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哈爾濱市阿城區:黨組織領跑產業鏈助推農業現代化進程

2016年11月10日13: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近年來,哈爾濱市阿城區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打破傳統的單一化行政村黨支部設置模式,構建起“形式科學、管理規范、相融互動、和諧發展”的產業鏈黨組織新模式,極大激發了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有力助推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背景與起因

阿城區距離哈爾濱市中心23公裡,交通便利,地域優勢明顯。近年來,隨著全省“五大規劃”和哈市新戰略的深入實施,阿城區城鄉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全區農村依托地域優勢陸續建立起生產基地、行業協會、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各類農村產業組織307個。單打獨斗式的農村產業組織,在規模小的時候尚能發揮一定作用,但隨著各產業組織的發展壯大,一些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集中體現為:沒有“主心骨”,缺乏凝聚力﹔技術更新慢,產品質量低﹔難以抱團,市場競爭力不強。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產業鏈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步伐,如何有效凝聚農村產業組織,激發其內在動力,引領其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是阿城區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做法與經過

(一)強化組建,實現產業鏈黨組織全覆蓋。一是採取“五個依托”的方式,積極建立農村產業鏈黨組織。區委出台了《關於加強在農村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對符合建立黨組織的農村產業及時批准建立黨組織。各鎮(涉農街道)依托生產基地、行業協會、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經濟合作組織建立黨支部。目前,全區已建立各類產業黨支部17個,產業黨小組70多個,在產業鏈上從事生產經營的黨員600多名。二是通過靈活設置黨組織的建制,探索順暢的行業管理模式。積極推行“支部+協會”、“支部+合作社”等模式,成熟一個建立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形成產業鏈黨組織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在行政村范圍內的農村新型合作組織中具有正式黨員3人以上的成立黨支部,隸屬於村黨總支。如金龍山鎮米面經營聯合社有8名黨員,從業相對固定,單獨組建了金龍山鎮米面經營聯合社黨支部。對不具備單獨組建條件的,採取建立黨小組或指派黨建指導員的辦法,組織黨員開展活動。三是不斷創新主題實踐活動載體,搭建發揮作用的互動平台。組織開展了“抓產業、創實業、富家業”活動,使村黨組織強起來、黨員干部動起來,農民群眾富起來,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一大批素質好、能力強的黨員成為本行業的“領頭雁”和“主心骨”。

(二)注重指導,產業鏈黨組織功能不斷完善。一是規范產業黨支部的運行方式。為產業鏈黨組織統一制作黨建展板,制定和完善了產業黨支部工作職責、工作制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議事制度及“三會一課”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產業黨支部的建設和運行有章可循,不斷推動產業黨支部規范化建設。

二是強化產業黨支部的分類指導。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產業黨組織,強化分類指導,規范和加強產業鏈黨組織的黨員管理,對黨員組織關系推行“柔性管理”,黨組織關系轉入產業黨支部的黨員,以產業黨支部管理為主﹔黨組織關系未轉入的黨員,以原所在單位黨支部管理為主,切實保証每名黨員都能及時參加組織活動,做到不脫管、不漏管,接受產業黨組織和原單位黨組織的雙重管理。三是做好產業黨支部的技術培訓。針對各類經濟組織黨員特點,採取“黨員夜校”、“黨員論壇”、“農民黨校”等靈活多樣、喜聞樂見的形式,為黨員培訓搭建“學習課堂”,把培訓課堂搬到生產車間、田間地頭,不斷提高黨員闖市場、搞經營、促發展的能力。三年來,全區共舉辦各類培訓班65期,培訓黨員4500余人次,農民群眾7600余人次,通過實用技術培訓,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豐富了產業鏈黨建的內容。

(三)創新載體,充分發揮產業鏈黨組織的作用。一是實施“能人強村”工程,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打破地域界限,把威信較高、能力較強、帶頭作用較好、有一定經營頭腦和一定產業規模的黨員作為產業支部書記候選人。同時,從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外出務工回鄉人員中選有技術專長、致富能力強的年輕人作黨支部書記。目前,全區產業黨支部書記的平均年齡不到45歲,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86.9%,每人都有一個以上致富產業項目和一技之長。二是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建立黨群互助的幫扶機制。引導農民黨員結合所從事產業的實際,向群眾做出技術承諾、風險承諾、目標承諾,設置幫扶責任崗、科技示范崗、流通服務崗、信息咨詢崗等,為群眾提供技術咨詢、市場信息、政策法規等服務,解決群眾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三是發揮“雙強雙帶”作用,做好區域內農戶的各項服務。涉農部門、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堅持選派技術能手到各村蹲點指導當地群眾發展農村產業,幫助群眾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對規模較大的產業基地、科技示范園,劃分若干黨員責任區,安排“雙強雙帶”型黨員干部為責任人,制作責任區公示圖,接受群眾監督,做好區域內農戶的各項服務,確保每個“雙強雙帶”型黨員干部每年帶動10名以上普通群眾創業致富。

三、成效及啟示

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改變了過去農村僅有行政村黨組織的單一模式,進一步凝聚了人心,產業鏈上的農民有了“主心骨”,單打獨斗式的“小打小鬧”被合作式、集約化生產經營所取代,技術手段更加先進,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農業發展形成強大合力,農民增產增收、創業創新,日子更富足,生活幸福指數更高。

(一)產業模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產業鏈黨組織充分發揮凝聚人心、支持技術、搶佔市場的核心堡壘作用,極大激發了產業鏈上廣大黨員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些條件成熟的產業組織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發展潛力大、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亞溝鎮的粘豆包生產最早在1983年,當時農民由於生活困難把自家包的粘豆包拿到市場上賣﹔1998年成立了亞溝鎮粘豆包專業協會,隨后成立了豆包協會黨組織,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加大了產品的宣傳力度,提高了亞溝豆包的知名度,1999年亞溝鎮被中國農業部特色產業委員會授予“中國粘豆包第一鎮”榮譽稱號。而今,亞溝已擁有“金生”、“仁鑫”、“綠雅”等8個豆包品牌,有6個加工廠年產豆包達10萬公斤。

(二)黨員干部帶富能力明顯增強。產業鏈建立黨組織的目的是引領發展,使廣大農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近年來,阿城區產業鏈黨組織立足地域優勢,整合發展資源,堅持“指導不包辦、參與不干預、建議不決策”的原則,注重加強對產業組織的指導扶持,在龍頭企業、市場、合作社(協會)、農戶之間搭建了橋梁紐帶,形成了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利益聯結體,強化生產合作,拓展市場份額,實現了黨群共富、利益共享。雙豐街樺樹村黨支部書記陳雷,緊跟國家農業發展新政策,於2013年11月帶領4名村民注冊成立了雲林合作社,經過幾年的努力,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入社農民達到345戶,種植面積達20900畝,2015年在國家收購價下調的情況下,每畝仍分紅550元,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

(三)現代化農業發展格局逐步完善。產業鏈黨組織加快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保持了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廣大農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到了發展改革成果。近年來,在產業鏈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阿城區“三農”工作實現了好發展、快發展。區委經過大量調研論証,明確了建設“哈爾濱都市型農業示范區”的發展目標,圍繞“一圈兩帶三大板塊”都市農業格局, 休閑農業、現代種植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迅速,百棟溫室、千棟大棚蔬菜基地、萬畝綠色水稻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農田水利化、農業科技化、農業機械化建設整體提速,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面積達到20萬畝、高產創建輻射區面積達到72萬畝。糧食產量實現12年連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1596家,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7%。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