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黨建社會化引領基層黨建工作創新——以鹿城區黨群服務中心運營為例

溫州市鹿城區和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2016年11月07日10: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案例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新的經濟組織不斷產生,黨員就業方式日趨多樣化,大量黨員下海經商、進城務工,黨員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結構的變遷,導致基層黨組織所能主導的社會領域的范圍不斷被擠壓、縮減,依托“單位黨建”形成的社會認同度和整合力日漸減弱。最明顯的表現是基層黨組織動員能力下降,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之前,組織生活會到會率偏低,有的不到50%。即使在機關內部,黨組織的實際運作也由於過於行政化而出現缺乏活力、工作力不從心等問題。因此,為適應社會轉型要求,鹿城區委組織部以鹿城區黨群服務中心作用發揮為切入點,主動對黨建工作新模式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鹿城區黨群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黨群中心)坐落於溫州市鹿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朔門老街70號,面積800多平方米,設有志願者服務中心、百姓劇場、黨員政治生活館、志願服務展覽區、問渠交流中心、書記學院等功能室。2014年11月,鹿城區委組織部創造性地引進了鹿城區和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和樂),主持黨群中心的運營工作。這是鹿城區乃至溫州市第一次將基層黨建項目委托給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旨在運用專業化、社會化和項目化的運作機制,吸收社會領域的價值理念、溝通方式和組織技巧等,搭建了黨建資源共享互補共用平台,促進了基層黨組織、黨員和群眾功能的發揮。

二、主要做法

(一)通過打造基層組織生活范式,設定特色“標准”輸出,增強黨組織內部凝聚力及黨員活力,形成覆蓋全區的黨建工作新模式。

1、輸出特色組織生活。黨員“每月固定活動日”基本上是讀報紙、念文件、領導講話,組織生活吸引力不強、難以長期堅持,已非常明顯。為此,黨群中心推出特色組織生活,堅持問題導向,根據黨組織實際情況量身定制組織生活方式,實現1對1的定制服務。如對年輕黨員多的支部,注重增加團隊協作、政治教育等內容,開展青春問政、戶外拓展等活動﹔對老黨員較多的支部則開展送課活動,著重設置紅色觀影、暢談入黨心路等內容。特色組織生活程序上設置了重溫入黨誓詞、以身邊模范為鏡等黨性體檢環節,突顯政治屬性﹔內容上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把組織生活的特殊成效延續到工作、生活中來。通過創新組織生活形式,使黨員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增進交流,深化感情,以互動和體驗來加強其參加組織生活的意願。

2、推行黨員發展管理積分制。對入黨積極分子,設置服務指數與積分達標要求,即設學習指數、服務指數、激勵指數三項指數,除激勵指數設限外,學習指數、服務指數不設上限,以激發其學習服務主動性與積極性。要求入黨積極分子在培養期內參加一定次數的公益活動,並將其參與的表現列為成為發展對象的重要參考。通過強化其為民服務意識,確保把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也為廣大群眾搭建入黨的公平競爭平台。對黨員,實行志願服務積分制管理,引導黨員積極參與鄰裡互助、志願服務,為群眾辦好事、解難題,讓群眾看得見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如黨群中心累計征集了7000余個微心願,在職黨員已認領實現6000余個,受到了群眾的支持與好評。

3、構建黨建+網絡+社會服務示范基地。注冊微信公眾號平台,充分運用“鹿城黨群服務中心”微信號,實現信息實時公開,實時互動。截至2016年10月,官方微信號粉絲量已達4萬人,共計圖文信息232條,總計送達191.9萬多人次,總計閱讀量27.4萬人次,被轉發58247人次。建立健全區街組工干部、村(社區)書記和支部黨員三級微信群,實現了手機網上辦公互聯互通,使日常黨建工作變得方便快捷。目前,已創建三級微信群280余個,覆蓋近8000名黨員。立足於便民服務,以黨員志願者隊伍為標杆,通過為公益活動提供場地、技術指導,引領其他有益的社會組織孵化、成長,集聚社會各方資源,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區的黨建+網絡+社會服務體系。

(二)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傾力建成志願服務總基地。

以社區黨員義工隊伍為根本力量,帶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群團組織成員、熱心群眾充實到紅色義工隊伍,打造志願信息交互樞紐、志願者活動之家,形成志願服務“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的新常態。

1、引入系列專業公益課程。為提升志願隊伍服務力,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正規化、專業化水平,黨群中心採取多種形式孵化培育黨員志願者隊伍。一方面加強綜合技能培訓,如每周針對黨員舉辦一期公益培訓之職場加油站系列課程,提供心理學、組織學、宣傳等線下課程,讓黨員在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方面切實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各種志願服務群眾活動,讓黨員在實踐中錘煉能力。如黨員公益系列課程,已有來自基層、機關、高校的15名黨員加入講師團,授課內容涵蓋演講、外語、葫蘆絲、讀經、電子產品掃盲等,密切了黨群關系。此外,建立黨員在線學習資料庫——線上課程“鹿城紅雲庫”,由黨員志願者上傳、分享、管理學習資料,供黨員進行自學,提升服務水平。

2、實施志願服務對口派遣。許多黨員表示有志願服務意願但沒有合適的參與平台,而社區則反映在職黨員不願意參加志願服務。為了破解這個難題,黨群中心推行黨員志願派遣計劃,即依托黨建雲平台、微信公眾號、開通服務求助熱線等,定期發布公益活動、微心願征集通知,對群眾的需求、心願進行征集、梳理,錄入心願庫。以村民中心和社區需求為導向,根據志願者的服務能力、服務項目、服務時間、服務成效進行匹配、深度融合,實行常態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派遣服務機制。常態化派遣服務,已在全區103個村和66個社區鋪開,以油畫黨旗、書法黨章、科學實驗等為內容的“快樂星期天”派遣活動1046場次,服務覆蓋黨員群眾達5萬多人次,切實寓政治教育於趣味活動之中。個性化派遣,如針對藤橋鎮、山福鎮空巢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的實際,重點派遣黨員醫生上門服務、“留守兒童興趣班”等服務活動,有效防止宗教活動向弱勢群體滲透。

3、建立科學有效管理評估機制。通過建立一系列管理評估機制,規范黨員志願者隊伍管理。實施黨員志願者考核准入制度,經過兩次考核,遴選出400余名專業性強、忠誠度高的黨員志願者,作為核心團隊。實施志願者激勵機制,根據志願者注冊后參加志願服務的時間累計,將黨員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開展情況作為其星級評定的重要內容。設立志願服務達人榜,每月對志願者服務時間、成效進行評估,將當月服務之星進行上牆公示。定期舉辦志願者聚會和各類團體活動,將黨群中心打造成志願者之家,凝聚、回報服務志願者。

(三)對基層帶頭人實現常態化、長效化教育,全力升級基層書記學院。

書記學院採取小班化教學、開放性辦學、高密度集中學習、互動式研討,使其成為交流互動的重要平台和隊伍素質能力整體提升的培訓場所,提升基層帶頭人能力。

1、設置針對性課程。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針對調研基層書記隊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內容,如在黨務教育方面,將黨員發展列為必修課,使書記掌握黨員發展的規范化流程,把好黨員入口關,又如在提高執行力方面設置“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村干部應該發揮哪些作用、書記如何執行“五議兩公開”制度等課程,提高其整體工作能力。

2、創新培訓方式。高頻率輪訓,書記學院每周開課一期,每期二天。自2014年探索運行以來,目前已開辦了12期培訓,對全區社區(村)黨組織書記實現了2輪次的覆蓋。小班制教學,開班前書記學院確定聽課人員的范圍、結構及數量,人數均不超過40名,給書記們更多的學習、展示、交流機會。案例式授課,書記講給書記聽,指定優秀書記作為主講人,讓他們現身說法,開展教學互動。現場教學,帶著書記到先進村開展調研學習,與優秀書記直接對話,比差距、找不足、明方向,強化其的主體意識。

3、實時考核評價。嚴格日常管理,建立學籍檔案管理制度,為每位書記建立學分卡,記錄出勤、學習、考試、效果鑒定情況。每天考察學院的出勤情況,嚴格請假制度,若出現遲到、早退2次視為缺課1課時,每年無故缺席2次以上,向所在基層黨組織進行通報,作為五星爭創扣分依據。實行定期“機考”,對受訓書記開展隨堂考,考核成績直接反饋至書記學院管理系統。考核結果反饋,對其出勤率進行排名,在鹿城黨群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上公布,並作為“雙述雙評”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主要成效

(一)多方位參與,黨建格局由“固化封閉”向“兼容開放”轉變。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基層黨建工作面向社會開放,突破固化的單位組織結構,實行兼容開放的組織構架,才能更好地實現黨組織自身的政治功能與歷史使命。

一在整合服務資源上,黨群中心集聚了部門機關、城市社區、農村、企事業單位、學校、兩新組織和社會熱心人士等各類資源,社會組織及社會力量被納進基層黨建整體化大格局中來,突破了傳統黨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志願服務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實現紅色思想引領綠色公益行動。

二在優化村居后備干部教育機制上,通過“梯隊培養”項目,黨群中心承接系列村(社區)后備干部沙龍、社會工作者培訓等活動,實現社會組織外訓、組織挂職壓擔培養和志願者義務輔導相結合的村居干部培養機制,進一步提升和促進了村(社區)干部隊伍的整體質量和梯隊建設。

三在創新組織設置模式上,根據當前各類行政組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的類型特征和屬性,嘗試構筑具有很強社會整合力的縱橫結合的大網格組織體系,突破固化的單位組織結構,實現兼容開放的組織構架,在依托現有行政權力的基礎上,更注重直接地面向社會,實現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凝聚社會、治理社會的目標。

(二)細化推進,黨組織服務從“粗放型”向“個性化”轉變。

服務既是黨組織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基本方式之一。黨群中心根據群眾的需求,充分運用和發揮和樂的專業化優勢,使各項便民服務內容真正落地,更貼近實際、貼近需求的服務舉措匯聚深厚人氣。

1、服務對象差別化。在服務黨組織、服務黨員、服務群眾過程中,黨群中心採取有區分、有差異的服務策略。服務黨組織,注重幫助其實現各自領域的黨建工作目標,如通過引導兩新組織黨組織開展“服務基層、回報社會”等系列活動,展現企業的社會價值。服務基本情況差異較大群眾,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如對老年人、新居民子女分別開展創意手工作坊活動和關愛小候鳥等活動。服務黨員,根據黨員的自身特點和要求,為其量身定做服務活動。

2、需求細分專業化。黨群中心提供服務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從需求出發、做到專門專業。如,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陪你回家”公益黃手環、為環衛工人眾籌清涼大禮包和溫暖大禮包、為被羈押未成年人舉行“富心”計劃等,受到黨員群眾普遍歡迎,社會效應顯著。

3、組織生活個性化。堅持個性策劃,摒棄過去“格式化”的組織生活形式﹔堅持問題導向,調動黨員群策群力為化解問題出謀劃策﹔堅持開放式討論,促使每一位黨員都能在小范圍裡發表各自的意見,一改過去書記唱獨角戲、黨員緘口不言的局面。通過引導參與和支持特色組織生活,激發了黨員活力,提升了黨組織凝聚力,豐富和創造性地延伸了三會一課的內涵。

4、流程管控最優化。由於黨群中心項目化運行相對獨立,環環相扣、節節相連的服務流程管控,既保証了開展黨建工作“規定動作不走樣”,也為主持運營的和樂創造了更多的空間來探索“自選動作”,進而更好地培育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點。

(三)公益化互動,基層黨員干部行為從“行政”向“志願”轉變。

就現時期而言,增強公益性是黨組織獲得群眾認同和社會公信的主要舉措。鹿城區以公益化為軸心,緊密聯系社會公共事務、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來開展黨建工作,更加注重群眾利益,促使基層黨員干部行為從“行政”走向“志願”,在為民服務中贏得主動權。

1、以人為本設置公益服務。黨群中心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群眾日常需求,也包括黨員訴求,主要涉及“講文明樹新風”(如文體活動、醫療衛生等)、扶危濟困(如救助生活困難群眾、關愛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大型社會活動順利進行開展(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創建黨)、應急救援(交通疏散、設施搶修、心理安撫等)等方面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針對不同情況,黨群中心堅持從對象需求出發,設置“小而美”的志願服務項目,組織不同類型的志願者,切實解決了群眾和黨員的一些困難。

2、在細節中體現為民。志願服務不是強勢對弱勢的施舍,而是有與無的相互給予,黨群中心對志願者十分強調“自願、無償、博愛、平等”志願精神,在做好細節中體現服務的真誠。如在為新居民兒童眾籌鉛筆和蛋糕券時,為了避免孩子受到施舍情緒的傷害,黨群中心設計“鉛筆花公益課”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把鉛筆和蛋糕送給孩子們的手中。又如在公布微心願圖片時,細心地遮蓋了需求人的姓名及隱私信息。黨群中心優質、貼心的服務,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滿足不同層次人們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展示特長的願望,增強人們尤其是基層黨員干部的社會責任意識,融洽了干群關系。

3、形成黨群良性互動。一方面,為了使更多的群眾更方便地享受到公益服務,黨群中心非常注重項目實施反饋與調整。如創意手工坊項目推出后,很受老人歡迎﹔但有人反映制作絹花、紙巾盒之類的活動不適合男性老人,黨群中心及時調整,增加了木工制作等活動。又如,受群眾啟發,黨群中心推出“誓言無聲 手抄《黨章》”書法大賽,寓教於樂,喚醒黨員黨章意識。另一方面,建立志願者服務回饋制度。志願者以其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經考核可晉級,晉級后可在志願者學院免費選修若干新技能課程,學成后更好提供志願服務,以此形成良性循環,打造更專業更有針對性的志願服務隊伍。

4、廣泛接納群眾參與。堅持自願參與和社會倡導相結合,既尊重人們的服務意願,鼓勵人們自主參與﹔尊重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又強調公民的社會責任,進行適當的組織動員。如動員在職黨員到社區為群眾服務,黨群中心凝聚了一批具有豐富黨務經驗的黨員志願者骨干,也吸引了一大批社會上不同單位、不同群體的群眾志願加入,不斷擴大志願服務活動的覆蓋面,增強志願服務活動的影響力。

四、經驗探討

實踐証明,社會組織參與黨建工作,不僅豐富了基層黨建工作的方式和內容,拓寬了基層黨建工作的領域和陣地,提升了基層黨建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匯集了多元力量。

(一)黨建社會化,有利於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性。

社會組織扎根於群眾中的,能夠及時了解群眾的需求,可以通過正常的渠道,把群眾的訴求傳遞到黨組織,為基層黨組織有針對性的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依據。社會組織具有志願性、民間性、自治性等特點,其工作方式更易於群眾接受,黨的意志也可以通過他們以更加柔性的方式傳遞到社會成員。基層黨建工作在很多領域,需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撐,而社會組織在專業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黨建工作社會化,不是要以黨的政治性來統合社會組織的社會性,而是要在遵循各自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找准切入點和突破口,從而實現彼此之間的同頻共振。

(二)黨建社會化,有助於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應該更多地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方面,一切工作都要從黨員和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從自己的良好願望出發。事實上,由於政府對社會組織長期採取多監管、少扶持政策,造成行政管理與黨建活動、服務能力與黨員訴求的不平衡。通過社會組織廣泛宣傳政黨理念和意識,借助社會組織來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決民眾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能夠使服務型黨組織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措施都落實到實處,獲得群眾的普遍支持。

(三)黨建社會化,要注重發揮黨員和黨務工作者的積極作用。

黨員和黨務工作者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黨建工作社會化,無論以何種具體的方式開展工作,都要通過黨員或者是黨務工作者與工作對象溝通,通過黨員或者黨務工作者的示范引導作用來實現,才能取得群眾的支持。黨建工作社會化更要注重的是,要發揮黨員和黨務工作者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充分發揮那些由群眾選舉產生的黨務工作者的積極作用,因為他們能夠更好地與群眾溝通,更容易獲得群眾的信任。

(四)黨建工作社會化,要堅持開放互動的工作方式。

社會化的工作方式,就是要通過社會性的手段施加影響,發揮黨組織的非權力影響力,吸引社會成員主動向黨組織靠攏,使群眾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貫徹黨的各種決策,在無領導色彩的互動中實現黨的領導。因此,工作方式上就必須強調協調與合作、間接領導、交流和說服,並且主要依靠黨員的人格力量、社會評價、社會關系、情感交流等開展工作。這種開放互動的工作方式,能夠增進黨員和群眾之間的親近感,使群眾更能從心理上接受黨的政策和主張,主動向黨組織靠攏,自願以群眾的名義來配合黨完成組織任務。

(五)黨建工作社會化,要充分發揮黨委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

黨建工作社會化,政府必須在在經費和環境的投入上加強引導。在環境上,要通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自身優勢,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社會資源,甚至是營造良好的組織文化環境,促進社會組織的正向功能的發揮。在經費上,要完善政策法規和經費保障,明確購買社會組織黨建項目服務的方式,同時要採取適當方式為開展公益社會服務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公募性基金會和公民個人對社會公益活動進行資助,形成多渠道、社會化的籌資機制。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