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2日15: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企業不缺學歷型人才,最缺的是能改進工藝、解決難題的高技能人才。”江蘇雙環齒輪有限公司總經理蔣亦卿對記者說,相同的零部件,國內組裝的汽車和國外原裝進口的性能差距明顯。而這也成為建設制造業強區的“攔路虎”。為了縮小這種差距,江蘇淮安區致力於培養自己的“能工巧匠”。今年一季度高技能人才新增48人,較去年同期增長26%,截止去年底,萬名勞動力中,高技能人才多達419人。
“推動淮安區從工業大區向工業強區轉型升級,離不開一流技能人才的支撐引領。”淮安區委書記徐子佳說,近年來,該區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瞄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動育人鏈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學校課堂進企業 ,企業研發進學校
“學生到企業實習半年到一年期間,同時在教室輪流上課。”江蘇共創人造草坪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主管韋紅輝告訴記者,“這間教室是專門為前來實習的學生上課而准備的,學生在實習的同時,可以進行‘零距離’系統學習。”機電工程系13數控大專班學生劉善宇頗有感觸地說,“企業課堂更加突出實戰,所學知識能活學活用,技能提升很快。”
在淮安工業中專的現代加工制造技術實訓基地,筆者看到幾名學生正在老師帶領下對江蘇惠民交通設備有限公司的一款電機產品作工藝改進。“企業的研發中心和學生實訓基地合二為一。”該校機電工程系主任朱文平介紹說,帶著課題實訓不僅可以實現從消耗型實習向生產型實習轉變,更主要的是激發了同學們動手的熱情。前段時間,本地一家企業接到一個4000多萬的大訂單,可是試制的樣品因為不合格被客戶打了“回票”。企業找到學校,機電工程系李浩老師帶領學生連續多天攻關拿出樣品。經客戶檢測全部優良。這件事讓學生信心“爆棚”。
“我們將學校教室搬到企業, 將企業研發中心建在學校,就是為了實現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淮安工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賈朝東說,“校企時空距離縮小可以讓師生邊學邊用,也可以使校企在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隊伍建設、技術研發、生產應用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
師傅進校當老師,老師進企搞研發
高級技師仇會成是華豐機械廠的老師傅,每周他都會去淮安華豐職業技術學校給學生們上課。機械制圖、車工、鉗工……老仇將自己三十多年積累的“十八般武藝”手把手地教給學生。淮安工業中等專業學校更是在教學中設置嵌入式課程,每周三邀請企業“能工巧匠”進行崗前的技能培訓。“這些老師傅很少講理論知識,總是結合自己在實際應用中的案例,很直觀很形象。”該校數控大專班學生史江雲說。
學校老師也通過定期到企業挂職鍛煉、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到企業帶實習生、與企業技術人員交流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雙師型”能力。該校機電工程系老師金濤擔任了惠民交通設備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他帶領師生科研團隊參與了惠民交通公司的大型客車踏步泵、HSQ1900電渦流減速器等多項產品研發和工藝改進,研發能力不斷提升。“我將我學到的技術應用於教學,學生們才能學到真正實用的東西。”金濤說。
如今, 惠民交通的技術骨干有20多人是淮安工業中專的畢業生。“這些學生都是校企共同培養的,他們不僅專業知識扎實,而且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都不錯,我們用起來既順手又放心。”江蘇惠民交通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會明說。目前,該校畢業生已成為眾多企業爭相搶奪的“香餑餑” ,就業率達到98%以上,本地就業率超過80%,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6%。
學校進企問需求,企業進校下訂單
近年來,淮安區電商物流產業發展迅猛,好多企業對相關技能人才“喊渴”。在了解了企業的需求后,淮安工業中專竭力為企業“解渴”:成立鸞騰電子商務工作室,為企業員工開展專業培訓﹔搭建商聚網,打造電商服務企業平台。而下一步,還將成立電子商務班,與電商物流產業園共同培養電子商務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順應淮安區打造現代產業核心區的要求,加大對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力度。目前,學校22個專業中,有80%的專業面向了淮安區的重點發展產業。
膳魔師班是膳魔師(江蘇)家庭制品有限公司與淮安工業中專共同成立的一個企業冠名班。來自機電工程系的60多名學生經過企業的考核后,將在未來兩年內接受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培養,在企業實習后,表現突出的可直接到膳魔師公司就業。這是繼共創班、惠民班后,在該校出現的第三家企業冠名班。膳魔師公司負責人表示,這種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有利於企業快速形成高技能人才的儲備。
“將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精准對接,為企業提供適應崗位要求的‘能工巧匠’,是淮安區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追求。”該區教育局局長咸勇說。
(葛加順 項生 朱天羽 楊正玲)
相關專題 |
· 基層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