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躍峰
2016年08月24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宋清梅(左一)和困難群眾武文令拉家常。 |
宋清梅走進鄧州編外雷鋒團展覽館,又一次站在展板前,用渾厚的男中音念道:“親愛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幾句話:一個革命者,就應該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整個生命,獻給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雷鋒。”
54年前,宋清梅和雷鋒一同參加團代會,共住一室,整整9天。臨別,雷鋒在日記本上親切贈言。幾十年來,他把贈言奉為至寶,一遍遍學,一點點做,隻想離雷鋒近些,近些,再近些……
與雷鋒近距離接觸的9天,終生難忘
76歲的宋清梅最難忘的是和雷鋒近距離接觸的9天。那是1962年2月,宋清梅被推選為代表,參加沈陽軍區首屆團代會,雷鋒是會議特約代表。會前,兩人第一次見面,結伴同行。
一上火車,宋清梅就發現,雷鋒忙個不停:不是幫乘務員打掃衛生,就是給旅客倒開水,走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車廂”。
到了沈陽,兩人被安排住進一個房間。會議期間,雷鋒天天在廚房幫師傅端盤子、洗菜。
幾天相處,宋清梅看到自己與雷鋒的差距。臨別,他請雷鋒簽名留言。雷鋒熱情地寫了幾句話,並囑咐:“不要因為出席了一次團代會,就驕傲自滿,止步不前。”雷鋒的贈言和囑咐成了宋清梅的座右銘。從戰士到班長、排長,宋清梅堅持學雷鋒,直至成為第九任“雷鋒團”團長。
1985年,宋清梅轉業,回到家鄉鄧州。崗位變了,他學雷鋒的熱情卻一點不變。因城市道路擴建,他被抽調到鄧州市拆遷指揮部,具體落實拆遷戶的宅基地劃分。他騎著自行車,帶著年輕人,一家家丈量,從早忙到晚,一點不喊累。年輕人好奇,四五十歲的人,哪來這麼大干勁?他說:“不是不累,是恨不得趕緊干完活,讓大伙早點住上新房。”
一場秋雨,氣溫驟降。宋清梅擔心,尚未住進新房的20多戶群眾,會不會挨凍。他冒雨出門,挨家查看。傍晚,他來到一戶王姓的人家,發現臨時搭建的窩棚上,雨布破爛,雨水直往屋裡滴。棚內,一個老人、兩個孩子,一會兒挪東,一會兒挪西,凍得發抖。宋清梅扭頭鑽進雨裡,到商店買了塑料布、麻繩,爬高上低,忙活了一個多鐘頭,把棚子蓋得嚴嚴實實。老人見他渾身濕透,非常感動:“一輩子忘不了恩情!”
“不靠雷鋒沾光,要為雷鋒爭光”
宋清梅的家,緊鄰雷鋒路。走進門,一套木沙發、幾件舊家電,透著簡單、簡朴。
轉業后,宋清梅一直沒有分到房子。全家租住在3間舊平房裡。后來,市裡為轉業干部蓋了一幢家屬樓。他分到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在最高一層。有人勸,老母親年過八十,上下樓不便,可以找組織反映,分個好樓層。他卻說,不能給組織添麻煩。1987年,宋清梅湊了1萬多元,蓋起幾間房,總算讓一家7口住進了像樣的“窩”。這一住,就是29年。
宋清梅是正團職干部,轉業時被任命為鄧州市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親友說:“你是團長,卻安排副科級崗位,趕快找找領導,咋說也得弄個高一點職務。”起初,宋清梅也有點想不通。可一想到雷鋒的贈言,思想立刻轉過彎來。在這個位置上,他一干就是十多年。
“不靠雷鋒沾光,要為雷鋒爭光。”轉業31年,宋清梅對此念念不忘。
陶營鄉盧崗村有個3歲“孤兒”,小名宇航。母親在孩子滿月時離家,父親出車禍去世。宇航和奶奶、姐姐相依為命,生活極其困難。宋清梅幫他們申請低保、危房改造金,還動員兒子兒媳,每年拿出2000多元,資助小宇航上學。
鄧州市交通路每天車馬如水,川流不息。30年前,這條路由宋清梅負責拓寬。有一個工程隊承攬路段,偷工減料,被老宋查出,責令其返工。包工頭幾次給他送“紅包”,都被嚴詞拒絕。對方又找關系,他頂住壓力嚴格把關。在宋清梅的堅持下,路段重修。此后28年,路面正常使用,直到前年才新鋪一次瀝青。
成立“編外雷鋒團”,成員達1.3萬多名
8月20日下午,驕陽似火。宋清梅和“編外雷鋒團”8名成員,來到張樓鄉吳集村小丁庄,慰問武文令。村頭,武家新蓋了平房。武文令迎出門,嘿嘿笑著,像見了親人。
2014年6月,武文令患重症心臟病,沒錢治療。妻子二等殘疾,一雙兒女隻好送到外婆家。“編外雷鋒團”吧友營的義工偶然發現求助帖,報告了老宋。老宋帶著義工,第一時間來到武家。
“編外雷鋒團”當場捐款,把武文令送到醫院。之后,宋清梅協調危房改造資金,號召“雷鋒銀行”等單位捐助,湊了2.6萬元幫武家重建房屋。
作為雷鋒戰友,宋清梅一生不忘弘揚雷鋒精神。1997年,鄧州成立“編外雷鋒團”,宋清梅任團長。他和雷鋒生前的560名戰友一起,走進工廠、學校、社區,義務作報告、募捐義賣、植樹造林,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數不清。而今,“編外雷鋒團”發展到21個營,成員1.3萬多名,成為全國最大的學雷鋒志願者團體之一。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