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湖北武漢新洲區:落實群眾“三個需求”深入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中共武漢市新洲區委組織部

2016年08月31日13: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新洲區在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不斷探索“需求黨建”新模式,將服務群眾發展、生活、情感等“三個需求”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成效。同時,鼓勵基層黨組織大膽探索,尊重首創,把握核心環節,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穩步推進。2016年,區委專門出台《關於規范服務群眾“三個需求”助推精准扶貧工作的實施方案》,建立落實群眾“三個需求”長效化機制,進一步規范“群眾報單、民主議單、組織買單、考核保單”等4大服務流程,拓展落實需求的“黨員領辦、部門協辦、社會力量幫辦、組織督辦”等4條路徑,不斷提高全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

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內涵外延

准確把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內涵,要在理論和實踐中搞清楚功能定位、適應界限和根本路徑。

(一)功能定位在服務。服務型基層黨組織所指的“服務”,主要包括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是根本任務、服務黨員是內在要求、服務改革發展是基礎保障、服務社會管理是重要內容,把服務作為基本價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種基層組織模式和工作形態,保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正確方向。

(二)適用界限在基層。以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基本職責和首要任務,把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具體要求,把服務群眾作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貫穿始終。堅持用群眾工作來統攬服務工作,用群眾標准來檢驗和衡量服務工作,在發動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關心群眾、引導群眾中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

(三)根本路徑在創新。一是創新服務內容,實現從粗放化到精細化的轉變。服務群眾的視野應立足於全體民眾,走精細化的路子,回應各階層群眾的合理訴求。困難戶要關心,困難戶以外的廣大群眾也應關心﹔有訴求的要服務,沒訴求的也應主動服務﹔找上門來的要解決,沒找上門來也關注。服務項目的設計,要面向廣大群眾,讓大多數群眾都能體會到組織的關心。隻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將廣大群眾團結在黨周圍。二是創新服務方式,實現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從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內涵來考量,服務應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是集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為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經常性的工作。不同的群體、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需求差異很大、想法各不相同。要改變以往服務方式單一化的做法,根據不同需求對象,提供“適銷對路”的服務,不斷創新和完善基層治理格局。三是整合服務資源,實現從單兵式向區域化的轉變。當前,人民群眾各種需求日益高漲,任何單靠一方提供服務的做法,都無法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應立足自身、整合資源,充分運用各類社會資源,發揮區域內各類組織的積極作用,實現服務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效益最大化。

二、基層黨組織在服務中面臨的問題

(一)服務與需求不對稱。基層黨組織往往隻注重服務的提供方式,而忽視了群眾的接受方式。在調研中,一名村黨組織書記對我們說:“去年有一個單位組織機關黨員到村開展志願服務,看望留守老人,當時花費了很多心思為老人挑選禮物,考慮到老人牙不好就買了一些飲料和補鈣奶粉,等該單位服務活動搞完后,回訪這位老人時,她拉著我們的手說,請他們以后不要買這些甜食來了,我是糖尿病不能吃。”這就是我們當前基層黨組織在服務過程中經常面臨的尷尬,群眾的需求我們不知道,我們提供的服務,群眾卻不需要。

(二)服務內容不夠精細。在平時的服務中,基層黨組織能夠提供的服務內容更多地偏重於群眾生活上的物質需求,對於群眾的自我發展、精神情感等需求的滿足,既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滿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渙散化“三化”趨勢明顯,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缺勞力、農技推廣缺人才、農村基礎建設缺資金“三缺”現象顯露,“三留守”群體的精神家園的缺失也在顯現。

(三)服務資源未有效整合。一些基層黨組織過於依靠內部資源,而忽視了內外資源的整合。現有的政策性投入保障,隻能滿足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還往往出現“不足、不均、不公”等問題。幫扶部門、駐點干部、區域力量等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在面臨群眾的多元化服務需求時,明顯表現出捉襟見肘的窘迫。一些社會組織、服務機構有資源、有意願,卻較少得到有效整合,培育、發展、引導社會組織的工作沒有達到群眾期盼要求。

(四)服務形式固定單一。當前的基層黨組織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服務群眾“一陣風”,長效機制不常效,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被服務”現象。不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內容依然局限於“掃大街、搞慰問、做表演”老三樣的簡單重復,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可能不是很受群眾歡迎和認可,真正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較少。要確保群眾不“被服務”,必須解決服務供需“兩張皮”問題,關鍵要做好服務供需的對接。首先要摸清群眾需求,做群眾需求“明白人”。其次是順應群眾需求,構建服務需求的“供給庫”。再就是根據供需情況,進行合理調配。

三、探索和實踐

針對群眾需求的多樣多元化,新洲區立足本地實際,牢固樹立以群眾需要為導向的黨建工作理念,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不斷完善工作體系、創新工作方法,在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上進行探索實踐,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摸清群眾需求,明確服務方向。依托“街鎮黨(工)委—村級黨組織—黨小組—網格管理員—黨員”五級組織架構體系,按照發展需求突出發展致富群體、生活需求突出重點貧困群體、情感需求突出“三留守”群體的原則,採取逐一進門入戶、電話聯系外出務工群眾等方式,進行全面細致的摸查,既聯系了群眾,又系統梳理出群眾發展、生活、情感等基本服務需求259650多條,並以村為單位進行全面登記造冊,建立服務“需求庫”。同時,651個村在征集群眾需求的過程中,形成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問題的“直通車”和“工作鏈”。

(二)定准群眾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在街鎮黨(工)委的指導下,各村採取“四民工作法”,對收集起來的群眾需求,進行研究討論,按照最急、最需、最盼且現實的原則,對不切合實際且與身份不符的需求進行篩選,最后分門別類對各類需求進行匯總,確定了16類102311項服務清單,做到了“三個需求”清單符合群眾“口味”。鳳凰鎮毛沖村黨支部書記程綱華說:“通過黨員群眾代表議定清單,排除了過高的需求,鎖定了最急迫的需求,不僅消除了群眾的爭議,還使我們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了。”舊街、陽邏等街道還組織各村將議定的群眾“三個需求”在村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確保了議定需求的公正、透明。

(三)整合資源力量,落實服務需求。組織動員市派小康工作組、區直職能部門、區派小康工作組、街鎮黨(工)委、街鎮所屬部門、村級黨組織、農村黨員、農村志願服務隊、駐村部門、企業、社會機構等力量和資源,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體系,全覆蓋、全方位、全區域的分層認領和落實群眾服務需求。首先,由村志願服務隊、黨員、黨小組、村委會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分層解決﹔對村黨組織解決不了的需求,提交街鎮進行統籌研究,發動街鎮所屬職能部門分步解決,汪集街、雙柳街印發《關於開展認領群眾“三個需求”活動的實施方案》,落實群眾需求4200多條。對於街鎮一時難以解決的需求,區委發揮機關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作用,按照黨員干部個人進村認領針對特困群體的個性需求、單位集體認領修一條機耕路、安裝路燈等村民共同受益的共性需求的原則,整合市、區80多個部門服務資源,到聯系村一一認領需求清單。

(四)建立考核機制,確保服務效果。以群眾評價為根本標尺,分層、分類制定具體量化的考核標准。分類定標。區直部門和街鎮以服務承諾、職能職責為標准,考核所認領需求清單的完成情況及群眾評價。黨員干部以崗位職責為標准,考核需求清單的完成情況和服務態度、工作作風等。分層考核。對區直部門,重點考核惠農強農政策項目到村落地情況、小康工作組到村認領需求清單情況。對街鎮黨(工)委,重點考核黨建重點項目推進和落實情況、街鎮干部駐村塆解決實際問題情況。對村級黨組織,重點考核“三個需求”摸排情況,落實的對接情況以及服務工作的群眾評價情況等。強化運用。區委將各單位落實“三個需求”成效作為年終黨建考評的重要內容,區直部門由街鎮和村評分,街鎮黨員干部由村評分,村干部按照“一定雙評”由群眾評分。

四、初步成效

(一)政治核心作用進一步彰顯。全區基層黨組織在落實群眾“三個需求”的過程中,不僅健全了區域黨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體系,實現了黨組織的有形覆蓋和黨的工作的有效覆蓋,而且統籌了城鄉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力量,有效助推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基層黨組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強化。

(二)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開展服務群眾“三個需求”活動,使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工作更加具體、更加具有方向性、更加貼近群眾心坎、更富成效,“三個需求”清單為各級黨組織調解糾紛、結對幫扶、服務群眾提供詳實的信息,提高了服務群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方便了各級黨委准確掌握了解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傾向性的問題。一名留守老人的需求被“買單”后激動地說:“我一個人在家,也沒有人說說話,就是希望子女多打些電話回來,想看看他們。村裡干部知道后,每周五把我接到村部服務中心,通過視頻電話可以看到我的孫兒,還可以說話。我真心感謝村裡的干部,讓我這個老人心裡有了依靠。”

(三)干部作風進一步轉變。開展服務群眾“三個需求”,使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組織群眾和服務群眾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工作責任感進一步增強,通過進村入戶走訪,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明顯改進,群眾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明顯增強。倉埠街胡彰村村支書雷貴洲帶領村干部,在水稻種植的育秧、機插、管水等事項上,通過村委會免費為農民服務,不僅解決了農村種糧勞力上、技術上難題,還讓全村200畝撂荒地恢復種植。

(四)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黨員干部圍繞群眾的需求,在入戶調查、甄別落實的過程中,實現了在第一時間掌握群眾需求、第一時間疏導群眾的情緒、第一時間調處化解矛盾糾紛,提高群眾滿意度,有效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建立。鳳凰鎮毛沖村黨員認領責任崗,在全村開展黨的政策講一講、群眾呼聲傳一傳、鄰裡糾紛勸一勸、困難家庭幫一幫、致富技術教一教、房前屋后掃一掃、黃賭迷信管一管的“七個一”活動,贏得村民一片稱贊。

五、經驗和啟示

(一)必須堅持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堅持和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既要在思想上不動搖、不含糊,又要在實踐中找辦法、找路徑。在深入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就是要不斷強化服務功能、拓寬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真正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在回應群眾最真實的心聲中,在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中,在滿足群眾最熱切的期盼中體現領導核心地位。

(二)必須強化黨員的主體作用。黨員是服務群眾的主體。強化主體地位,就是要以黨組織為紐帶,激發廣大黨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推動黨員帶群眾、群眾促黨員,讓黨員在為民服務、自我服務、互相服務、共享服務中感受自身的價值和組織的溫暖,使“服務”真正成為主觀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唯有這樣,黨的工作才能深受群眾歡迎,黨的根基才能根植人心。

(三)必須培養素質高的服務基層的干部隊伍。隊伍強,則服務強。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必須緊扣“懂服務、願服務、愛服務”的目標,建立“一線鍛煉、一線考核、一線選拔”的培養機制,促使黨員干部在實踐中提高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的能力,進而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服務能力強、服務水平強的服務骨干隊伍,不斷為服務型黨組織補充新鮮血液。

(四)必須創新內涵豐富的活動載體。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必須針對群眾的自身實際,圍繞“服務思路清、服務方向明、服務舉措新、服務成效顯”的總體目標,打造形質兼備、內涵豐富的活動載體,做到既遵循客觀規律,又體現創新精神,既切合基層實際,又貼近群眾需求。服務群眾“三個需求”就是這樣的活動載體,隻有以需求為根本導向,才能讓服務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必須形成功能完善的長效機制。服務群眾隻有起點,沒有終點,隻有更好,沒有最好。作為一項長期性任務,服務群眾就要真誠傾聽群眾最真實的需求,下力氣為滿足群眾需求,將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同時建立健全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保証服務的常態化和高效率,使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群眾中彰顯生機與活力。

(責編:秦華、閆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