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無悔的歲月 奉獻的篇章

——四川省“兩學一做”先進典型人物側記

記者 賀貴成

2016年07月07日14: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我省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他們對黨忠誠、為民務實、愛崗敬業,甘於奉獻,為我省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劉旭紅

愛在康巴高原

情系百姓

“為什麼去援藏?答案很簡單:我只是想找尋一份寧靜養心性,尋覓一方淨土潤心靈。”古藺縣公安局黨委委員、機關黨委書記劉旭紅在日記裡寫到,對高原的向往,從她的少年時代便開始了。2001年,劉旭紅參加古藺縣的青年歌手比賽,以一曲《青藏高原》奪得第一名,演唱中飽含了她對高原的向往。

2010年5月,劉旭紅主動請纓加入到援藏干部隊伍中,成為33名瀘州市援藏干部中唯一的女性。到藏區后,劉旭紅先后在甘孜州得榮縣交通局、教育局工作。

藏區道路基礎設施底子薄,發展滯后,劉旭紅在任職得榮縣交通局期間,帶著勘驗隊伍走遍轄區12個鄉鎮,下鄉工作途中多次遭遇山體滑坡、危崖飛石、泥石流等險情,往返路程5500多公裡,為當地交通規劃提供了近100頁的數據資料。

2010年8月26日晚,劉旭紅所在的轄區內遭遇大雨,途中多處發生泥石流。為保証道路暢通,他們不得不邊走邊清理岩石,甚至穿過從山崖上傾瀉而下的泥漿瀑布。那個晚上,她和搶險隊員一起,在漆黑的夜裡借助車燈的光線,不停地疏導著過往車輛,直到第二天中午,整整17個小時沒有合眼。同時也創造了冒雨連夜搶通85處泥石流、疏通98輛被困車輛的紀錄。

由於經常下鄉,劉旭紅了解到藏區孩子就學的艱辛。2011年8月,她主動向縣上領導申請,前往得榮縣教育局工作。劉旭紅策劃實施“為愛插上翅膀”助學行動,建立了“為愛插上翅膀愛心聯盟”QQ群。劉旭紅把在得榮縣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寫進了QQ日志,長達數萬字的日志,感動了她的親朋好友,大家都自發地加入到愛心聯盟。劉旭紅通過這個平台面向社會籌集了助學資金和物資價值共90多萬元,為藏區的200多名貧困孩子點燃了希望之光,讓他們的求學夢想得以延續,她被貧困學生親切地稱為“劉媽媽”。

“在四年的援藏日子裡,當地老百姓親人般的牽挂如陽春的暖流從四面八方滋養著我,讓我對康巴高原留下了解不開的情結。”她說。

趙正本

真情為民

是承諾更是擔當

“趙正本幫大家解決了不少困難,村民們都服他!”記者採訪時,村民趙小林說起趙正本,豎起大拇指,“地震前,我家住在山溝裡。震后能搬到路邊建新房,多虧了他幫忙協調。”

“4·20”蘆山強烈地震中,趙小林位於蘆山縣蘆陽鎮火炬村磨刀駱伙組的舊屋嚴重受損,且房屋又位於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需要搬遷重建,但趙小林名下已經沒有多余的土地可供重建。

“看著大家陸續動工重建,我心裡也發慌。”趙小林說,正在他發愁焦急之際,趙正本“找”上門來,幫忙協調。

“我們可以用土地流轉的形式幫你覓一塊平地重建。”趙正本帶著趙小林在村裡找了不少群眾,最終讓一村民將自家的一塊田地流轉給趙小林。

“有了土地,我的重建問題就解決了。”趙小林說,“和我有類似情況的,還有樂正華、田秀群、駱小康、駱昌金等人。如果不是趙支書,我們可能還睡在簡易過渡房裡。”

趙正本不僅竭盡全力進行協調幫助他們解決了宅基地問題,還積極幫他們聯系貸款,解決資金困難問題,最后終於使8戶群眾的重建順利開展。

為了群眾早日建好新房,趙正本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哪家需要調整輸電線路,他就聯系供電所幫助更改﹔哪家缺勞動力,他就帶頭組織其他黨員、村組干部,開展義務勞動﹔哪家缺磚、鋼筋等建材,他就幫忙聯系商家,保証村民建房有材料。有戶受災村民家裡重建房屋資金有缺口,他想都沒想,主動拿出1萬元積蓄幫助群眾緩解一時之急。因為忙於村上工作,他家受損的房屋還是兒子打工回來才開始重建的。目前,火炬村農房重建已全部完工。

“對於群眾來說,喊十句口號,不如做一件實事。在為群眾辦實事上,一旦作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實現。”近20年來,趙正本始終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愛崗敬業的標准。

2012年,趙正本牽頭組織村民成立旭陽獼猴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153戶村民加入,合作社推行“支部+專合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啟動黨建示范建設工程,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管理機制,加強技術培訓,實施標准化、規范化管護操作流程,並實行訂單生產銷售、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多種利益鏈接方式,保障了產業化扶貧項目的有效實施、順利推進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活到老,學到老”是趙正本一直堅持的理念。如今,60歲的趙正本通過學習,清楚地知道,“要提高市場佔有率,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除了靠產品本身,還得產生品牌效應。”

為此,趙正本積極做好品牌創建、商標注冊、無公害和綠色標志認証,“寺外桃緣”牌紅心獼猴桃於2013年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証,並於2015年7月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証。火炬村的獼猴桃園被確定為國家“綠色食品生產示范基地”。目前,火炬村紅心獼猴桃已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年總產量達700噸,創年人均純收入的80%,達7800元。

譚曉琴

與癌抗爭的

大愛仁醫

爐霍縣斯木鄉中心衛生院譚曉琴是位時刻牽挂著病人的基層好醫生,但也是身受癌症折磨的重病患者,31歲的她一面與癌症不屈抗爭,一面堅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

2004年6月,從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譚曉琴放棄了在內地發展的機遇,毅然選擇回到家鄉,2005年,她被分配到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工作。由於業務能力強、工作實績突出,2009年被組織任命為院長。

在最基層的崗位上,譚曉琴充分利用自身所學,通過實踐中不斷的磨礪和提升,使醫務技能日臻精湛。從最初老百姓眼中“不放心的小門巴”到“最放心的好門巴”,譚曉琴診斷了許多疑難雜症、治好了許多求醫群眾。然而,就是這樣受群眾愛戴的好“門巴”,卻不幸被查出罹患“右支氣管大細胞癌”。查出肺癌后,譚曉琴主動辭去了院長職務。為了能夠讓她安心養病,組織、同事和家人曾反復勸她回家休息、安心治療,衛生局批准她請假治病休養,但她始終沒有離開她所熱愛的職業,在接受系統治療病情稍微穩定后,她又主動請求回衛生院工作。

如今,她依然堅持每天步行3公裡,從家裡到衛生院上班,“我們放心的好‘門巴’回來了”,村民們奔走相告,每天到衛生院找譚曉琴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下班或節假日在家休息的時間裡,不少村民也找上門來看病。母親放心不下她,隻好每天陪著她到衛生院為她煎藥做飯,儼然成了曉琴的“貼身保姆”。為了分擔女兒肩上的重擔,已退休多年、64歲的老父親譚富貴向主管局請求返聘到離家很近的若海村衛生室為村民看病。

受歷史陋習和民族風俗的影響,當地藏族群眾還不是很接受住院分娩政策,始終是“寧願生在牛圈裡,不願生在醫院裡”。一天,醫院接到急救電話:一名婦女難產,生命垂危,一定要請譚曉琴醫生來。她二話不說,拖著病痛的身體,趕到了病人家裡。這時,她的身體已經快要承受不住了,而產婦也幾近昏迷。她強打起精神,和同事進行接生,由於長時間重度缺氧,好不容易出生的胎兒全身發紫,沒有了心跳和呼吸,產婦家人抱起孩子用手掌拍打屁股,胎兒卻毫無反應。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孩子已經死亡,准備放棄救治的時候,譚曉琴在哭聲、喊聲中搶過孩子,嘴對嘴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經過緊張的搶救,奇跡發生了,胎兒清脆的啼哭聲響徹藏家小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譚曉琴總是這麼說。幾年時間裡,由於病情發展及長期服藥,譚曉琴出現右下肺不張、免疫力下降等情況,她每季度到省級醫院接受一次復查,帶藥回家治療,然后又一如既往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王家富

心入群眾

為民解困

“身入群眾更要心入群眾。”這是自貢市自流井區園林管理所所長王家富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自1975年參加工作以來,從普通職工到區環衛站副站長、區城市綜合管理辦副主任、區園林所所長,無論在什麼崗位,王家富始終牢記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職責,用言行展示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作用。

2013年年初,自流井區老街改造工程正式啟動。王家富被抽調參與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工作。“棚戶區住的大多是困難群眾,情況復雜,接到這項工作時,大家都說這是個燙手的山芋。”王家富回憶道。

“我們能拿到多少錢?”“我們能換多大的房子?”《征收公告》公示后的第一天,王家富接受了群眾長達3個多小時的詢問。

“群眾並非不講理,他們內心是支持改造的,但更希望通過征收解決一些自己無法辦到的事。而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當天夜裡,王家富叩問自己、夜不能寐。

此后,他挨家挨戶上門走訪,講道理、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找,工作日找不到人就周末找。短短一個月時間,他硬是把200戶群眾逐一走訪了一遍。“老王承包的戶數最多、任務最重,但他的簽約率在各個征收小組中總是名列前茅。”王家富的同事劉曉娟豎起大拇指說。

老街居民王自生家的房子由於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加上家人對老房子充滿了感情,棚改之初,王自生全家堅決反對征收。

“如果不是黨的政策好,棚戶區多數居民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新房。”王家富主動來到王自生家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他們解讀政策,分析棚戶區改造帶來的諸多好處。最終,王自生一家爽快地簽下了補償協議。

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王家富總結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導人、以愛助人、以法律人”的動遷工作法,先后為17戶困難拆遷戶解決了實際困難,化解征收矛盾30多起。

鄭桂華

“袖珍書記”

勇闖富民強村路

在記者眼前,身高不到1.5米,體重不足100斤的資中縣銀山鎮崗石村女支書鄭桂華,曾被人們懷疑是挑不起大梁的“袖珍書記”。

崗石村以前是一個遍地崗石的貧瘠村。2007年底鄭桂華當選為該村史上第一位女支書。

秤砣雖小壓千斤。鄭桂華以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帶領村民不但改變了落后面貌,而且一躍成為全縣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2015年該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跨入全縣前列,村民過上了殷實富足的好日子。

對此,村民對記者說:“我們過上的好日子全靠鄭書記!”

“村民過上好日子的最好路子就在群眾那裡。”為在“亂石崗”上闖出一條富民強村的道路,從擔任支部書記起,鄭桂華帶領村“兩委”成員,起早摸黑走村串戶開展調查研究,從群眾嘴裡找出路、找辦法,崗石村的田間地角、青山綠水間都深深留下了她的身影。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伊始,鄭桂華代表新班子鄭重承諾,在屆期內一定要修一條貫徹全村的村級公路。

修路之初,壓力之大,前所未有。少數群眾不理解,說歷屆村干部都修不起路,她一個人更修不起,故意層層刁難。鄭桂華說:“為群眾做點好事,沒有壓力就不叫好事。我看准的東西就是壓力再大也要做到底。”在說服絕大多數村民后,鄭桂華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採取“一事一議”辦法解決資金難題,幾乎天天蹲守在工地上與村民一起投工投勞,用了整整8個多月時間修通了全村的公路。

崗石村共有4000余人,耕地面積2000余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6畝。人多地少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農業產業化。鄭桂華對村情研究的結果是:“農業產業化才是強村富民的廣闊出路。這條路,不管再難,我也要帶領大家走出來。”鄭桂華四處奔走,打聽相關企業的項目投資情況。2009年,當得知有些農業企業准備落戶銀山時,她連忙趕到鎮上,不厭其煩地給客人推薦崗石村的優越條件。經過鎮上的統一協調和鄭桂華的積極爭取,“綠冶園藝苗木基地”“翠溪血橙農民專業合作社”“綠之源生態有限責任公司種養殖基地”三大項目先后落戶。

為建設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目前全村已流轉土地1700多畝,佔全村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成為資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核心區﹔幫助入駐業主建成花卉苗木、優質水果、蔬菜種植、生豬養殖、水產養殖五大項目﹔引導農戶加入生豬養殖和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同時,對村級勞動力實行“固定+流動”的勞動力轉移機制,解決300余名村民長期就業和部分村民季節性就業問題,農民成為產業工人。

村民要過上好日子,首先要住上好房子。她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進行農房風貌改造,新建垃圾庫。村民紛紛進行室內裝修,不少村民購買了空調、冰箱、液晶電視、太陽能和漂亮的家具,有50%的人安裝了天然氣和自來水。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