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茂穎
2016年07月04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於雲南昭通巧家縣包谷垴鄉的村民們來說,黨徽與黨旗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
2014年8月3日,昭通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巧家縣成為僅次於魯甸的第二大重災區。一面面黨旗豎了起來,一枚枚黨徽戴了起來。從搶險救災到恢復重建,村民們說得最多的都是“有困難找黨員”。
抗震救災中的主心骨
紅石岩村是包谷垴鄉這個“重災區”裡的“重災區”,一時間成為“孤島”。余震頻頻,滾石不斷,就在村民們最恐慌無助的時候,當晚10點,第一批黨員干部就已帶著物資徒步到達。“好多人都拉著他們哭。看到干部們,我的心才定了一點。”紅石岩村村民毛朝芝說。
地震發生的十幾分鐘內,包谷垴鄉的第一個臨時黨支部就成立了,組織干部群眾抗震救災,黨員干部沖鋒在前……
“那段時間,村民找到我,說的都是‘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想辦法給他們辦!”紅石岩村黨總支書記蔣先林說。
巧家縣2000余名黨員全部投入一線,包谷垴鄉成立了6個紅旗社區,11個臨時黨支部、12個臨時黨小組,發出黨旗40面、黨徽2000余枚。“每個黨員都佩戴了黨徽,亮出身份,為的就是讓老百姓找得到、看得見、靠得住。” 昭通市委組織部部長陳真永說。
恢復重建裡的擔當者
2016年春節前夕,包谷垴鄉最后一戶受災群眾搬入新居。“村民的各種求助電話全變成了祝福短信。”包谷垴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朝富的臉上寫滿了笑容。
災后的重建工作,更考驗著黨員干部的擔當。2014年8月30日,包谷垴鄉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正式啟動。按照規劃的小營、長埂子、河邊、周家坪4個集中安置點和村民自建房屋,需要完成5600多戶民房的拆除重建和2000多戶民房的修復加固,任務艱巨。
“征了土地,我們靠什麼吃飯?”小營新區集鎮的選址一公布,第一個反對的就是老百姓。包谷垴社區干部湯光佳一戶一戶做工作。
“你是黨員,我就隻認你一個,建得成建不成全看你們了。”普正發是鬧得最厲害的村民之一,他家有3畝多地被征。湯光佳第五次上門的時候,普正發勉強同意了征地條件。
2015年11月,小營新區正式交付村民使用,普正發一家搬進了120平方米的小別墅,還在一樓開起了小超市。“生活好多了,湯干部兌現了承諾,以后我們都跟著黨走!”普正發說。
脫貧路上的領路人
一條條新公路、一根根飲水管通向了災區﹔一幢幢安居房、一座座新家園,正在大山之巔崛起……這是包谷垴鄉的干部群眾用勤勞與汗水交出的答卷。
包谷垴鄉窪落村建材運輸困難,包保單位就立即組織建材運輸隊伍﹔紅石岩村建房用水困難,就及時協調安裝水塔、抽水泵﹔技術短缺,就聯系專家組建技術服務組巡回指導……大到住房建設、產業發展,小到娃兒上學、用水用電、買個鍋兒碗筷,黨徽在群眾中閃閃發亮。
“大家都是‘白+黑、5+2、晴+雨’苦出來的,有累垮生病住院的,有親人生病、孩子上學無法照顧的……”包谷垴鄉計生服務中心主任申時友說,“但再苦再累都值得。”
黨在哪裡,希望就在哪裡、力量就在哪裡。包谷垴鄉產業脫貧的腳步也沒有停下。1.5萬畝核桃、6000畝花椒、5000畝蠶桑……農村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4000多元。“我們的干部信得過,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對於未來,毛朝芝充滿信心。
“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我們的基層黨組織工作在一線、戰斗在一線,把工作做到了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是震不垮的堅強堡壘、壓不彎的精神脊梁!”昭通市委書記范華平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2日 08 版)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