄10鎮3鄉、5社區、136個村,總人口20.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11萬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村68個,貧困人口5.14萬人,是全國婦聯定點幫扶縣、國家貧困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特別困難縣,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全省25個特別困難縣之一,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縣,農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佔主導地位。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不好,往往隻注重管理,服務意識淡薄,或有引領致富願望,但缺乏致富思路、帶富本領﹔部分農村經濟組織經營生產無方無序,有組織無章程、有章程不執行、想執行無能力,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引領、規范和帶動﹔部分農業產業規模化、市場化體系不夠健全,生產與市場難對接,技術服務難到位,農民群眾難組織等問題一直存在。面對這些困境,縣委充分認識到,農村特色產業大戶、農產品經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隻有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組織優勢,著力培育壯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村域經濟才能走向轉型升級、增加收入的軌道。脫貧攻堅以來,縣委瞄准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在反復調研、全面論証、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認為,探索推行“支部+”精准脫貧,有利於實現農村基層黨組織與農村各類組織的相互融合、良性互動,有利於解決農村黨組織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會抓、不會發展的問題,有利於降低農民進入市場的風險,並為農村黨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致富提供有效的抓手和平台,是抓黨建促脫貧的有效載體。基於以上認識,按照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完善的工作思路,逐步在全縣推廣這一模式,初步形成了以黨支部為核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農村各類組織為紐帶,以農戶為基礎的黨建促扶貧發展新模式,為實現精准脫貧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証。

主要做法——基層黨組織引領經濟發展新實踐

第一,堅持“支部+”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服務、發展、治理功能。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著力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充分發揮“四個核心”功能,堅持每月召開黨支部會議討論研究,定期教育引導群眾,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強化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對宣傳黨的政策、服務群眾等工作的督促指導。建立黨員固定活動日制度,每月確定1個逢5日作為支部的“黨員固定活動日”,開展組織活動,從嚴教育管理黨員。

二是強化服務引領。大力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完善“365、一聯百”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法,通過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務、網絡服務等做法,全面落實“五個全覆蓋”,切實幫助群眾解決上學、養老、看病等實際困難。著力推行鄉鎮黨委書記走遍村民小組和困難戶,鄉鎮干部每年走遍分片包村的農戶,做到“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著眼打造村級組織活動、產業發展輻射、新型農民培訓、先進文化傳播、便民利民服務“五位一體”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配齊辦公及食宿用品,便於基層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

三是強化發展引領。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農民致富,強化村級黨組織對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以及農村經營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領導,逐步建立擴大基層黨建推進精准脫貧模式聯合體。並在村干部中開展“帶頭示范、帶頭發展、帶頭幫帶”為主要內容的“三帶”活動,不斷引領帶動黨員群眾增收致富。

四是強化社會治理。構建在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社會治理新機制,推動管理向治理、服務轉變,特別是加強對特殊群體的管理和服務,促進社會和諧。建強社會治理隊伍,除村“兩委”干部外,由鄉鎮機關派出年輕黨員組建志願服務隊,經常活躍在田間地頭,主動支持、參與村裡的社會治理工作。組建糾紛調解隊,讓老黨員、老干部等發揮余熱,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和信訪案件。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宣傳動員愛心青年做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愛心媽媽”,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和“家”的溫暖。

第二,創新“支部+”發展模式。主要以鄉鎮黨委為龍頭,以黨支部為主導,以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為抓手,以農民黨員、致富能手為骨干,以實現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為目標,有效把加強基層黨建與促進農村發展有機結合,實現基層黨建與精准扶貧聯動整推。

一是支部+公司。以支部為主體,以公司為載體,依托產業引公司、辦公司、聯公司,通過公司注入發展活力,聯黨員帶農戶,把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活動融入公司生產經營之中,通過發揮支部的領導核心、戰斗堡壘作用和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如新寺鎮青瓦寺村黨支部依托優勢資源,引進山東省三木集團公司創辦貴清山植物園項目,總投資12億元,規劃用地3000畝。目前一期工程已流轉土地1100余畝,每畝租金1000元,2015年一次性支付2年租金,以后逐年支付。整理觀賞道路1200米,修建河堤600米,整理渠道2800米。同時,村黨支部制作了用工卡,採取編號排序、輪流打工的方式,優先使用280名當地貧困戶務工,目前綜合土地流轉、勞務收入和管理人員、機械費用累計達到354萬元,涉及227戶,戶均增收1.56萬元。

二是支部+合作社。在農村種植、養殖、經紀人等專業合作社中建立黨支部,在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之上建立村黨總支,把總支部的領導服務融入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引導帶動村域經濟發展。如東泉鄉能岸村黨支部依托本村養殖經營大戶,大力發展小尾寒羊、優質土雞等養殖產業,注冊成立了東泉鄉牧興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300多萬,建成了佔地面積100畝的養殖小區,引進小尾寒羊、山羊、當地基礎母羊500多隻、優質土雞300多隻進行放養,種植白燕麥、紫花苜蓿近1000畝,通過了“牧興”農產品綠色及無公害認証,解決了當地100多名勞動力就業,覆蓋當地350戶農民長期供應飼料,每戶每年增加1300元。

三是支部+協會。由村黨支部聯合本村各類協會組織優勢,發揮產業協會、互助資金協會、電商協會等作用,將協會力量重點向貧困戶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支持農戶發展致富項目,實現支部建在協會上,協會辦在實體上,實體聯在農戶上,有效促進協會發展和增加群眾收入。如武陽鎮柯寨村以種植韭菜聞名,但組織化程度低,習慣於傳統種植,村黨總支牽頭成立韭菜協會后,協會會員與支部成員雙向交叉,並實行統一指導、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運作模式,種植韭菜遠銷省內外,目前,會員人數達到70多名,種植規模達700多畝1350座,輻射帶動農戶400多戶,每年可為菜農人均增收2700元。同時,協會定期邀請縣農業專家、科技特派員開展大棚韭菜種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識培訓,提高了群眾種養殖技術。

四是支部+基地。採取統一規劃、統一服務、統一扶持等措施,以支部為核心,以基地為載體,以農戶為基礎,成立“信息互通、技術互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種養殖示范基地,推動規模經營,形成產業示范鏈,帶動發展。如東泉鄉利用該鄉土地資源優勢,按照“創辦一個基地,帶動一項產業,發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聚集韓川村、黃河村育苗種植戶,投資200多萬,流轉土地300多畝,成立了“信息互通、技術互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育苗培育種植示范基地,種植雲杉等苗木70余萬株,解決了當地80多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初步形成了以雲杉育苗培育為主體,油鬆等多種地域特色明顯、抗逆性強的苗木品種為輔助的育苗培育格局,預計育苗收入在2100萬以上,農戶勞務收入182萬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

五是支部+電商。以推進雙聯行動與精准扶貧深度融合為平台,大力整合駐村幫扶工作隊、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的信息、技術優勢,著力培育壯大富民產業,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如大草灘鄉新聯村黨支部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指導下,牽頭成立了電子商務協會,注冊網店9家,將村裡手工編制、中藥材為主的5類16種特色產品統一在網上銷售,最高的月均收入達到1200多元,村域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初顯。馬泉鄉蔡家坪村黨支部瞄准了利用電商產業,可以將本村特色產業宣傳出去,了解到本村返鄉青年蔡連軍有網上銷售的本領,但由於資金短缺一直未能如願,村黨支部向鄉黨委、政府匯報后,鄉政府籌資2萬元,在村陣地擠出一間辦公用房,設立了電子商務網店,購買了電腦、切割機、包裝機等設備,主要銷售該村黨參、當歸、沙棘等特色產業。目前,網店銷售總額達到8萬多元,淨利潤達到1.6萬元,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真正將產品變成了商品。

第三,鼓勵“支部+”服務融合。主要通過支部領辦、創辦、協辦等方式,實行黨支部班子成員與農村各種組織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把黨支部與農村各種組織有機融合。

一是支部創辦領辦型。由村黨支部引導黨員和產業帶頭人,特別是村“兩委”班子中具有較強帶創能力的黨員牽頭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協會),合作社在村黨支部引領下,鼓勵農戶積極參與,帶動發展。

二是支部扶持引導型。堅持把村黨支部在組織領導、政策引導、服務指導等方面的作用與社會經濟組織在技術、信息、市場方面的優勢有效整合起來,實現黨組織引領經濟組織發展、黨員帶動群眾致富、經濟組織牽動農戶增收。

三是支部協會雙向進入型。以強化指導服務功能為切入點,支部主動介入,積極參與協會發展,實行支部班子成員與協會會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支部和協會互為補充,互相促進,支部在協會中出謀劃策而不直接決策,主動服務而不越權干預。

四是支部協會合一型。推行產業鏈上建協會、協會上建支部的形式,在協會和黨員群眾之間搭建橋梁紐帶,形成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利益聯合體,強化生產合作,實現利益共享。

成效與反響——圍繞扶貧抓黨建新成效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在上級部門和有關單位支持下,漳縣“支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實現了“支部引領、群眾增收、社會穩定”的多方共贏。

一是強化了支部“四大”功能。村黨支部是農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是推動新農村建設、農村改革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實踐表明,“支部+”突出黨支部主體作用,村支部變決策指揮為創業帶動、服務引導,對群眾由“事務服務”拓展為“利益服務”,在群眾中樹立起較高的政治威信。特別是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新興產業中,村黨支部把好方向帶好頭,積極爭取資金、政策傾斜,指導產業規范化建設,做好生產、加工、銷售和推廣等工作,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共同發展。

二是提高了黨員群眾經濟收入。長期以來,全縣農村以發展小麥、玉米、大豆種植等傳統農業為主,由於土地大多是旱地,一直以來靠天吃飯,每年收益小、發家致富難。而通過實施“支部+”精准脫貧,一方面為村級各類組織提供了勞動力保障,另一方面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帶動了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4429元,提高到2015年的5507元。

三是提升了村級社會治理能力。“支部+”精准脫貧實施以來,將更多的組織資源、人才資源、物質資源匯聚在基層,逐步形成了以支部為核心、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在“支部+”的推動下,一大批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得到解決,一大批棘手的矛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2015年以來全縣受理信訪總量同比下降18%,集體上訪、越級上訪同比下降43%。

四是實現了農村和諧穩定發展。結合落實全縣“1+19+4”精准扶貧文件,使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不少村積極發展公益事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福利保障,群眾真正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去年以來,在“支部+”的帶動下,全縣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4.32萬人,村級公益事業投入達到4821.76萬元,形成了和諧穩定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探討與啟示——加強黨建扶貧工作新啟示

隨著“支部+”精准脫貧的探索實施和不斷深化,我們也初步獲得了一些有益啟示:

一是“支部+” 精准脫貧,必須抓住夯實基層基礎這個核心。農村基層黨組織是精准扶貧一線的核心。實際工作中,漳縣立足強化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功能,堅持建設“五位一體”的村級服務中心,近三年來,累計投資2880多萬元,新建和改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91個﹔立足深化“365、一聯百”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法,大力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採取村內選賢、跨村任職、村醫村教兼職、機關下派等方式,拓寬選任視野,切實提升村級班子服務發展能力。實踐証明,隻有做好以選優配強帶頭人為主的基層基礎工作,才能為“支部+”推進精准扶貧提供攻堅克難的核心。

二是“支部+”精准脫貧,必須突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個關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帶領農民抗御市場風險、加快脫貧致富的關鍵。為此,漳縣鼓勵支持村黨支部和黨員致富能人創辦領辦協會、農民合作社282個,著力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團結到黨組織周圍,為推進精准扶貧凝聚了智慧和力量。實踐証明,隻有不斷培育壯大新型農業主體,促使黨組織政治優勢與新型經營主體的經濟優勢高效融合,“支部+”推進精准扶貧就抓住了關鍵。

三是“支部+”精准脫貧,必須充分激活改革創新這個動力。發展富民產業是推進精准扶貧的根本。漳縣始終堅持把把改革創新的著力點放在精准扶貧上,聚焦精准扶貧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進一步大膽探索、改革創新,重點在土地流轉、項目審批等方面實行微改革,積極服務精准扶貧。實踐証明,隻有有針對性地推進改革創新,才能激活“支部+”推進精准扶貧的內在動力。

四是“支部+”精准脫貧,必須堅持發展富民產業這個根本。發展富民產業是推進精准扶貧的根本。產業發展中,漳縣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大力整合駐村幫扶工作隊、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的信息、技術優勢,著力培育壯大富民產業。實踐証明,隻有發展壯大特色富民產業,“支部+”推進精准扶貧就抓住了根本。

(責編:秦華、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