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思雄 孫 振
2016年08月12日07: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楊傳杰在為當地留守兒童輔導功課。 |
安徽省太湖縣九龍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楊傳杰,自2004年作為省地稅局第一批選派干部駐村任第一書記,已先后四次下派,相繼在三個國家級貧困村工作了整整十年……
一座碑 樹起百姓情懷
2004年,34歲的楊傳杰第一次被下派到岳西縣木沖村任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下派駐村干得好,還有機會被提拔重用。”楊傳杰坦言,初次下派,心裡惦記著升官,也鉚足了干勁兒想好好表現,然而到村工作沒多久,這個念頭,就因一位老人而打消了。
“我想在走之前,再看一看楊書記。”2005年,木沖村老人儲殿元在彌留之際,心裡反復念叨的,是想再見楊傳杰一面。一年前,老人的孫女考入中國地質大學,一家人高興之余,都在為孩子的學費犯難。初到村裡的楊傳杰得知情況后,立刻向單位領導匯報,並通過單位職工捐款,籌措了8000多元錢,圓了孩子的大學夢。
“當時隻想著出把力,沒想到老人一直記在了心裡。不能辜負了群眾的信任,要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兒。”下定決心后,楊傳杰選擇從基礎設施建設干起。
湍急的河流對面就是村小學,然而通往小學的必經之路,僅僅是幾棵小樹搭起來的木橋,一到雨天,經常有學生掉到河裡。楊傳杰帶人實地勘察、測算,修橋大約需要4萬多元資金,但此時的村集體財務裡,還欠債430多萬元。
“我來打欠條,如果爭取不到項目資金,大家墊付的錢,我個人還。”聽了楊書記的話,村民們大膽干了起來。兩個月后,一座長8米、寬5米的石拱橋完工了﹔半個月后,省裡撥付的4萬多元項目資金也下來了。
那天,楊傳杰帶著錢准備挨家挨戶給村民送去,經過石橋時,卻發現橋邊已豎起一塊石碑:“傾心為民的安徽選派工作,圓了村民們的建橋夢……特建此碑,以昭示子孫后代。”
“它是群眾的信任,更是今后做事的動力。”3年裡,楊傳杰幫村子化解了430多萬元債務,爭取到280多萬元項目資金,全村實現人均增收近千元。
紅手印 按下不舍與期盼
2007年,楊傳杰回到省地稅局工作,卻已不太適應這裡的“慢節奏”。2010年3月,楊傳杰來到渦陽縣小辛村,開始了第二次下派工作。
“欠債20多萬,第一次開村黨員會,全村71個黨員,隻來了7個人。先要強班子,建村部。”不等不靠,在不確定省裡資金能否撥付下來之前,楊傳杰拿出家裡20萬元積蓄,又通過從朋友那兒借貸,湊足了30多萬元建設資金。2010年8月,小辛村500多平方米的標准化村部建成使用。
“你能把村裡的事兒當自己的事兒做,我們也會把你像親人一樣對待。”帶著老百姓的信任,楊傳杰把村兩委的工作抓牢抓實,原本水利設施不完備的小辛村,逐步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
2012年,由於選派干部任期已由3年改為兩年,楊傳杰又要回地稅局工作了。“我們不要項目不要錢,不給省委添麻煩,隻想留楊書記再干兩年。”當年3月,小辛村467戶村民代表簽名並按下紅手印,請求把楊書記留下……
又是兩年多過去,2014年10月,小辛村所有村民組通了道路,大企業進了村裡並解決了不少村民就近就業的問題,村黨組織還被評為安徽省五個好基層黨組織標兵……
一條路 連著村民夢想
2004年到2014年,10年間3次選派,駐村8年,楊傳杰的孩子也從小學生變成了大學生。然而,就在終於可以和家人團聚的時候,楊傳杰又做出要求第四次下派的決定。
“現在全省脫貧攻堅的任務很重,我已在農村干了8年﹔這8年積攢的經驗,能很好地幫助村子發展。”2014年10月底,楊傳杰來到太湖縣九龍村。“這裡原來幾十年沒通過車,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楊傳杰指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說,“這也限制了村裡養殖業的發展。”
不能讓想干事兒的人,因為村基礎設施不到位而發愁。為此,楊傳杰承諾,對想投資建場搞養殖的村民,隻要是遇到道路不通的難題,村裡一定幫著解決。就這樣,一年多下來,楊傳杰爭取到300多萬元資金,帶領村民興修道路9.8公裡。
“一條路,連著不少村民的‘致富夢’,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讓村裡所有百姓的夢想照進現實……”楊傳杰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2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