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微宣講” 大作為——天津市紅橋區創新基層宣講模式凝聚社會正能量

2016年07月26日08:12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微宣講” 大作為

“這次‘八項’整治太好了,你看,不僅小區干淨多了,環境改善了,而且空地種上了花花草草,新裝了垃圾桶,一個私裝的地鎖也沒有。在小區花園裡一坐啊,看著心裡就舒坦!”

“特別是聽了王老師給我們講的‘八項’整治的宣講課,覺得特別在理兒,為嘛要整治,具體怎麼干,咱老百姓怎麼參與,講得特別好,一下子把居民的心氣兒和干勁兒提了起來!”

“可不是!看看我們樓的特色文明樓門,可都是鄰居們一塊兒動手干出來的,王老師、李老師還把我們樓門的變化故事排成了小品劇呢!”

近日,記者走進紅橋區雙環邨街佳園東裡小區,聽幾位正在社區花園裡納涼聊天的居民談起了小區新變化。大家所說的王老師、李老師,指的是紅橋區雙環邨街道宣講團團長王惠萍和副團長李桂芬。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今年初,紅橋區啟動了以“治理私搭亂建、清除衛生死角、消滅裸露道路”等八項任務為主要內容的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為配合這項行動,紅橋區發動全區基層宣講員開展了廣泛宣講。基層宣講,發揮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作用,凝聚和統一基層群眾的思想共識,夯實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群眾基礎,這是紅橋區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實踐基層宣講,特別是深化和推進“微宣講”模式的一個縮影。

每日在線的基層宣講“輕騎兵”

“竹板這麼一打呀,開心事兒說起來,黨的恩情大如天,舊樓改造順民心……”

炎炎夏日的午后,在紅橋區西於庄街禮貌樓社區的花園長廊裡,有著40年黨齡、年過六旬的張學軍正在為社區居民說快板,宣講黨的政策給社區帶來的顯著變化。表演一結束,大家紛紛拍手叫好。居民們高興地說:“這種形式真好,看得明白,聽得親切!”

張學軍是禮貌樓社區文藝宣講隊的骨干。作為西於庄街道宣講團的一支生力軍,宣講隊的隊員們每周都活躍在社區裡,即興演講、改編歌曲,用群眾熟悉的語言、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對居民進行宣傳宣講教育,可親、可信、易懂,深受居民歡迎。

其實,在紅橋區,有一支總數超過300人的基層宣講隊伍,每天都活躍在各個街道社區。在這支基層宣講隊伍中,有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有各單位的黨務骨干、宣傳骨干,還有社區裡的文藝人才。紅橋區把這些人才資源充分整合,結合行業、地域等不同特點,先后組建了街道、教育、衛生、婦聯、關工委等13支基層宣講隊伍。300余名基層宣講員像“輕騎兵”一樣,活躍於紅橋區大街小巷、居民家中,不僅有傳統講堂式的講課,更多的是利用“充電十分鐘”,或者茶余飯后的休閑時光,通過一個故事、一段快板、一個微視頻,把宏大的主題宣講出來,把黨的政策理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普通群眾,發揮基層宣講“解疑釋惑、統一思想”的積極作用,凝聚起越來越多的社會正能量。

今年已經86歲高齡、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高正,是紅橋區丁字沽街道宣講團的一名榮譽宣講員。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奉獻在社區宣講的舞台上。他自費3萬多元,搜集和購買圖片和畫報,制作展出了《毛澤東的風採》《一代楷模周恩來》《鄧小平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等宣傳展牌,用自辦展覽的方式宣講革命偉人的豐功偉績。多年來,高正先后舉辦展覽31場,在街道、學校、企業、部隊巡回展出,前來參觀展覽的學生和群眾達30多萬人次。

“互聯網+”讓宣講走到“線上”

在紅橋區基層宣講“輕騎兵”裡,不僅有高正這樣德高望重、多年堅持在宣講戰線的老同志,還有參加工作不久、善於接受新事物、積極創新宣講方式的年輕人。

芥園街水西園社區居委會主任楊艷麗就是其中一位。她今年31歲,作為年輕的社區“一把手”,同時也是一名基層宣講員,楊艷麗創新了一種俗稱為“話匣子”的宣講方式。為了擴大宣講的影響力和效果,水西園社區利用微信和音頻軟件,把宣講政策等內容錄制成音頻,以“電台聲音”的形式,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給居民朋友。

“溝通永不斷線,服務在您身邊,歡迎收聽水西社區電台。”收聽音頻宣講,如親臨現場一樣,居民群眾可以足不出戶接受思想教育和信息動態。很多群眾將電台節目轉發到朋友圈,通過環形擴散,每期節目都有很高的點擊量。

“水西園社區電台從去年開辦以來,目前已經有20多期,不僅通過微信朋友圈,還通過博客、QQ群發布。”楊艷麗介紹說,“我們希望將社區的大事小情、好人好事、惠民政策、志願者風採,通過網絡聲音宣講和傳播出去。”

近年來,紅橋區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在“互聯網+宣講”的新模式上下足了功夫。把各項宣講內容和宣講員編寫的政策小百科、圖文解說,甚至是微宣講短視頻、宣講課件,上傳分享到紅橋在線網站、“美麗紅橋”手機微信,以及社區和樓宇電子屏,讓基層宣講走進受眾的客戶端、朋友圈,走到“線上”,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了更廣范圍的傳播,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群眾關注什麼,我們就講什麼

基層宣講怎麼講,講什麼?紅橋區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與實踐。除了改變以往隻注重辦大講座、大報告,開始嘗試更“接地氣”的形式創新﹔在宣講內容上,紅橋區也一改隻講大理論的固有思維,而是從受眾需求出發,把握小切口度,既注重緊跟理論最新成果,又注重貼近群眾關注熱點,設計了一批與群眾所思所盼“無縫對接”的話題,訂制成宣講“小菜單”,讓群眾“看單點菜”。比如,“紅橋將要推出哪些惠民舉措”“紅橋區今年開展的市容八項整治都有哪些內容”“入學政策有什麼變化”“最新的二孩政策是什麼”等等,這些群眾關心的“小問題”,更側重生活化、身邊化,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紅橋區通過把普通老百姓常談常說的“小問題”講清楚、講透徹,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生動反映出國家方針政策的“大主題”。

經常參加社區宣講活動的鈴鐺閣街道慶豐裡社區居民張丹丹說:“社區組織的微宣講課我每次都參加,都是咱普通老百姓感興趣的事,既能長知識,又有趣味性,咱聽得明白、心裡清楚,時間還不長,也不耽誤事兒,確實不錯!”

近年來,紅橋區從受眾的實際需求出發,以“微內容、微形式、微傳播”為特色,創新推動“微宣講”實踐,把宣講做“活”,把宏大的主題落細、落小、落實,使基層宣講煥發出新活力,受到基層干部群眾廣泛歡迎。宣講“活”起來了,群眾的思想共識、行動共識也就凝聚起來了,齊心共建美麗天津、美麗紅橋的主動意識進一步增強,文明素養和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全區建設發展思路也進一步清晰。特別是近年來涌現出了陶艷波、劉長鎖、張文華等一大批全國和全市的道德模范、天津好人和行業先進,帶動更多的群眾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作為自己的行動自覺,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紅橋大地正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百花飄香的美好景象。(記者 廖晨霞 通訊員 王海賓)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