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10:57 來源:貴州日報
巡渠,已成為黃大發的一種習慣。 田維野 攝
人類的歷史中,總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閃耀。
半個世紀前,中國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鑿石,挖渠引水,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巔,世人謂之——紅旗渠。
莽莽黔北深山裡,同樣藏著一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間蜿蜒盤旋。這條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大發渠”。
修建這條生命之渠的領頭人,是80歲的共產黨員,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造夢——
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
這是一雙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繭銅錢般厚實,十指皸裂粗糙像鋼銼。與黃大發握手,瞬間感受到一股力量。
日近中天,妻子端上幾樣自家地裡侍弄的土菜,80歲的黃大發腰杆筆直端坐桌前,端起一碗白米飯,吃得挺快。
每當講起草王壩的水,老人分外激動,七個字被他反復說起:就是要拿命去換!
昔年戰天斗地的號角聲似乎難以追尋,但火紅年代的記憶仍十分清晰——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拿命去換”的艱辛從當地流傳的民謠裡可見絕非虛言。1995年前的草王壩因為缺水,全村種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飯,隻能吃包谷沙,無水、無電、無路,男人娶不上媳婦,光棍村的名聲不脛而走。
水,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喲!
1936年出生在草王壩的黃大發,從小是孤兒,靠著給鄰村的親戚賣力氣干粗活拉扯長大。1959年,23歲的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
“我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黃大發的誓言在當時的村民們看來無異於白日做夢。
黃大發心裡有底:草王壩缺水,但幾公裡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隻要劈開阻隔兩村的靈寶山,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23歲的黃大發立誓修渠引水,現實卻無比殘酷。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不知道什麼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沖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這一擱又是十幾年。
有人斷言“草王壩的人就是這個賤命,別再想吃上白米飯。”
逐夢——
勤勤勉勉地學,夜以繼日地干
修渠失敗,草王壩人像斗敗的公雞。
1989年,53歲的黃大發被抽調到楓香區水利站協助工作,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不識字,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就纏著技術員就著圖紙講解……三年時間,他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
一次區裡開會,午飯時,一位曾經到過草王壩的干部來到正狼吞虎咽的黃大發身旁說:“黃支書,大米飯好吃呢,還是包谷沙飯好吃?”一句話,讓他食不下咽。
難道草王壩人隻能安於宿命,甘心祖祖輩輩受窮?
黃大發不信命,他要重啟修渠計劃。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持,從當時並不寬裕的財政裡劃撥6萬元資金和38萬斤玉米。
被貧窮和干渴沖散的人心還能聚齊嗎?為了檢驗群眾修渠的決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題:草王壩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湊齊1萬元現金,水利站技術人員馬上就位!
黃大發連夜跑回村裡召集村干部開會,決定按每畝土地39元逐戶收取集資款。動員會上,有人抵制。黃大發的舅公楊春發指著他說:“大發,你要把水引過來,我手掌心裡煮飯給你吃。”散會后,楊春發還是悄悄將39元錢塞進黃大發的手裡。
幾斤黃豆,幾隻雞,幾斤蜂糖,陸陸續續湊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鄉場上賣了換錢,總算湊足了一大摞皺皺巴巴的集資款。
1992年春天,大發渠動工。有人說,愛做夢的黃大發,這次是做白日夢。
每天,兩百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扎進深山修渠,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難,物資運輸難,聚攏人心更難。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馬馱運上工地﹔沒有后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隻吃兩頓,可人心聚不齊,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黨員思想落后,群眾就不齊心,我們怎麼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每月初,黃大發都要在晚上召集村裡20個黨員開會,號召黨員沖鋒在前。
修渠期間,黃大發二十出頭的二女兒患了腎炎,躺了幾個月就走了,13歲的大孫子突發腦膜炎又走了。埋葬完親人,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抹掉悲痛的淚水,又帶著工具上了山。
有人除夕夜想過個閑年,卻看到黃大發帶著一家老小又上了山,立即丟掉碗筷熱乎乎地跟著干。鞋磨破了沒錢買,黃大發赤腳步行二十多公裡去背炸藥,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管倉庫的工作人員想要資助他買雙鞋穿上,他卻婉拒了。
春去冬來,餐風露宿,三年時間,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一條跨3個村,十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渠終於竣工。
圓夢——
通電通水又通路,就是要拿命去換
1995年端午節,當汩汩清流從溝渠一瀉而下時,草王壩全村老少扛著鋤頭一路呼嘯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輩輩刨食的旱地變為稻田。
半坎組49歲的徐開倫和黃大發跪在地裡熱淚縱橫,年年歲歲的盼喲,終於圓夢了。這年春節,村裡家家戶戶把平日裡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鍋“敞開干”,徐開倫一口氣干了五大碗。
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
通渠的那一年,草王壩通了電,接著又修通了通村路,領頭的還是老支書黃大發。
“不能讓下輩人受沒上過學的苦。”上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黃大發兩次為學校選址和修建發動群眾。近些年來,僅有百多戶人家的草王壩出了三四十個大學生。
時光老去,70歲那年從村支書崗位退下后,黃大發仍然一呼百應帶領群眾修溝補渠。
“不管大事小事,隻要是黃支書帶頭決定的事情,我們二話不說就跟著干。”這是群眾對黃大發的肯定。
全村黃姓人家隻有三十多戶,一百多戶是徐姓人家,是什麼讓黃大發能贏得群眾真心擁護?
“是公心!”70歲老黨員徐開倫豎起了大拇指。每次拉水泥的車廂裡撒落的水泥,黃大發總要仔細清掃入庫。妻子說家裡灶台需要一碗水泥來補一補,他堅決拒絕!
“修渠那幾年,買炸藥水泥,過他手的錢就是二十來萬,硬是沒出一分差錯。”71歲的老會計楊春有記憶猶新。
“他一輩子腰杆都硬邦邦的,說話做事得罪了不少人。”村主任沈仕章回憶說,有人暗地使壞,悄悄把他家的杜仲刮了皮,把地裡的菜籽砍倒一大片,堆放的包谷稈也被一把火燒了,老伴坐在地裡欲哭無淚,黃大發簡單安慰幾句又上山修渠。
老人種下的一百多棵李樹結了果,有人勸他把果子拿去賣,他拒絕說:“栽下李子樹就是拿給大家吃的,覺得好吃了,才會想去種。”
這些年獲得的表彰不少,但壓箱底的是當年的工程圖。半個世紀前,關於草王壩修渠引水的藍圖被鋪開,黃大發把實現夢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這張還沾著泥土印跡的圖紙,被黃大發珍藏了18年。
今年8月10日,黃大發在縣裡的組織下參觀了花茂村,回來后輾轉睡不著覺,80歲的老人仍在不斷追問自己:
如今的草王壩,雖然荷包日漸鼓起來,但還沒有脫貧。沒有水,可以號召大家開山鑿石,但脫貧攻堅這座發展中的無形之山,如何開鑿,又該怎樣翻越?
“一是通村路要硬化,不能坑坑窪窪﹔二是村裡要修水站,要讓大家喝健康水,不生病﹔三是要向花茂村學習,建設新農村!”老支書言語間滿是憧憬。
水拍山崖,風過林海,一抹斜暉洒進草王壩金黃的稻田。黃老支書一字不落地念起入黨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
信仰的火炬一旦點燃,就會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和無窮的力量。
(記者 馬剛記者 馬剛 通訊員丁思江、田維野對本文亦有貢獻)
信仰是力量之源
一個已經80歲的老黨員,為什麼還深深地烙印在當地廣大干部群眾的心裡?
一個篳路藍縷鑿壁引水的傳奇,為什麼至今仍激蕩在草王壩人矢志脫貧的路上?
黃大發老支書一字不落念出牢記了57年的入黨誓詞時,我們找到了答案!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信仰是力量之源。一字一圖地學,一錘一钎地鑿,一磚一石地筑,黃大發自強不屈、腳踏實地、學以致用,歷時36年,硬是帶領草王壩人在懸崖絕壁上劈山修渠,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澤被后世。
信仰是成事之基。正是對黨真正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黃大發練就了壓不垮、打不爛的鋼筋鐵骨,無論境遇怎樣,始終透著一股奉獻自我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一心為民的正氣,令人敬仰。
半個世紀過去了,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那些光芒閃耀的信仰足跡,又該怎樣啟迪未來?
大浪淘沙,披沙揀金。“大發渠”精神歷經時代潮流洗禮仍然彌足珍貴。貴州脫貧攻堅尤其需要進一步激發、凝聚這種發自靈魂深處的信仰,為貴州與全國同步小康提供不竭力量。
相關專題 |
· 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