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青海省委組織部開展“下基層走千村”調研:千村萬裡求索脫貧路

青組

2016年08月24日09:1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千村萬裡求索脫貧路

  今年3月以來,青海省委組織部緊緊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這一重大課題,組織開展了部務會成員“下基層走千村”調研。部務會成員歷時2個多月,累計行程5萬余公裡,走遍了8個市(州)44個縣(市、區、行委)337個鄉鎮的1206個“三類村”,與市、縣、鄉、村四級干部1.3萬余人面對面交流,深入走訪1066戶貧困戶,對當前脫貧攻堅形勢進行了研判分析。

  調研中,部務會成員收集並整理了影響當前脫貧攻堅的主要問題。主觀認識上的誤區需要校正。組織領導層面,個別地區對脫貧攻堅現狀分析思考不深、困難挑戰估計不足,導致盲目樂觀,提出的目標不切實際﹔有的村把按期脫貧當成黨委政府和工作隊的事,過於依賴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機制層面,個別派出單位參與扶貧工作積極性不高,截至4月底,尚有23%的派出單位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沒到過幫扶村﹔有的縣鄉選派的駐村干部依然承擔原單位工作,兩頭跑、兼顧難,存在走讀現象。客觀條件上的制約需要正視。自然條件惡劣,因災致貧嚴重。省內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氧,生態脆弱,因自然條件惡劣致貧的人口佔全省的15.9%﹔由於干旱、雪災、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發,個別地區因災返貧率高達50%。推進落實上的舉措需要精細。責任落實上,有的縣扶貧工作推進不均衡,隻注重貧困村扶貧工作,而弱化了非貧困村的扶貧工作﹔個別地區扶貧工作沒有形成合力,部門之間、層級之間各自為政、各管一段,缺乏統籌協作的推動機制。方法路徑上的選擇需要創新。政策把握欠系統。個別地區對異地搬遷涉及的產業重建、社區重構、生態修復、基礎配套等一系列政策系統把握不夠,顧此失彼,易導致花了精力搬出來,還要花更大的精力解決遺留問題﹔有的基層干部把“一戶一策”機械地按照“八個一批”分類,簡單劃分為一戶一條對策,綜合施策的辦法少。產業對接欠合理。有的村級黨組織隻關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產業發展不上心﹔實地調研的部分種植、養殖、電商、食品加工等產業扶貧項目,大多規模小、投入少、技術含量低,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發展鏈。

  經過走訪調研,省委組織部總結各地經驗,找准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發力點。

  扶貧先扶志,激發群眾內驅力。在“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中凝聚共識。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政策宣講員的作用,通過走村入戶宣講以及遠程教育平台、黨員微信、手機短信等宣傳,使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家喻戶曉,引導貧困群眾改變被動、依賴、觀望心理,幫助他們樹立脫貧攻堅的決心。建立結對認親干部經常聯系貧困戶制度,在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找門子、想辦法的基礎上,心貼心、面對面多做思想交流和鼓勁加油的工作,幫助貧困群眾堅定脫貧信心。組織宣傳一批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激發貧困群眾的致富願望。

  能上也能下,強化干部執行力。一是提拔重用善扶貧的好干部。把善抓脫貧攻堅作為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標准,對在脫貧攻堅中作風過硬、實績突出、群眾滿意的干部在使用時要優先考慮。脫貧攻堅期間,表現特別優秀的貧困縣黨政正職,可提拔擔任上一級領導職務,並繼續兼任現職。對在貧困地區任職、挂職和開展志願服務的專業干部,在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傾斜。二是推動干部“能下”。制定出台《對不適宜擔任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干部的調整辦法》,對慵懶散拖、不敢擔當、工作不在狀態,投機取巧、偷奸耍滑、能力素質差,所負責地區沒有如期完成脫貧任務、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導干部,及時果斷嚴肅問責或通過調離崗位、改任非領導職務、免職、降職等方式,疏通干部“下”的渠道。三是配強配優領導班子。著力選拔熟悉現代農牧業,有激情、敢擔當、能干事,會做群眾工作、善抓脫貧攻堅的干部擔任貧困縣鄉黨政正職。注重從鄉鎮黨政正職中選拔擔任貧困縣重要崗位領導職務。對脫貧攻堅任務重的鄉鎮,增派年輕干部挂任黨政副職,專職專責抓脫貧。

  “三基”促脫貧,提升基層組織力。一是圍繞脫貧攻堅建強基層黨組織。建立“黨務+政務+社會服務+電商服務”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平台,為貧困群眾提供多元、多樣、精准的致富信息,做到脫貧攻堅戰場在哪裡、產業發展在哪裡,黨的基層組織就建在哪裡、黨的工作就跟進到哪裡。因地制宜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採取以強帶弱、以大帶小的方式,在產業相近、地區相鄰、資源互補的村之間組建聯村黨組織,實施抱團發展、聯動脫貧。拓寬帶頭人選配渠道,支持鼓勵那些有意願、身體好、能干事、會做群眾工作的退休老干部返回家鄉,擔任聯村黨組織書記或村“兩委”主要負責人。二是圍繞脫貧攻堅打牢基礎工作。督促指導市縣鄉黨委、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把功夫下在日常經常,對貧困戶脫貧進度實現信息化、動態化、精准化管理,建立科學台賬,對已脫貧的及時退出、返貧的及時納入。建立“三類村”退出機制,以市(州)為單位,圍繞全省“加強農村牧區基層黨建工作的20條措施”分別制定貧困村脫貧、軟弱渙散村轉化、維穩重點村摘帽的不同標准,對退出“三類村”的,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留出緩沖期,確保退得清、退得穩。

  輸血更造血,提升發展原動力。一是人才資源向脫貧一線整合。構建貧困地區人才服務體系,建立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選派1000名科技特派員和科技人員到貧困村,圍繞特色產業發展、農牧民能力提升開展各項服務﹔動員省內高等院校組建“扶貧專家團”,為貧困村提供規劃論証、產業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智力支撐。實施“貧困村致富能人培養計劃”,加大對“田秀才”“土專家”的培訓力度,激活貧困農牧民“造血”潛能。二是市場主體資源向脫貧一線轉移。各級黨組織要注重發揮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助推脫貧攻堅。深入開展“百企幫百村、百企聯百戶”精准扶貧行動,組織民營企業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帶動各類企業到農牧區投資,積極發展生態農牧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土地收益,實現“經營主體增效、貧困人口增收”的雙贏目標。三是金融資源向脫貧一線流動。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金融機構“雙基聯動”的“疊加效應”,建立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和金融機構干部雙向挂職制度,以基層黨組織整體信用為貧困戶提供貸款擔保,解決貧困群眾貸款難的問題,推動“雙基聯動”助推貧困村產業發展全覆蓋。

(責編:秦華、閆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